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要的这里都有
每天看一看总有新东西

微语录精选:减肥最佳方案就是饿

66b3de17ly1i6uamza7xoj20ty12242j

 

@落魄的三叔:牛市的 A 股就像个跷跷板,有时这边涨那边跌,有时又那边涨这边跌。主打一个雨露均沾,大家都有表现机会。
我的持仓就厉害了,每次都买在跷跷板支点上。 ​​​

@北漂民工的日常:听到一个白酒大涨的逻辑:
白酒没有业绩 —> 白酒是垃圾股 —> 游资就爱炒垃圾股 —> 白酒上涨

@投鱼问道:以前人穷,只是没钱,种点地也能吃饱,该干啥干啥。现在人穷,可能还负资产,不努力就跑不过按揭。
几千年的历史上,普通人很难大额贷款的,因为没有抵押物,也没这个习惯,我当年买房,贷款五十万,家里人都担心的不得了。
后来短短几年,贷款额度普遍增加到几百万,当时反而都没了担心,都觉得以后工资会涨,房价会涨。
然后看到现在消息,截至 2025 年 7 月,全国房贷连续三个月未还款的断供者达 187 万。一边房价下跌,一边几百万贷款,对普通人来说,也是罕见的。

@猫叔在硅谷:黄仁勋的一儿一女原本都有自己的职业追求。儿子原先在台湾当摄影师并且开酒吧。女儿喜欢厨艺、美酒和烘培,接受过专业培训,后来去了法国 LVMH 做市场营销。
不过,他们几年前同时放弃了原先的工作,来到老爸的公司打工,而且已经晋升到了中层管理岗位。或许是皮衣男子的安排。
埃里森的儿子喜欢拍电影,不想在甲骨文打工。他老爸就出钱让他开电影公司,又全资出钱帮助他吞并了派拉蒙,还想收购华纳兄弟,成为和默多克一样掌控美国舆论的媒体大亨。

@三里河贝塔:以前都说没有卖不掉的房子,只有卖不掉的价格
但现在很多都要贷款卖房,我估计是很难卖得掉。

@茨威格加缪阿伦特:FBI 局长卡什・帕特尔在政府停摆期间,动用了一架价值 6000 万美元的公务喷气机,只为了去见情人。
而且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今年四月,他多次飞往纳什维尔去见他那位 26 岁的乡村歌手女友,甚至还带着她坐专机去看冰球比赛。
最讽刺的是:当帕特尔还只是个 “MAGA 播客” 时,他曾痛骂前任 FBI 局长 “拿纳税人的钱到处坐飞机”。”
披露后,他把 FBI 管航空信息的雇员开除了

@九边 Pro:上班提供的是一种虚假的安全感,你之所以感觉安全,有点类似古代那种战船,划船的人被封闭在船舱里,看不到外边啥情况。公司老板站在船头指挥,他几乎不可能有安全感,所以他承担风险,拿走了超额利润。
当然了,你不可能一直待在封闭船舱里,迟早有天得直面风险,可能是 35 岁,也可能是 40 岁。
对于个体来说,应该在上班第一天就有这种觉悟,几乎不可能让你一直上班到最后,除非你是为人民服务的。 应该早做打算,上班就是为了成长,将来迟早要跟你老板一样,直接面对风险。
老登们可能来不及了,刚毕业的小登还是要提前考虑,看着好像无解,其实思考的年头长了,多做尝试,总能有出路。

 

 

那不是黑历史,那是我们的来时路

@老 Q 在上海:我经常看一些社会学者的文章或者访谈,讨论中国人如何,外国人如何。我原本很相信他们的分析,但随着年纪,阅历的增长,逐渐有了新的想法。很多看上去的不同,可能归根结底都可以还原为发展阶段的不同。

我小时候,家门口是条土路。经常有人在路上大小便,走路不小心都会踩到。哈尔滨有一条马家沟河,冬天的时候冰封的河面就像一个巨大的旱厕。

我刚来上海的时候,觉得老城厢和公共场合的上海人很爱吵架,争得却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很吵。

刚毕业的时候,必胜客在上海开店,店里有自助的沙拉。大家都在拼命想办法把那个小碗装的像山一样,网上甚至还有各种攻略。

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些都逐渐消失了。

2012 年我带 6 岁的小 Q 去北京,早上在酒店吃自助早餐。我惊讶的发现,她转悠了一圈也只拿了很少的食物,即使我说不要钱,她也坚持只拿了很少的量,说因为吃不完。

