
@演员邵逸凡:一个在横店拍短剧演员朋友总找我抱怨一件事,为什么总是要选一个面无表情念提词器的人当主角。
我:因为你目前能拍上的言情短剧(没说所有短剧),本质上就是不漏点的成人片(事实上观众也是奔着擦边去的,记得有个爆剧,男主说的最多的话就是 “做吗?”)。
漏点的成人片看胸,不漏点的成人片看脸。其余都不重要。
@理白君:我觉得对于现在国内富有人群的基本判断有两个:
1. 不要低估了他们对资产保值的需求;
2. 不要低估了他们的智商和见识。
其实到这个时代,靠运气爆发的人已经比较少了,因为前面 10 年,各式各样的陷阱已经起到了客观上的筛选作用,剩下的那些人好人、坏人姑且不论,但见识和智商都不会很低。
既要相信他们对于资产保值的焦虑程度,但同时也应该认清他们绝不是傻瓜会接盘你爆炒过的垃圾资产。
其实过去经济高速增长时代确实有不少运气爆棚加上胆子大的发家的,但过去十几年各种花式陷阱和 “投资机会” 基本把他们坑了一个遍,也就是说 “智不配位” 的即使发家也未必守的住财富。留下的大部分都是智商和见识在线的。
@段永平:“买股票就是买公司”,我就看到那一句话,突然就明白了,这句话就够了。因为剩下的就是你怎么看公司,那不是老巴能够教的,你不懂企业,跟你讲多少理论也是白讲。
@牛叔: 买股票就是买公司换句话说买股票就好比你拿钱跟人合伙做生意,每次都以这个角度去选公司买股票,亏钱就难一些挣钱相对容易些。这个道理俺十来年前差不多明白了。
@Pyzzeen :如今,我们通常可以使用照片的质量来确定它们的年龄。然而,在未来的几年里,可能会有你们年轻和年老时的照片具有相同的清晰质量。
@MisterD78UK :步入成年:你总是昏昏欲睡,除非你正努力想要入睡。
@SirEviscerate :上帝:你最多活个七八十岁,理想情况下。
人:哦。那我会好好把握的。
上帝:其中三分之一的时间你会处于昏迷状态。
人:…… 呃
上帝:* 凑近 * 那会是你最喜欢的部分。
@方出神:我的生活小经验:了解信息主要靠搜索,尽量增加广度,各个渠道、各个维度都要搜;了解观点主要靠订阅,比如信任的博主、熟悉的朋友、靠谱的新闻媒体;放松脑子主要靠算法,把算法用在睡前,用它看生活方式、消费指南和购物网站。
到底什么是情绪稳定
@寝取的史官:说到情绪稳定的问题,看到不少人已经在评论里争起来了。我觉得争之前应该先定义一下到底什么是情绪稳定。
按字面意思情绪稳定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死人和植物人,正常活人或多或少都会有情绪波动,遇到好事会开心,遇到坏事会伤心,这是合理的情绪变化,并不能简单的将有情绪变化就认为是情绪不稳定。
那什么是稳定?有不少用稳定这个词来描述的东西,稳定的工作,稳定的发挥,稳定的状态,稳定的生活,开车稳定,股价稳定等等等等。从这些被稳定这个词所描述的东西里可以倒推出什么是稳定的定义 ——
没有短时间内快速的起落,尤其是没有快速的向下坠落;
遭遇外部波动时,内部波动振幅明显低于外部;
具有可预期性,可以从过去遇到问题的表现来预测将来遇到问题时会如何表现。
那这些稳定的特质在人的身上会是什么样的表现?
