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要的这里都有
每天看一看总有新东西

微语录精选:世界上有三件最蠢的事

805c3d47gy1i6vqel92yzj20yf0gtjty
@小梅妮卡:舒适圈那得待着舒服才叫舒适圈
待得憋屈的那叫窝囊圈! ​​​

@某个张佳玮:司马光说得很好了:有才有德是圣人,无才无德是愚人,德胜于才是君子,才胜于德是小人 —— 坏蛋很有能力就是 “才胜于德”,毕竟 “路线错了,知识越多越” 不好嘛

@江东猫草:对于男女关系里 “潘驴邓小闲” 哪个最重要,男的普遍觉得邓最重要,我觉得还是潘。我给头部财经博主举例:
《人妻约会指南》这本小册子,我三次打开,都在第一页作者头像这里被劝退了。我对他的道德没有任何评判,也不在乎,但这本书如果是休格兰特写的……
此时此刻,我已经约上所有已婚闺蜜,欢欢喜喜地去喝下午茶了,做梦主题就是 “谁更符合休格兰特的人妻标准”。

@是寻瑕呀:美国流动性危机:从识别到化解,为期一天
北美电力危机:从发现到爆炒,为期两天
我的账户危机:从收费站到收费站,循环往复 ​​​

@红帽笔记:现在的毕业生行情是非常卷的。
只要你企业平台够大,1 万左右可以招到全世界名校的毕业生。
尤其是商科类的、经济类的、金融类的专业
我指的名校是真的那种顶尖的…… 排名前 5 那种……

@王铁根:同样一辆 V8 车,卖 100 万的时候它是高不可攀的大佬座驾,卖 60 万的时候它是有实力还懂车的人士首选,卖 40 万的时候它是智能化落伍但有情怀还好玩的大车,卖 20 万的时候它是油耗高且车船税贵的破玩意。

 

网约车不适合租车干,但运营车 8 年强制报废

@顾扯淡:坐网约车,上去的时候司机在和其他人开着免提电话,对面也是网约车司机,他们聊着聊着就开始蛐蛐乘客。

快聊完了我这边的司机才反应过来我还在后排坐着,还递烟给我,让我抽烟,能看出他真的有一点点尴尬……

然后就开始和我聊天,说最近开车如何如何,我听了一下确实非常不容易。

司机本人三十多,肯定不到四十岁的样子,说现在一天能跑 600-700 吧,争取一天跑满 32 单,这样每天能有 56 块的额外奖励。

我说那一个月也两万收入,收入还可以啊。你平时开销大吗?

司机师傅接下来就开始倒苦水了,说最大的开销是租车,这个车(小鹏)一个月要交 7800,然后电费差不多一天 50,一个月 1500 吧,吃饭三餐都在车里,也是一天 50 吧。

这时候我问三餐都在车里? 你几点开到几点啊?

司机说七八点出门,十二点回去吧。然后就是房租,四个人合租了一个公寓在闵行,一千块吧。

给他算了一下,每月无休,这么扣下来,到手也就 8000 的样子…… 还没社保……

 

比起买房,散户真的是小打小闹

@雷斯林 Raist:2015 年以后,其实大部分人都清楚,中国的高房价是完全不合理且不可持续的。

一方面中国生育率长期低于世代更替线,人口长期是下降的趋势。
另一方面中国的房价也太离谱了。租售比几乎全世界最低,房价收入比几乎全世界最高。
而且不止北京上海深圳香港中心区域高,你说这些地方比较稀缺,还有点道理。但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线城市郊区、二三线城市甚至好一点的县城也一样高。

存在很明显的泡沫。

但当时敢上杠杆买房的人都赚了,房价也确实一直在涨,一直在涨。
所以很多人纵使知道房价有巨大泡沫,依然坚定地掏空家里所有积蓄,所有亲戚的积蓄,贷款二十年,买了房。

很多人好奇,为啥明明知道灰犀牛向我们冲过来,我们没有任何反应,假装看不到呢。
为什么 2007 年有人敢买 6000 点的 A 股,为什么有人会花 3 万一平买浦口的房子,为什么有人会用一套豪宅的价格买荷兰的郁金香。
可能是侥幸心理作祟,可能是没法知行合一,可能是厌恶改变,可能是惯性作用。可能是单纯面对风险的时候麻木了。
我们唯一知道的是,人类很难从历史中学到教训。

没有例外,我们都是这样。

 

挣钱固然是一门学问,守财也是一门学问

@神圣午睡:李湘每次露面,都有一堆人问 “李湘怎么这么有钱”。很多人都说,她也不是最红的明星啊,为什么她看起来比很多咖位更高的明星还有钱?