我当时脑子里闪过一行很熟悉却以前毫无体感的话:“仓廪实知礼节”。所谓的体面,上等,优雅,与其说是教养,不如说是基于经济能力的习惯。

中国普通人刚开始坐飞机的时候,还是很喜欢往前挤。刚有高铁的时候也是,明明每个人都有座位,但却像坐绿皮火车的时候一样拼命想挤上去。那是短缺带给我们的本能。

当我从小 Q 身上,发现她有很多和我不一样的习惯甚至观念的时候,我开始对一些所谓的恶习有了些包容。我会去思考,这是恶习者的本性还是他们只是还没到我这样的经济条件。

一旦意识到这点,我就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对中国人的一些陋习有痛心疾首的感觉了。因为知道,很多时候这不是他们的错,只是他们还没到那个可以改变的阶段。

而我们这个国家也一样,很多问题都和不够发达有关。有些人说的对,即使我们的总量很大了,人均却还是不够高。哪怕最发达的几个省,也刚刚开始步入中等富裕,更何况还有很穷的地方,也有很穷的群体。

但我也觉得这也没什么大惊小怪,人均是我们三倍的国家也还不是人人都买得起医保,也还有流浪汉呢,何况我们?

这次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新放回来,说明决策者也意识到,没有足够的总量,很多问题的解决都还不够火候。这一条,我个人觉得至少接下来 3 年都有效,也是所有人的机遇。

作为一个乐观主义者,我相信一切都是刚开始。 借用一句套话:那不是黑历史,那是我们的来时路。

 

减肥最佳方案就是饿

@寂静贝拉: 湖南那边搞了一个荒野求生大赛。
总之就是中国人也开始玩起来了,个个学习贝尔荒野求生。
这都 20 多天了,很多被忘记的饥饿感觉出现了。
现在大家都忙着减肥,就是食品不缺了。
荒野求生里,个个都饿瘦了。退赛的都是下山就疯狂吃东西,泡面都是弥补性的第一课。

减肥最佳方案就是饿,为啥我们饥饿后最想的那一口就是泡面呢?

 

消费还能起来吗?

@gloria 的浮云人生:今天刚发现我家附近的一家很好吃的牛肉面店关门了,而俩月前我的海鲜米粉食堂也刚转让,好吃便宜的餐厅越来越经营不下去了

现在大家是真的不敢消费,都鼓励延迟退休自己存养老金,但是延迟退休这个事有个问题不知道大哥们有没有想过。

就是国外延迟退休是可以的,毕竟他们经常一周也干不了 40 个小时,外勤工作比咱们的内勤岗位还轻松,劳动法充分执行,没有工作群让你晚上十点还要回复领导客户的消息,而我们这里的工作强度,劳动力折旧速度比国外得翻一倍。而且不是你硬撑着就行,还要不被公司裁掉~中年失业之后很难找到工作,而且有很多人确实干到五十来岁就没办法满足公司要求的超高强度干不动了~

我认识的很多人不敢花钱,有的是为了还房贷,有的是为了养小孩,有的是存着钱预防中年失业用这笔钱过到退休。咱们国家没经济压力的一个是未成年的小孩子学生,反正零花钱父母给,用完再要,再一个是退休的老年人,反正每月雷打不动会有钱打进来。但是老人小孩能花的钱毕竟有限(不是读书上学这种消费,就是吃住行玩这种日常消费),毕竟他们的资金体量有限,而工作年龄段尤其是三十岁到五十岁的中年人如果不把储蓄拿出来消费用,这个消费的体量很难起得来~

算了,说这么多也没啥用,还要继续找新的食堂

 

 

中国人垄断了东京的火葬场产业纯属新闻学的魅力

@飞天面条神教:大家应该都听说过由于中国人垄断了东京的火葬场产业,不断提高东京火葬费用,导致日本人死不起那个新闻吧。

其实,这就是新闻学的魅力,真相远比你听到的要残酷。

全日本共有 1364 座火葬场,其中东京核心 23 区(相当于北京五环内)有 9 座,而这 9 座里面,有 6 座属于東京博善株式会社,这 6 座火葬场承接了东京核心 23 区里 70% 的火化任务,你说他垄断也说得过去。

2019 年,日本广济堂株式会社收购了博善株式会社,而广济堂的老板是华人罗怡文。收购完成后,博善株式会社下属的火葬费用从 2021 年的 5.9 万日元(约 2600 人民币)涨至 9 万日元(约 4000 人民币),涨幅超五成。

作为对比,日本的大部分火葬场火葬费用通常仅 1 万至 2 万日元,东京公营的临海斎场收费 4.4 万日元,都立瑞江葬仪所为 5.96 万日元,确实都比博善的便宜多了。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就像一开始说的,中国人垄断了东京的火葬场产业,不断提高东京火葬费用,导致日本人死不起。