大致可以概括为一句话,遇到问题寻求解决方案,尤其是寻求低成本解决方案,不论是经济成本还是情绪成本。
说起来不复杂,做起来可能有些反直觉,因为要抛开自己的情绪只针对问题,要做到也不算难,习惯就好了。突然想起图上这个漫画,就是一种典型的情绪稳定。是人参?很好,很开心。是地瓜?有问题么?没问题,地瓜也很好啊。既然没问题了,那继续很开心~~
孙燕姿两年前说的话正在逐渐被验证
@耳帝:孙燕姿两年前说的话正在逐渐被验证。
最近 AI 改编歌曲在油管跟 B 站上非常火,把一首歌改编成 R&B、灵魂、福音、爵士…… 掀起了类似于两年前的明星 AI 翻唱风潮,应该是 Suno 又进化了。到了这个阶段,我是终于承认,AI 可以做出很好听的音乐。B 站上的什么大东北我的家,还有改编王菲的歌,好评一片,而外国人做得更好,油管上大量用魔城灵魂、大乐队爵士、当代 R&B 改编流行金曲的,说实话,真的很好听,我听了一个晚上,不知道怎么做到的,怎么能那么严丝合缝又那么 freestyle,你明明知道甚至能听出是对经典的拼凑挪用,但就是很自然流畅很好听,可能是因为取材库都是那些最经典最伟大的音乐吧。不夸张地说,你去油管上听听那些 AI 改编,吊打《歌手》95% 上的改编不成问题。
AI 歌曲创作现在也进化了,而且做出来的绝不像是两年前很土很 low 的那种歌,如今的 AI 音乐创作甚至很前卫新潮、很有音乐性,油管上有大量的做 NJZ 风格的 Drum&Bass、Baltimore Club 之类的音乐,很好听,做说唱的 Beat 更是能量产行业标准水平以上的产品。Spotify 上有 AI 音乐人,月收听人数已经几百万了。我听下来,AI 做的最好的就是电子音乐跟融合音乐,我猜测是因为前者本身就是数字化的产物,而后者的融合思路,AI 本身就有巨大的融合素材库,做出的效果非常炫目缤纷。我听了好几天,觉得就目前 AI 的水平,放到 2025 年的乐坛,欧美的可能像 Oklou、Rosalía、Dijon、Amaarae 之类的 AI 可能做不出来,放到华语乐坛,可能万青、DOUDOU、苏运莹、苏紫旭、揽佬之类的 AI 做不出来,但再过几年呢,以这个趋势来说真的不好说,绝大多数歌手与音乐人我看都需要有些危机感,因为在技术层面上人是难以跟 AI 比的,而且越来越难比,你未来需要非常独特,或者交付出剖肝沥胆的真心。
AI 演唱现在在蚪音也很火,我刷到有一个 AI 男声翻唱许茹芸的,点赞量巨高,甚至引发了一大堆真人唱将去挑战那个版本,但是唱的都不如 AI 版,因为 AI 版其实是违背人的生理结构的,比如在一个很高的音高上,正常人的嗓音构造是根本不可能有那么多的低频存在,但是 AI 轻易就能把这个缺失的频段的声音给加上,所以听起来比真人更 “爽”,我油管刷到了一个 AI 唱摇滚的,AI 做出来的高音 F5、G5,我觉得 Adam Lambert 的质量也不过如此吧,因为听起来可能就是取材于 Adam Lambert 的嗓音,然后再加两个低档位的经典摇滚歌手的声音成分,那肯定声音密度更大,效果更骇人,似真人又更非人,像转音技巧什么的,对 AI 来说更是一种简单的排列组合,它更能复杂速率更快,在 “声乐” 层面上,AI 能够轻松生产出真人苦练多年而不得的东西。
我不知道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AI 音乐未来还会变成什么样,两年前的时候,我会笃定地认为,人类创作是无法被 AI 取代的,比如说 AI 没有灵魂、真心与爱。更艺术的说法,可能会说,AI 没有弱点、痛苦与恐惧,但是就目前来说,即使没有灵魂真心痛苦那些东西吧,我也不觉得比真人做得差或者难听,甚至有的更好听。照这速度发展下去,我预感,未来时代,只有金字塔顶端的天才艺术家可以跟 AI 对抗,由这极少数的天才肩负着 “人类” 创作的使命,而唱歌、创作这些东西,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可能纯粹就只作为一种个体的娱乐活动与精神需求,而不再具有消费品的意义。
