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要的这里都有
每天看一看总有新东西

微语录精选:下面我来简单讲两句

0077eOpegy1i6xy7fc4y4j30u00hwabf

 

@沙雕文案:春天气候宜人适合在家睡觉
夏天酷热难耐适合在家睡觉
秋天秋风送爽适合在家睡觉
冬天寒风刺骨适合在家睡觉 ​​​

@刘群 MT-to-Death:今天听中文信息学会的大模型大会,有一个特邀报告讲者说,他们公司有一个法律顾问,对于他们公司的一个案子,提出了 8 条法律建议,然后他们让大模型也给些建议,结果大模型给出了 19 条法律建议,完全覆盖了法律顾问的 8 条建议,词语表达都几乎完全一样。另外 11 条建议请其他法律界人士看了也都非常合理。看来公司法律顾问这个职业危险了。

信号与噪声 001:现在鼓励的:买房,结婚,生子,消费,投资 A 股
现在限制的:禁止炒场外黄金,禁止海外开户,禁止直接投资美股,禁止投资虚拟币 ​​​

@阑夕: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数据对比:
中国市场避孕套的销售额去年是 156 亿人民币,同比下降 17%,相较 2019 年的高点,更是萎缩了 1/4 以上;
同期中国市场情趣用品的销售额增长却高到离谱,每年稳定增长 15%,去年交易额接近 2000 亿人民币,比起 2019 年翻了个倍。
报告结论很扎心,就一句话:
「这代人的性生活,不需要两个人了。」

@北漂民工的日常:很多看似稳定的东西其实很脆弱,你觉得大厂很稳定但实际长期温水煮青蛙,一旦接受了这种稳定,遇到突然裁员,就会发现在就业市场没有竞争力了

“报告,劫匪已经自尽了!”
“那我们的人质呢?”
“我们也算是人质亦尽了 [苦涩]” ​​​​——@煎蛋芹芯儿 ​​​

@向小田:这几天美国一些买方、卖方都出来说 AI 泡沫太大了。其实之前也有人说,只是现在说的人越来越多。立场站在泡沫那边的人的声音明显在增加。
从历史来看,泡沫破裂之前的疯狂是很难想象的,也是利润最为丰厚的阶段。很多时候一天的涨幅都堪比之前一个月。
即便是那些认为有泡沫的资金,站在这个利润面前,也是很难克制的。

 

 

在英国本来可以退休了,来了 A 股之后发现自己还是太年轻

@信号与噪声:全球第二的投资大师,安东尼・博尔顿虽不广为人知,但在我看来,他是投资史上唯一稳居第二把交椅的传奇人物。这位英国超级明星基金经理的业绩记录可与巴菲特媲美。从 1979 年至 2007 年,博尔顿执掌富达特殊情况基金长达二十八年,实现了 19.5% 的年化回报率,而同期市场收益率约为 13.5%。在他任职期间,1000 英镑的本金会复利增长至 14.7 万英镑。若世间有比这更贴切的” 卓越” 定义,我尚未得见。