但问题是,这里面炒作此新闻的人耍了滑头,他们把矛盾指向了中国,中国人,其实在这个事件里,跟中国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你看了这个新闻,会感觉中国人和中国资本在做局,但实际上,这个博善的老板罗怡文,虽然出生在上海,也是上海财经大学毕业,但他 1989 年就去日本了。

罗老板是个人才,在日本读研究生期间就在日本创立中文报纸,并且开店,基本上他的生意围绕在日华人和中国游客在日消费展开,包括免税店,日本中文媒体,旅游产业等等。

他的主要公司广济堂,也就是博善的母公司,是印刷产业的,而为什么从事印刷产业,因为他做媒体的。他的老婆是他家中文媒体公司的董事长,他的女儿是他家旗下酒店的董事,日本服装品牌的董事长。

所以这是一个去了日本将近 40 年,在日本上学,在日本创业,在日本生活的人做的事情,跟中国资本,中国文化一点关系都没有。他收购博善是用日本公司的资金,在日本通过公开拍卖竞拍获得的。

在日本,火葬场是个好生意,因为死的人越来越多,而火葬场就像垃圾焚烧厂一样,大家都知道应该有,但大家都认为不应该建在自己家旁边,所以火葬场这个东西,你想要新建很难,尤其是在东京核心 23 区。

日本大部分火葬场的炉子,每天烧 1-2 具遗体,博善的炉子,平均每天烧 10 具遗体。这就是个生意。

东京有便宜火葬的地方吗?有,国营的临海斎场收费 4.4 万日元,而且地理位置特别好,服务港区、品川区、目黒区、大田区、世田谷区。你看林志玲和她老公就住目黒区,而干风俗的都知道说自己是港区的价格高。

东京市政府下文限制博善涨价也是个办法,我举双手双脚赞成,让东京人民烧得起,烧得透,改叫李梅株式会社也不是不可以。

问题是,你这么多年啥都不解决,你可以给临海斎场多买几台炉子多招些人吧?你可以开辟绿色通道把人拉到京东郊区火葬场去烧吧?你可以定个法律给博善限价吧?啥都没干,就一天天说中国人垄断了东京火葬业务,导致东京人死不起了。

合着你地方政府和媒体合起伙来主要工作就是给中国拉仇恨呗。

 

做自媒体,手机拍摄就足够了

@风中的厂长:我发过几期拍摄设备,很多网友感兴趣,但其实用多了我发现,最好用的就是手机了。苹果 13 就够了,绝大多数场合都适用。为什么有的人手机拍出来差是因为光线不足,补个光就好了。不论做产品讲解、vlog、口播、旅游、生产溯源、美食探店都是手机好用。相机太笨重了,相机主要是用来拍摄广告大片,艺术片商业片、精致美食。对普通工作用处不大。

自媒体的话,我认为内容占九成以上,设备占不到一成。内容核心包括产品文案脚本主题,光线要足。构图场景色彩搭配作为辅助。剪辑也很重要。相机好坏真的无所谓的。你们去看那种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点赞的视频,多数都是手机拍的,高赞的核心是情绪。

真的喜欢玩相机的话,我从小白角度大概说一下,买相机如果用自动模式就浪费了,尽量学会手动(M 档),小白一开始只需弄懂光圈快门 iso 和曝光就足够了。很简单:光圈(单位时间进光量)越大(数值小)画面越亮,相对应快门越慢画面越亮。但是手抖容易糊或者丢帧。

然后光圈还有个作用是越大背景越虚化。相机取景器里面一行数值中间的小箭头是曝光指示标志,箭头居中是平衡状态。往左偏暗往右偏亮。

色温数值越大越暖越小越冷,注意这个和灯光的色温是相反的。

iso 你可以理解成光线不足的时候,通过数码来调节亮度,越大噪点越多(高端机器噪点不明显),测光是给你参考的曝光的,避免过量过暗。光线均匀用评价测光,明暗反差强烈的人像特写用局部测光。

镜头的话新手 24-70 或者 24-105 的变焦镜头就够了。适用于大部分风景人像静物。微距镜头用来拍蚊子腿,长焦镜拍远距离,基本用不上。长焦段 + 大光圈有个好处是拍人像背景虚化。普通人用 70-200mm F2.8L 够用了,超长焦 200 以上的焦段,拍体育赛事或者飞鸟,国内动物摄影的天花板罗红老师,坐在直升飞机上拍那个非洲大草原动物迁徙用的就是超长焦镜头。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哎呦不错往前方资源网 » 微语录精选:减肥最佳方案就是饿
分享到

你想要的这里都有

每天看一看总有新东西

每日福利TOP100永久地址/地址发布页

谢谢你的好意,我心领了。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