我想起两年前,在 AI 孙燕姿翻唱在网上火了之后,孙燕姿发了一篇文章,她整体对于未来 AI 取代人类是持 “悲观” 态度的,她认为一个人再稀有,未来也能被 “量身定制”。当时不少人觉得她有点杞人忧天了,比如文章里有句话写,有人说 AI 没有你的语感、情绪与呼吸,孙燕姿说,我怀疑 AI 掌握那些东西是迟早的事,人类无法超越它已指日可待。现在看,这就是进行时的事。歌手本人与艺术家,面对 AI 比普通人的危机感更重,前段时间欧美乐坛上千位音乐人联合签名抵制 AI,他们面对 AI 似乎更有紧迫感,当然一是因为自己的利益难免受到威胁;二是因为,我猜测,艺术家本人,他们更知道,声音是如何在身体里生长又是如何迸发的,音乐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他们对于音乐制作这件事,有着更加切身且真实的体会,有对技术是如何侵入艺术的最私密层面,有着非神秘化的祛魅,所以他们的预感与直觉,比大众的逻辑推理更敏感。
如今回头看孙燕姿两年前的那篇章文章,还是觉得很可贵,一是清醒,二是毫不自恋,她始终对时代变化与世界的未知保持敬畏,在未来变化与科技浪潮的面前,放弃自己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自恋的幻觉,这对于一位巨星来说太难得了。如果还有哪位歌手如今还觉得自己是独一无二的,那么可以思考,你作为一个歌手的 “声音价值” 能高过孙燕姿吗?如果连她都这么认为,那你还笃定自己不会被取代吗?如果你是一位歌手的粉丝,我建议可以去听听甚至亲自上手操作下 Suno,看是否还有足够的信念,觉得自己追随信奉了世间的真理。可能在未来的时代,真的需要拥有孙燕姿所说的那种心态,“凡事皆有可能,凡事皆无所谓”,如果连她都无所谓,那我们绝大多数普通人也只是历史的尘埃,更需无所谓了。
段永平谈教育:父母做的一切,都应该是为了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楚团长聊聊天: 第一时间看了前老板方三文对段永平的采访,关于投资的部分,我个人感觉增量信息并不太多,段永平是一个典型的巴芒主义者,核心可以用两句话概括:买股票就是买公司,做诚实正直的人。
比较打动我的,反而是段永平谈教育的部分。
段永平反复强调 “安全感” 是教育的起点,一个孩子有了安全感,才有能力去理性面对这个世界、面对失败和未知。反过来,那些习惯在惩罚中成长的孩子,哪怕成绩好,也可能失去了自我判断与选择的能力。
我把访谈中,有关他谈教育的部分整理出来,和大家共勉。
1、关于小时候的教育
段永平说,“我爸妈好像不太怎么管我,没有太多的要求。” 他们不卷、不急、不对段永平设定强制性的规划,也从不靠压力或惩罚推进孩子的成长,而是给出明确的信任与边界,让孩子 “自己做决策”。
段永平说,小时候 “很多东西我是可以自己做决策的”,并且 “我从小就很习惯自己做决策”,这种自主性是父母给的,“我觉得这点可能跟我父母有很大的关系”。
段永平强调,这种安全感,是孩子形成理性、自我判断力的根基。因此,段永平不认同对孩子 “天天抓着去训” 的做法。他观察到,如果小孩 “有安全感的话,人是很难不理性的”。
段永平关于学校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一段关于被认可的回忆。中学时,一个英语老师对他说:“你不能像他们那样不学习,光贪玩”,虽然段永平自己讲英语成绩一塌糊涂,但这位老师当时仍强调 “你跟别的小孩不一样”。这句话他记了一辈子:“有人说你不一样的时候,你真的是会记住的。”
鼓励式教育,真的很重要。
2、段永平的教育观念
段永平认为,父母教育的首要目标,是给孩子建立稳定的 “安全感”。
“父母做的一切,就是为了给孩子增加安全感。” 这种安全感,来自不被羞辱、不被控制、也不被伤害,在边界清晰的前提下,让孩子获得信任、尊重与理解。
段永平反对用打骂来管理孩子。他说,“打孩子、呵斥孩子,会降低他们的安全感”,“打出来的孩子可能更孝顺,那是吓的,但对他一辈子的发展不好,他会不开心。”
段永平强调,“安全感不等于溺爱”,不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而是要花时间与耐心,在爱与规则之间划出合理边界。他认为,重要的是告诉孩子什么不能做,“该做作业他就做”,真正有安全感的孩子,不容易失控,反而更能 “自觉”。
对待孩子的情绪,段永平非常尊重。他举例说,孩子赌气时可能说 “我不爱你了”,这时候家长千万别较真,“你不需要计较,别和他正面冲突,转移注意力就好了”,过一会儿,“他可能又会说‘我爱你’。” 不要和孩子杠上。
有一次他儿子哭,他本能地说 “男孩子哭什么哭”,儿子回应:“爸爸,你就让我哭一下嘛。” 段永平说:“我想,孩子说得对,为什么不让他哭呢?”