2010 年,他退休后复出,发起规模达 4.6 亿英镑的基金。然而该基金大幅跑输市场,三年内亏损 14%。博尔顿不得不在 2014 年离任。

一位近三十年来持续跑赢市场的天才,为何会遭遇如此惨败?仅是时运不济,还是决策失误?若是后者,问题出在何处?既然博尔顿都会遭遇此劫,又有谁能幸免?
~~~~~~~~~
如果坚持到 2015.5 月,估计收益率能有 140%

如果坚持到 2016.2.1,估计又要解散了

全球股神来了也要被玩儿废

 

美国终于发现了美国再工业化的可行路径

@李楠或 kkk:美国终于发现了美国再工业化的可行路径。

step1:
忽悠中国光伏巨头来美国建厂。
中国太阳能巨头 Trina Solar(天合光能)在美国德克萨斯州 Wilmer 建设了非常先进的光伏工厂,自动化程度极高,于 2024 年 12 月刚开业。

step2:
立法机构介入,推出 IRA 法案,让中国人公司面临 IRA 税收优惠的审查和监管压力。最终说服中国公司出售工厂。

step3:
找一家不那么敏感的公司,比如挪威的垃圾电池公司 Freyr Battery ,给他准备好 3.4 亿美金。

step4:
在工厂建成一周后,直接利用 IRA 法案,完成对工厂的收购。

step5:
改名为 T1 Energy ,大肆宣扬制造业回归美国。支持 “Made in America” 太阳能生产。

于是,美国拥有了一个可以赢的 5 GW 太阳能模块(solar module),占地约 135 万平方英尺,采用自动化生产线,主要生产光伏组件。

中国企业拿回来 3.4 亿美金。

 

 

止损是投资和投机的必修课,止损永远都是对的,错了也对

@雷斯林 Raist:为什么套着就不能清仓?
套着就不会再跌了?
都是沉没成本而已,不舍得清仓只会越套越深。

说到底你买入的价格其实毫无意义。
就像我 80 买的阿里,当时都说要跌破 60。
有些人可能 180 买的阿里,却觉得阿里一定能让他回本。
凭啥呢?

我 200 买的美团,140 止损全卖了。
美团并没有因为我是 200 买的就没有跌下去,现在跌到 100 了。
我 700 买的老铺,800 卖了一部分。
老铺也没有因为我是 700 买的就一定会涨,马上跌破 600 了。

市场一定是对的。
如果觉得很痛苦,欢迎清仓来债券躺平

 

 

穷人家庭真正的坑在哪里

这个标题其实非常不好,今天想说的话题,在所有家庭里都存在,只是穷人家庭里更加明显一些,大家凑合着看吧。

如果说穷人最缺啥,当然最缺的是钱,如果有钱,很多苦就不用吃了。也正是因为没钱,没法避免吃苦,所以很多人特别迷信吃苦,觉得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现实大家也都知道,并不是按苦分配的,那些最苦的行业,每天干十几个小时,也没啥超额收益。咱们这里不是说吃苦是错的,吃点苦在大部分时候都是必需的,而是太过强调吃苦,会忽略别的更重要的东西。

那更重要的是啥呢?

是穷人父母从没做成过任何事,所以他们并不理解 “成事” 过程中会有哪些障碍,每次孩子碰上问题,他们没法帮助解决,只能是在那里要求孩子使劲吃苦。而且极度忽略孩子的情绪,完全没意识到,情绪才是致胜关键。

那啥是成事思维呢?

有很多,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做任何事,学习任何新知识,开始任何新项目,刚开始都是笨拙、充满失望的,英语里专门有个词,叫 “Valley of Disappointment”,可以翻译成 “失望之谷”,99% 的人会被困在这个谷里,从入门到放弃,一气呵成,然后一辈子都在重复这个循环。

如果父母成过事,他们经历过无数次 “成事” 和 “成长” 的完整过程,而且知道哪个阶段会有什么样的痛苦,也知道如何去安慰和鼓励孩子,能教会孩子如何度过这个阶段。

举几个例子。孩子犯了低级错误或者学得慢,有的家长会批评 “你咋这么蠢”,“怎么连这个都记不住”,一连串致命反问,忘了自己当初一样笨拙,倒是把自己父母当时跟自己说的话全复述了一遍。根本没意识到孩子这个时候已经处在极度的挫败感里,怀疑自己确实是个脑残,你这样说他,很容易把他的情绪给弄崩了。

其实这个时候更应该给予理解和鼓励,让他慢慢来,多试几次,咱们几乎都是通过多试几次过来的,只是过来之后就忘了当初那种感觉。

知乎上对这个问题有个阐述。说孩子学习小学数学笨的要死,主要是因为他脑子里是空白的,那些符号都不熟悉,学习难度接近咱们普通人直接开始学习大学微积分,那些符号就能把人搞崩溃,学得慢才是正常的。如果这个时候有人在那里不断骂你,嫌你学得慢,你啥感觉?

这也就引出了最关键的一个问题:现实里很多家境不好的孩子,穷可能还是次要的,父母真的是没给过任何激励和鼓励。

很多家长特别担心夸孩子几句,孩子就会骄傲,然后毁了他。完全没意识到,你从不夸他,一样非常毁。其实真不用担心孩子骄傲,如果出身很差,会迎来社会各种全方位的打击,就不信他能骄傲得起来。