虽然我并不认识李湘,但我猜,她可能只是没太踩雷。因为,其实像她这样少年成名的 70 后明星,只要不乱作,就是应该特别有钱。

很多大明星感觉没她有钱,不是比她挣得少,是因为踩雷多,好多钱没留住。

我举个反例,大家看李亚鹏这些年的新闻,这个项目赔几千万,那个项目赔了几千万,大家反过来算一算,不赔钱的话,他其实本来也超有钱的啊。而大明星因为做生意、理财,把钱都赔光的事特别多。娱乐圈多少明星疯狂接通告都是为了还债,有的是给自己的生意还债,有的是给家人的生意还债。

更何况李湘不仅成名早,也比较脚踏实地。我记得有采访说,她当年挣了钱就在北京买房,那时候北京的房多便宜呀。而且她也是最早做直播的明星之一,收入高,不乱造,再加上时代造成的资产增值,造成了她今天的雄厚财力。

其实普通人也差不多。很多人不是没挣到过钱,是太多钱都被乱花掉了。想想我们周围,是不是很多人都炒股踩雷,理财踩雷,投资踩雷,买房踩雷。辛辛苦苦挣的钱,一下子就没了。

所以挣钱固然是一门学问,守财也是一门学问。

 

马斯克 8 大惊人预言

最近在 JoeRogan 播客中接受 3 小时访谈,谈及 AI、科技和社会未来时,提出了 8 大惊人预言:

1. 手机和 App 时代终结:5-6 年内,传统操作系统、手机和 App 将消失,取而代之的是 AI 驱动的语音交互设备,AI 会预测并提供用户所需的一切内容。

2. AI 生成内容主导消费:未来 5-6 年,人类消费的绝大部分内容(如音乐、视频、新闻)将由 AI 生成,手机将仅作为 AI 推理的边缘节点。

3. AI 取代电脑工作:所有电脑前处理的工作(如编程、设计)将被 AI 闪电般取代,就像数字计算机取代计算员一样;体力劳动短期内更难被取代。

4. 工作成为可选:AI 和机器人普及后,工作将变成想干就干的娱乐,社会进入普遍高收入时代,每人每月可获约 2 万美元基本收入。

5.AGI 在 2026 年实现:明年 AI 将超越单个最聪明人类,2026 年实现人工通用智能(AGI),一个 AI 的智商相当于 3 个普通人。

6. 机器人大规模部署:2025 年 Optimus 机器人产量达数千台,用于工厂测试;2026 年扩至 5-10 万台,2040 年前机器人数量超人类 100 亿。

7.Neuralink 治愈失明:2025 年为 30 位患者植入升级版 Neuralink,下一步目标让失明者重见光明,实现脑机接口突破。

8. 星舰火星登陆:两年内发射首艘无人星舰登陆火星,确保安全后载人移民,推动多行星文明。

这些预测体现了马斯克对 AI 乐观却警示的观点:技术将带来丰裕,但需警惕风险(如文明灭绝概率 20%)。

 

真正的 “AI 革命”,从它涨价那天开始

@三姑娘的财智人生:真正的 “AI 革命”,从它涨价那天开始

刚看到一条贴子,说 ChatGPT 根本没赚到啥钱,付费用户才 5%,而且其中 94.2% 还是 20 + 美元的个人订阅用户(我也是),企业用户占付费用户的 5.8%, 所以 OpenAI 正高度亏损,AI 泡沫会不可避免地爆掉等等。

以下纯属我的理解。

一、OpenAI 的商业逻辑不是 “亏损换命”,而是 “扩张换未来”

微博作者说 “OpenAI 整体仍深陷亏损”,我觉得大概率上真是,这并不代表其商业模式不可持续。事实上,OpenAI 的策略是主动牺牲短期利润,扩大用户规模与生态影响力。这和 Netflix、AWS、甚至 iPhone 初期的策略类似 —— 先建立垄断级用户基础与生态,再在后期通过高附加值服务变现。

我认为并不是他们没有定价权,反而是:定价权很强,只是选择暂时不行使。

ChatGPT 有很多核心优势:
技术壁垒极高(GPT-4、GPT-5 的训练和推理能力)
用户体验领先(模型能力 + 产品集成)
生态绑定强(API、插件、企业集成、教育场景)

换句话说,ChatGPT 不缺涨价空间,只是选择暂时通过低价扩大市场渗透率。如果未来 月费涨价到 50 美元、100 美元,用户流失也会相当有限,因为替代品稀缺、粘性极强。

以我自己的使用体验来说,这个差距是直观的。我们公司现在可以用两个人(加上两份月费 20 美元的 ChatGPT),完成过去要五个人、并且还要额外付 CRO 一百万美金才能做完的项目。并且如果没有 ChatGPT,我们两个原本毫无经验的人根本没法入门。那五个人还得是高薪资深人才。所以就算 ChatGPT 涨到 100 美元、200 美元,我也照用不误;涨到两千?那就让公司掏,公司也会毫不犹豫地掏。。

二、“薅羊毛” 阶段,其实是战略性福利期

正如第一点说的, 既然 OpenAI 目前策略的核心 —— 用极高性价比的模型体验换取最大用户基础,那么其实我们正是在 “薅羊毛”,或者叫做 AI 历史上罕见的 “战略性福利期”。

在这个阶段,每个普通人都能以极低成本接入最前沿的生产力工具。20 美元的 ChatGPT Plus,换来的其实是价值更多的算力 —— 背后是几十张 A100 或 H100 的英伟达 GPU 在并行为你工作。你花的是 “订阅价”,享受的却是 “超级计算价”。