孩子的情绪,是需要被接住的,而不是被压制。
他承认,自己也曾经尝试过 “打孩子”,想看看是否有效。但实践后他意识到,“完全不管用”。于是当面给孩子道歉,并承诺 “以后永远不会再打你”,后来确实做到了。
教育孩子这件事上,他还秉持一个原则 “我自己做不到的,不要求孩子。”
在他看来,孩子就是看着大人在学:“你骂他,就是在教他骂人;你打他,就是在教他打孩子;你发脾气,就是教他可以发脾气;你对他好,就是在教他如何对人好。”
言传不如身教,教育中真正重要的,是在生活中,把你希望孩子学会的样子,活出来给他看。
3、段永平谈终身学习
在段永平看来,大学真正教给他的重要东西,不是具体知识,而是 “学习的方法” 和 “可以学会的信心”。
他说:“大学里最主要是学到了学习的方法,怎么去学习,建立了一个信心。碰到不懂的东西,你是可以学会的。这样的话,你对未来的恐惧就会少很多,不然你什么都害怕。”
很多人因为缺乏这种 “我能学会” 的信心,面对新技术、新工具时会本能地退缩。关键在于 “你碰到什么东西不会害怕,会想着去学习,而不是感到恐惧。”
段永平也不否认,自己是典型的 “小镇做题家”,通过不断做题练出了一种对 “逻辑和错误” 的敏感。他认为:“做题确实有帮助,但不是每个人都会悟出来。关键是要从中找到方法,从你犯的错误中找到原因,这样才能学到整个逻辑。”
所以,对段永平而言,教育的核心不是 “有没有那本书”,而是有没有从错误中总结规律的能力;不是 “你记住了什么”,而是 “你有没有勇气去学、方法去学、信心去学”。
取 4 万现金就被反复盘问,也太折腾人了
@皇城根下刀笔吏:#律师银行取 4 万元遭盘问报警#
看了一下这事的经过,大致是:
这个律师有次出差,遇上朋友结婚,需要随份子钱等,可能也有些别的开销,便想着到银行去取点现金。结果,被银行盘问,取现金干什么用。
这个律师最开始跟人掰扯,说央行规定 5 万以上才需要说明,我这没到 5 万,不应该让我来说明。
银行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当地是 1 万以上就要说明。
律师没招了,说是 “个人消费” 使用。
银行人员接着问,用在什么地方,具体买什么?
律师心态有点崩,但还是回复了,说朋友结婚,随份子钱。
银行工作人员在电脑上找了半天,说对不起,没有这个选项。
律师心态崩了,我猜可能心里头一万匹草泥马奔腾而过。
但事情还没完。
因为银行工作人员接着问,说你上个月的某天,有人给你转了一笔钱,这笔钱是干嘛用的?
听到这个后,这个律师完全绷不住了,说人家给我转了一笔钱,跟你有什么关系,你又不是公安局,我又没犯罪,取个钱咋还把我当犯罪嫌疑人来对待了??
银行工作人员说,既然如此,我们已经报警了,给反诈中心和派出所打了电话,你在这儿等着吧。
这个律师也是被搞出对立情绪了,说那我就在这儿等着,今天还就卯上劲了。
然鹅,反诈中心和派出所的民警,并没有来。等了半小时,都没有来。
因为说人家的电话没人接。。。
估计由于动静搞得太大,引来了围观,围观群众中出来一个人,劝这个律师,说人家是为了你好。
把这个律师也是搞服气了,说你这是自干五,我是在维护大家的权利。
后来,银行领导出来了,说我们其实也没报警,你还取不取钱,要不,帮你取了?