他们不知道的是,强人其实都是一种感觉,一种强烈的自信,人只有极度自信的情况下,才会全力以赴去做每件事,做好之后更加自信,做别的事更加努力。这种感觉没有特别好的词来描述,但确实是存在的,不信你们去问问那些混得好的人,反过来也成立,低水平选手那里,普遍弥漫着一种 “丧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最初的种子就是父母给种下去的。

其实这些年 “发展心理学” 对这个路径已经有成熟的理论。如果把孩子的发展理解成一个火箭起飞,那它有三个阶段:

第一级:外部助推火箭(父母的激励)

穷人父母的误区: 碰上问题,就羞辱,就打压,认为孩子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够吃苦。经历过的人都知道这种教育方式有多离谱,甚至可以说,绝大部分人都是这套做事风格的受害者。

有效父母的策略: 激励的是 “进步” 和 “策略”。例如:“我注意到你这次换了一种解题思路,虽然结果错了,但这个尝试非常好” 或者 “你别灰心,再往前走一步就豁然开朗”,“尽管输了,但你一直坚持到最后,这比成绩更值得夸奖”。这也是这些年比较流行的,“激励过程,而不是结果”。

差别是啥呢: 父母的激励,核心功能是帮助孩子度过面对困难的艰难时期,并在过程中,教会孩子如何自我识别和定义 “进步”。这是未来内在激励的基础。

第二级:自我激励

当在第一级的助推下,孩子多次体验到 “从笨拙到熟练”、“从困惑到豁然开朗” 的完整过程后,大脑会将 “克服困难” 与 “强烈的愉悦感” 挂钩。

经历这么几次,就不再需要父母了,他可以自理了。穷人家的孩子更多的是 “随机漫步”,极少数人不小心走到了 “自我激励” 这一步,父母几乎没有任何帮助。绝大部分人一生都没走到这一步,终生处在低自信低成就的状态。

第三级:社会激励

当内在引擎已经非常强大时,做出了成绩,社会激励(财富、地位、名誉)自然会刺激他继续向前,这个时候就不用父母管了。

很多父母其实最期望的是,孩子直接走到这一步,不需要前两步。

人只有自信了,做起事来才有积极性,这种积极性反过来会推动咱们碰上问题多试几次。大家可以思考下自己在什么状态下做事最积极?

甚至可以说,努力即自信。

那些不自信的人,还没开始,就觉得自己做不好,想躲得远远的。

不自信的情况下,人会自发让自己别太使劲,毕竟太使劲做不成,那就真证明自己是个纯 LOSER。人的本性决定了,大家宁愿相信自己不努力,也不相信自己是真不行。这也是为啥越差劲的人,越不使劲,这样可以给自己留点颜面,骗不过别人,骗骗自己也行。

参加过工作你就能感觉到,碰上难题,有些人就习惯性地躲,有些人就会特别积极,很关键的原因就是,后者比前者自信,也知道该怎么搞定事,可以自己带着自己穿越失望之谷。

其实这些年大家逐步意识到了,成功者大部分都处于一种 “心流” 里,一个接一个的胜利,可能本身也没那么苦,另一方面他们的激励非常多,比如成就感,比如社会认可和财富,真正硬扛过来的极少。

反过来讲,如果你做一件事,感觉特别苦,特别难,短时间还行,长时间必然崩溃,肯定没法走到最后。这也是为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太过努力肯定走不远。

看出来了吧,人特别依赖激励,强人们都是依赖激励往前走。

再想一个场景,你加入新公司,笨手笨脚,你是希望你领导对你多一些宽容和鼓励,还是天天骂你、指责你、贬低你?我不信有谁会对这种领导有好感,道理都是相通的。

事实上多年以后,你依旧会记恨那些贬低打压你的人,你感激的那些 “对你好” 的人,往往只是对你多一些宽容,多一些鼓励。

事实上几乎所有学霸,几乎都有个老师曾经很看好他,经常鼓励他,于是他的内在力量被激发了出来。

也就是说,如果你出生在一个底层家庭里,父母尽管极度渴望孩子出人头地,但是他们的帮助聊胜于无,是否能脱颖而出,99% 靠孩子自己的运气和悟性,或者在学校有没有老师垂青。

或者说,真正应该传授的不是结果,而是如何应对过程中的挫折、如何拆解问题、如何调整策略。更是一种 “情绪力量”,给孩子激励,让他们拥有那种自信的感觉,那种觉得自己无往不胜的感觉,这一点咱们当前网络里聊得极少,主要也是过来人不太知道怎么描述。

而且在咱们的文化里,“个体情绪” 这东西并不重要,你只需要努力就行了,完全没意识到,情绪太差,人根本没法努力。如果大家想不明白,就想想自己,想想自己状态好的时候和状态差的时候努力程度差距有多大。

正是因为如此,在所有成熟国家,包括咱们,富豪们以及富裕阶层普遍来源于这么几个阶层,医师公家庭(美国也一样),中产,富二代,少量穷人家庭,尽管穷人占比是很高的,但产出却很低,就很说明问题。比如这些年大家也都发现了,中国富豪阶层里,真正穷出身的,只有一个大东子。

