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要的这里都有
每天看一看总有新东西

微语录精选:太好了,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弱的对手

66b3de17ly1i76rvratk7j210t0zkgvk

 

本质

有句话说: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太好了,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弱的对手。

变化

古代谋士提上中下三策。古代老板:取中策。现代谋士提上中下三策。现代老板:你提的这三策都很好,这样,你结合一下再出一策,我们只花下策的成本,但是按中策的性价比,要达到上策的效果。

反思(一)

问:如果要你献祭地球上99%的人成仙,你会做吗?答:先成仙带动后成仙。我成仙了把大家吸进人皇幡,那也是全人类成仙了。

反思(二)

真正的文明并不是将大地的原住民驱赶进袖珍的生态囚笼,而是能与自然和谐相处并成为生态的一环。我第一次到日本出差,就在关中的路边发现了一个奇景:一位本地居民被熊扑倒在地上撕咬,而一旁看热闹的日本市民脸上却没有丝毫恐惧,甚至习以为常。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日本人默默达成的一个“共识”,为的就是让当地的熊不再挨饿,这让我想起了佛祖割肉喂鹰的故事。

失败

一个男人多年后再次决定去忏悔。走进忏悔室,他发现里面有个架子,放着雪茄、白兰地和巧克力,甚至还有瑟琴杂志。神父走进忏悔室后,男人说:“太棒了!这里比我上次来的时候好太多了!”神父:“出去!你站错边了!”

现实

如果别人不回你消息的话,你一定不要担心。因为现在所有人几乎每天都每隔五秒钟就查看一次自己的手机。

真相

擦屁股的最后一下,并不是你擦干净了,而是它的颜色淡到你能接受了而已。生活也是如此,大差不差就行了。

 

怎么能做到知识面广一点?

@菊厂刘掌柜:怎么能做到知识面广一点?我的一点经验。

第一,最好不上班,而是做生意的。

因为一旦上班,就会聚焦在工作的一亩三分地上面,天天盯项目,配合同事,知识面必然不宽阔。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一个老板,他的长期朋友往往也是老板,而很少出现,一个老板和一上班的,因为大家关注点不同,没办法一直聊得来。

第二,保持好奇心,这个最重要。

看见路边出现一个饭店,立马把自己带入进去,如果自己来经营,如何选址?如何招人?如何做菜单?经营不下去,应该如何退出?

只要总这么想去琢磨,就会获得很多各行各业的知识。

第三,会搜索,会结交人脉,会分享。

现在网络太发达,什么都搜得到,80% 的知识只要搜,且会搜,就可以懂。然后剩下的,属于不传之秘,或者比较专业压箱底的,只能去请教业内人士,让业内人士愿意说,这个也需要积累。你懂的多了后,乐于分享自己的知识给别人,别人也会乐意分享给你。

总结下,就是有空闲时间 + 喜欢琢磨 + 乐于分享,只要几年积累,你就是个百事通了

 

 

为什么说 99.99% 的卖方分析师都是垃圾?

@何夕:为什么说 99.99% 的卖方分析师都是垃圾?

因为他们几乎所有工作都是 “解释”:
比如发生了一件事,
他们解释这件事为什么发生, 前因后果是什么;
然后再从历史中挖出相似事件,讲解类比一番。

所以在卖方荐股的时候,
股价不涨 (事件没发生),你让我怎么解释?
股价上涨 + 解释原因的时候,
可以找出一堆利好,然后这些利好就又成了 “荐股理由”。
这也是卖方分析师,只能在高位荐股的原因。

但 “发生之后、再去解释” 这种事,不过是为了满足大脑的求知欲;
而投资,则需要的是预判 (大涨之前就要捕捉到)。
预判思维体系,跟解释思维体系,
是两个体系。

而且一旦真金白银下场,仅 “预判” 是不够的,
还需要 “预判 – 应对” 的即时决断,
以及不断根据实际、快速优化迭代的能力。

相比而言,
仅仅是 “梳理资料 + 解释已发生之事”,太过小儿科 ——
但拦不住大部分普通股民 & 基民,就是喜欢这种 “知识付费”。
他们对赚钱没有任何兴趣,只喜欢学习知识。

这也是为什么,
大部分卖方分析师在社交媒体或接受采访时,
解释一件事 “头头是道 + 知识渊博 + 什么都懂”,
可一旦真的下场做投资,往往亏得一塌糊涂。

总之,
卖方分析师最好的出路,
不是通过实战投资证明自己,
而是售卖 “知识付费 & 课程”。
毕竟中国有这么多,
“热爱学习知识 + 愿意付费” 的人。

 

 

 

 

 

大部分的创新不是来自规划,而是来自试错

@静水深深流 2029:《反脆弱》里还有一个观点震撼了我:大部分的创新不是来自规划,而是来自试错。

我们以为是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发明了技术,然后工程师拿去应用。

但历史的真相是反过来的 —— 工匠在瞎搞的过程中发现了有用的东西,然后科学家写论文解释它为什么有用。

蒸汽机不是牛顿力学的产物,是工匠修修补补搞出来的。
飞机不是空气动力学的产物,是莱特兄弟摔了几百次摔出来的。

但我们的教育系统、公司管理、职业规划,全都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假设上:

你要先想清楚再去做,你要有完美的计划,你要能预测结果。

这种思维最致命的地方是 —— 它剥夺了你试错的权利。

它让你觉得失败是可耻的,是说明你没想清楚。所以大家都不敢动,都在等一个 “完美的时机”。但塔勒布说,反脆弱系统的特征,就是大量的小试错。

每一次小失败都在给系统提供信息,让它知道什么不该做。

只要你控制好每次试错的成本,让它不至于毁掉你,那么随着试错次数的增加,你遇到大机会的概率就在不断上升。

这彻底改变了我对失败的看法。

以前我怕失败,因为觉得失败意味着我不行。

现在我知道,只要我控制好风险敞口,失败就是在给我反馈。

它在告诉我什么不该做,同时在缩小未知的范围。只要每次失败的成本是可控的,那么失败得越多,我离成功就越近。

这才是反脆弱 —— 不是不失败,而是让每一次失败都让你变得更强。

真实的成长曲线,不是斜向上的直线,而是长期平缓然后突然爆发。

我玩推特两个月,前七周每天发内容,涨粉慢得让人怀疑人生。

我在做各种尝试:德国留学就业分享、编程科普、语言学习技巧、生活碎片。

每条只有几个赞,每天涨粉个位数。

但我不知道哪个方向是对的,只能不断试错。

直到第八周,我发了一条读书笔记,突然爆了。一周涨的粉丝,是之前七周的十倍以上。

那一刻我才明白 —— 不是我的留学经历不够精彩,不是我的编程知识不够硬核,而是大家喜欢我写读书笔记的那种文风。那种直白、有观点、不端着的表达方式。

如果我在第六周因为 “看不到成效” 放弃了,就永远不会发现这一点。

如果我一开始就笃定 “我要做留学博主”,就不会尝试读书笔记这个方向。

这就是塔勒布说的 —— 可选择性。

前七周看起来在乱试,其实是在积累选择权。每一次小失败都在告诉我什么不行,同时在缩小搜索范围。

而那个突然爆发的第八周,不是运气,是大量试错之后,终于碰到了那个非线性的爆发点。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哎呦不错往前方资源网 » 微语录精选:太好了,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弱的对手
分享到

你想要的这里都有

每天看一看总有新东西

每日福利TOP100永久地址/地址发布页

谢谢你的好意,我心领了。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