三、涨价会带来 “认知阶层分化”

一旦 OpenAI 和同类企业全面商业化 —— 比如价格调整到 50 或 100 美元 / 月,或者转向企业主导、按席位授权的模式,按调用量收费、功能分层 —— 那时,门槛就会彻底拉开。很多人会因为价格、惰性或迟疑,被拒之门外。

等到涨价那一天,世界会悄然分成两类人:

普通人会停留在免费或者低价模型(滞后几代);
有准备的人会继续进化,用 AI 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创收、创业、写作、研发、投资分析等等,也会可能成为教育、API 与企业合作的 基础用户群,或者是推动新应用生态的开发者与传播者。

四、结语:趁 AI 还便宜,尽情训练自己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 “AI 慷慨的时代”。

它还没完全商业化,还愿意给普通人机会去摸索、去学习、去跨界。

趁 AI 还便宜,去提升业务能力、副业竞争力、知识体系、思维模型。
这一阶段,是普通人能以最低成本完成自我进化的窗口。

当 AI 的价格被重新定义,生态被重新划分,

有些人可能再也回不到今天的 “20 美元时代”。

 

 

未来的世界,老登模式已经过时了

@汪有:跟懂公关的专家聊了西贝,学到很多:未来的世界,老登模式已经过时了。
此前西贝公关灾难,坦白讲西贝产品上的问题不算致命,所有的破绽,都出在老板说得太算,企业内部已经失去了沟通能力,企业家也失去了自我学习的能力。

那一代企业家,摸爬滚打,做起那么大的生意,一定有着相当的能力和人格魅力。
又赶上时代发展,公司内部不可避免要造神。
然后就脱节了。
这里的老登模式,不是说这个人多老多油腻,可能就只是过时。

我刚毕业在恒大工作过一年半,我们午休铃是许老板创作的歌曲。
这种公司是不可能有人跟他提异议的,老板说什么都得哄的。
后来盲目扩张爆了。

有个老板,也是行业头部,看雷总经常亮相,做自媒体,传播效果好。
老板也做号。
他最擅长什么呢?当然是企业经营管理啦。
他就讲企业经营,一板一眼。
他能做这么大买卖,肯定是有些干货。

问题是,他家的产品,是客单价 20 元以内的平价餐饮。
吃这玩意的人,不关心企业管理。
所以他的内容 0 人在看。
雷总就从来不在网上给大家讲企业管理。
但不看,领导就会难受,所以全体公司员工每天还有个工作:去领导账号下留言。

0 人看,所以 0 差评,领导是安全的,不会被网上的喷子骂破防。
全体员工留言,领导又很开心,有会议室一呼百应的感觉。
但只有领导 1 人高兴了,只给领导提供了情绪价值,对企业品牌没有帮助,且消耗了员工的精力。

去他们公司采访高管,高管一个个也都见多识广,又很有钱。
但一问:您对董事长啥看法。
高管就跟进入设定程序一样,念出一些公司通稿:董事长不忘初心,坚持奋斗,把当年一家小作坊,做到今天的大企业。我们企业上下员工,都齐齐赞叹董事长。
完了。
所以这家公司业绩出现了下滑。

如前所述,这种老板已经失去了学习能力,专业公司给提出专业意见,说你们品牌形象要大改,他们听不得。
于是他们去找老登营销公司,可谓一山更有一山高。

这个老登营销公司,套路也多年打磨,说的都是这类老板能听懂的话,不复杂,好理解。
老师来了,跟老板说:提升你们品牌很简单,我就给你一句话。比如什么 XX 好餐饮,长辈都爱它!(我瞎编的,没有影射任何公司)
然后你去 CCTV 投放 2 个亿,再去电梯广告投放 1.5 亿,你再来看看销量有没有增长。

废话你投了 3.5 亿,多少会有点增长。
而且其实老师会掂量人,报的数字一般会略超你的投放能力。
你可能投不了 3.5 亿,只投了 2 亿,老师说:你看,没有达到预设,是因为没有滚起雪球,谁让你没投到 3.5 亿。
转头老师在这 2 亿里,收到了分成。
至于你这个品牌是否适合 CCTV 和电梯广告,是否适合那一句话金句,那就不好说了。

说起来市场营销是个精细工作,就连我平时接广告卖个早 C 晚 A 的护肤品,甲方都会发来一叠叠投放指引 ——
什么话可以说,什么话不能说,哪些卖点一定要,哪些卖点可以让博主根据粉丝群体挑着说。

但这种营销公司就给一句话,这个风格也特别打动这些老板。
因为说太细了老板也懒得记,他们觉得 “大道至简”,“真值钱的东西可能一句话就说清楚”,可以说他们达成了一种共舞。

所以也不用太担心这些老人掌握了一切。
我们时刻保持学习状态,我们还是有救的。
过时了迟早要吐出来。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哎呦不错往前方资源网 » 微语录精选:世界上有三件最蠢的事
分享到

你想要的这里都有

每天看一看总有新东西

每日福利TOP100永久地址/地址发布页

谢谢你的好意,我心领了。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