“医师公” 和富二代家庭的共同点,除了钱,更多的是他们的父母经历过很多事,也有一定的反思能力,多多少少能助力自己的孩子。

穷人孩子的每一步都必须是 “正确” 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种高压环境反而不利于培养真正的抗挫折能力和创新思维。

如何解决呢?穷人的孩子一定要多看书,获取的知识和经验不再依赖父母。另一方面无论如何应该先在某一个领域占住先机,努力做成一件小事,比如把英语或者数学学好,知道 “成事的流程” 到底是啥,然后做别的事情的时候才能有所觉察,没人鼓励自己,就自我鼓励。然后以这个 “成事经历” 为基础,反复迭代,不断攻克各种新问题。

此外还有个很关键的东西,就是 “胆识”。

我有个感觉,运气就是胆识和行动力的外显。其实每个人一辈子都有几次机会彻底改变自己,但本能地怯懦,不敢去改变,怯懦的人天生有个思维缺陷,那就是 “万一…… 可就惨了”。从来不行动,有了机会也被放弃了。

其实他们不知道,“失败” 本身就是信息,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英语里有个谚语,大概意思是 “船只有开动起来才能转弯”。只要行动起来,信息和知识就进来了,哪怕最开始的方向是错的,只要行动起来就会有信息进行纠错,船就可以转弯了。我之前工作中隐隐约约有这种感觉,没想到他们竟然有个谚语。

那为啥绝大部分人不敢尝试呢?本质就是匮乏环境下的一种生存策略,尽量不改变,因为改变很可能会让自己连现在的状态都保不住。

反过来讲,那些胆子大的人,敢行动的人,尝试次数多了,总会抓住机会脱颖而出。

以前说 “机会垂青有准备的人”,这个真不一定,尤其现在,有些人也没啥准备,单纯就是碰上了赶紧下手,其他人可能还在那里没完没了的学习和准备。

说到这里,可能又有人跟我辩,尝试和行动不得花钱么,没钱怎么尝试?其实咱们这个时代,最好的东西都是免费的,你可以注册个自媒体账户吧,你可以去学点新知识吧,极端情况下,你炒股炒不明白,你都可以去教别人炒。如果啥也不会可以去搞笑,搞笑也不会可以抄,不对,致敬别人的内容。

这些年很重要的一个思维方式:不要等到准备好了再下手,你永远准备不好,准备 20% 就可以了,一边干一边学,学得又快又准。很多人害怕行动,因为行动就会有失败,失败会产生挫折感,绝大部分人处理不了这种情绪,这也是一种 “失望之谷”。

此外我们通常认为,吃苦能锻炼抗挫折能力。但心理学研究发现,真正健康的 “抗挫折能力” 源于在安全网支持下的、有意义的挑战,而非持续不断的、无意义的磨难。

这也是为啥吃苦最多的穷人,抗挫折能力和冒险积极性极差。

文章写得差不多了,文末,再说几句。

本文讲的是 “成事法则”,但现实里最重要的可能还不是 “成事”,毕竟绝大部分人一辈子成不了事才是常态。

绝大部分人最大的问题是,没成事,却饱受折磨,幼年时期原生家庭的不断打压,让他们有种 “不配得” 和 “不接纳自己” 的毛病,一生都处在巨大的内耗里。

也就是长期被打压,会让父母批评的声音内化成一个 “内在批判者”,咱们没这个概念,英语里竟然有个词,专门描述这种状态,“Inner Critic”。这个声音会在一生中不断苛责自己:“你不够好”、“你不配得”。这个 “内在批判者” 会成为孩子一生中严苛的监工,消耗其心理能量,导致自我怀疑、过度反省、害怕尝试。

当自己成为父母后,这个 “内在批判者” 会不自觉地投射到孩子身上,通过批评孩子来缓解自身的内在焦虑,最后把所有的恶习再传给下一代。

健康的人格将能量主要用于对外探索、创造和连接。而内在批评型人格的能量,则大量消耗在自我怀疑、过度反省、揣测他人看法、压抑真实情感等防御机制上 。这导致他们在面对机遇时,第一反应往往是恐惧和退缩。

这也是为啥很多从小被打压长大的家长,有了孩子,继续对他们打压,让孩子重复自己受过的苦。

从今天起,把注意力从孩子和自己的缺点上移开,转到优点上来,关注每天的进步而不是失败,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看完本文,有孩子的可以思考下怎样对孩子,还没孩子的,也可以思考下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个内在批评者是哪来的,哪怕有一点启发,这篇文章就值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九边,作者:九边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哎呦不错往前方资源网 » 微语录精选:下面我来简单讲两句
分享到

你想要的这里都有

每天看一看总有新东西

每日福利TOP100永久地址/地址发布页

谢谢你的好意,我心领了。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