这个律师说,不取了,心情都给你们搞没了,拜拜。
银行说,拜拜就拜拜,拜拜。
然后,这事上了央视新闻报道。
笑死个人。
世界的本质就是筛选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问题,说大厂为啥总是一边大规模招聘一边裁员?
我在大厂混了十几年,中间有几年做项目组长和项目经理,那几年都得去大学招聘,对这事恰好非常熟,多说几句。
其实本质和教育一样,都是筛选而不是培养。当然了,也培养,但主要是筛选,先选出对的人,再培养,不然浪费资源。跟重点高中点招似的,有些中学看着每年考一堆清华北大,不是它厉害,是它通过自己积累的名声,把附近所有的苗子都聚集到了自己这里,这些苗子某种意义上讲,随便哪个稍微靠谱点的中学都能考得上。
人在职场上也是一样的,有多大发展,跟努力运气什么的强相关,但 80% 其实跟个体气质有关,或者可以归结为,“适不适合干这个”。我混了这么多年,有一些明显的感触,就是可以分成这样几类:
第一类明显是创业型的。这种特别多,但是他自己却不一定知道,或者隐隐约约感觉到了,但是从学生时代就被规训惨了,对 “标准考试” 有执念,总觉得出去单干是不务正业,在系统爬天梯才是对的,但实在是不适合混组织,非常难受。
这种人长期处在一种 “叠加态” 当中。绝大部分时候非常烦自己的手头工作,心里有股劲,却不知道往哪使,特别想进步,但是对手头重复性的、别人安排下来的工作极度反感。碰上事总是有自己的想法,可领导完全不 care,逼着他按照领导的意思来。他又不敢出去,觉得自己单干这事实在是想都不敢想。
这种人在职场极大概率是混不好的,因为跟自己的领导没法 “对齐”,你们不知道我这些年见到多少这类人。
这些人一般干两年就离职,一部分真去创业了,就算创不成,也不会去上班。还有一部分没去创业,但是在上班方面是个二把刀,一直处在浑浑噩噩的状态,每天纠结想单干,却又不敢,时间一天天过去了。
所以十多年前,我领导跟我说,他说某个人 “不是个上班聊”,其实并不是否定,恰好相反,这种人天生向往自由,有自己的想法,上限大概率非常非常高。但是我领导也不敢跟人家说应该去创业,毕竟承担不了对方的责任。
这些年我见过很多这类人,从大厂离职后,就再也不上班了,其中有一个非常坎坷,他是我招进来的,也是我送走的。离开后七八年间创了十多次业,中间还开过一段时间出租车,他无论如何也受不了别人让他做这做那。终于在去年做成了,现在尽管规模不算大,但是他很显然是很高兴的,快四十了,人生终于上正轨了。
说完第一种,还有一种,就是文艺青年。是的,哪怕在 985 大学的理工科,也有大量的文艺青年,天生对编程什么的没兴趣(至少 90% 的人对技术没兴趣),干不了技术这行,对技术没啥钻研精神,一旦脱离了学校的标准化考试,就不知道该干啥了。
这些人注定也是走不远的,不少 35 岁被清退的,其实就是这种。他们对技术并不感兴趣,等稳定下来之后,水平一直不提升,慢慢温水煮青蛙,直到自己没了性价比。
这些年大家见过大量混过大厂,又成功在自媒体领域创业成功的,几乎都是这群。
当然了,也有很多,一直也没做长远打算,等到那天到来的时候,彻底懵逼了。
还有些就是纯混子,面试的时候,老司机也被他们给忽悠了,招进来发现他们根本不爱技术,却对各种小道消息非常上头,对工作也能糊弄就糊弄,压根没有任何钻研精神,没激情也不上进。
这类后续一般都去市场部了,很多在那边混得风生水起。
说到这里,问题来了,大厂到底要的是啥样的人?
当然是最适应现有系统规则的人,既有螺丝钉的气质,又有在系统内往上爬的冲动,既有服从性又得有创业者那种激情,但也不能太多,不然就跑出去自己单干了。也就是同时满足 “标准化”、“可预测性” 和 “即时产出”。这类人其实也不太多,所以就得一边招聘一边裁员,反复筛选。
事实上绝大部分公司都希望有大量这样的员工组成的核心骨干,但是又没那个财力搞这种筛选。
所以我前段时间写了个微头条。说上班提供的是一种虚假的安全感,你之所以感觉安全,有点类似古代那种战船,划船的人被封闭在船舱里,看不到外边啥情况。公司老板站在船头指挥,他几乎不可能有安全感,所以他承担风险,拿走了超额利润。
当然了,你不可能一直待在封闭船舱里,迟早有一天得直面风险,可能是 35 岁,也可能是 40 岁。很多问题,提前意识到了,做一些准备,到时候会发现没那么糟。
对于个体来说,应该在上班第一天就有这种觉悟:这个社会几乎不可能让你一直上班到最后,除非你是为人民服务的。 应该早做打算,上班就是为了成长,将来迟早要跟你老板一样,直接面对风险。
看着好像无解,但思考的年头长了,多做尝试,总能有出路。
甚至那些体制内的,我认识的绝大部分都很痛苦。我之前说,体制内和电子厂打螺丝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高度重复,活动空间很小,高度受限,岗位捆绑,几乎不能接受失误的行业。绝大部分人其实根本不适合,既不适合打螺丝,也不适合进体制。这也是为啥考进去的人普遍也很难受,只是别人看来这种难受很矫情,但他们确实难受。
说了半天,可能有小伙伴在纳闷,博主你到底想说啥?
我想说的是,其实现实里,相当一部分人是不合适上班的,除非为人民服务,否则迟早得出局。因为职场就是个大筛子,迟早会把你筛出来,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力资源明显过剩的国家。
但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社会和职场筛选我们,我们也可以筛选社会。事实上你不筛选,很可能直接掉坑了。
前几天一个炒股的哥们跟我讲,说他们职业炒股的人,都经历过很长时间变来变去尝试不同风格,花了大量学费才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和赛道。
这让我觉得,道理是相通的,只是绝大部分人没意识到选赛道这事本身也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毕业后的第一个行业就准备做一辈子,堪比跟碰上的第一个异性结婚。
当然了,说这事不是建议大家别上班,而是说,如果你上班状态很差,可能真不是你的问题,你的天赋和气质,根本不适合上班。事实上尽管我们都在上班,真正适合的人并不多,甚至非常少。
所以这篇其实是给那些在职场混不下去的人说的,如果你现在状态特别好,也没必要太放在心上。
而且你一旦接受了 “不上班去单干很正常” 这个设定,会发现,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上班的性价比差到了极点。
这一点这些年跑出去的那些人基本都认同,并且没有一个想重回职场,给自己找个老板管着自己,赚了钱还要先给领导和公司分。
当然了,“如何单干” 这部分我没法教大家,不过有个思路对绝大部分人来说都很适用。大家平时刷抖音什么的,看到那些博主,就思考下这样三个问题:
1、他做的这事我能做吗?
2、他咋赚钱的?
3、我做这事的成本是啥?可以试试吗?我不想试的原因是啥?怕丢人?怕花钱?还是单纯怕失败?失败了会有啥后果?没后果我为啥不去做?
一般来讲,你整天刷到的东西,就是你喜欢的,很可能你的突破点就在那里。当然了,不仅限于自媒体,其他行业也一样。
再强调下,我不是劝大家不要去上班,而是事先调整好心态,多留意单干那帮人在干啥,等到有一天自己也不得不面对了,才能从从容容游刃有余。
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突然发生的,只是你突然发现了。太多人就是持续装鸵鸟,明明极度不适合,却刻意忽略了所有信息,等到事到临头,变得连滚带爬。
所以说,回到第一性原理来,从自己的气质出发,多思考,多尝试,每个人按理说都有一个天赋点。也不要觉得单干或者创业很吓人,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越来越多人从极其枯燥单调的生活过渡到自由创造的生活,回想几十年前,整个国家都是农民和工人,现在已经越来越少了,“不务正业” 的越来越多了。
当然了,就算没做成,也不要焦虑,毕竟绝大部分人最后的结局都是一事无成,努力过就可以了,做不成也没必要强求。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终究属于少数,但找到自洽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成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九边,作者:九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