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alue_at_Risk:现在的 A 股大概给人的感觉就是:你以为他不行了,结果他还行;你以为他行了,结果也没那么行。
冲击(不行)- 拉回(行)- 再冲击(不行)- 再拉回(行)这一过程已经反反复复几次了,谁都不知道狼会不会真的来了…
@捕风的 vivian2003: 我们没有保养房子的概念。房东没有另外花大钱保养物业以保值的思想准备,低费率条件下物业没有长期培养专业人才的理念和制度,都 是省钱的套路。所以就算个别楼盘收费到位,没有人才和体系,服务也不可能达到香港和新加坡的水准。建立一个合适的制度体系很难的,存量太过庞大。
@VivianGardenerII:泡泡玛特直播事件表明,因为中国品牌能力还不够好,很多人对品牌溢价能力完全没有概念,这也让中国品牌在舆论压力下很难获得品牌定价和品牌溢价能力,也限制了企业的营收和利润,以及给付员工报酬的能力。这是个恶性循环。
@寝取的史官:冷知识,预期寿命是指当年出生的人预期能活到几岁
2024 年的预期寿命 79 岁是指 2024 年出生的人预期能活到 79 岁
不同年份出生的人预期寿命是不一样的
2014 年是 76 岁
2004 年是 73 岁
1994 年是 69 岁
1984 年是 66 岁
@翼尖小翅:我一贯的观察,在涉及别人的事情时价值观至上的 ID,在涉及自身的事情时,马上就切换成实用主义至上了,非常丝滑。
@陈如是说:还是成本主义好,稳定。“需要多少钱?”“谁来出?”“出得起不?” 问完,整个人都清醒了
@子午侠士:如今的网络舆论场,越极端,越受追捧,越有流量,然后,在流量的刺激下,更加极端。屠龙少年,终成恶龙。
@荒谬 – 西西弗斯:年纪稍长一点,越来越觉得生命力旺盛是非常稀缺的特质。很多人聪明人可能输一次就一蹶不振了,但生命力旺盛的人,哪怕输了很多次,一样能支棱起来,弄成一摊事情。
@楚团长聊聊天:好朋友工作上遇到个大 bug,整个团队焦头烂额了好久,晚上群里又聊到这档子破事,他的沮丧溢于微信的聊天框。小群里七嘴八舌的说了一些破主意,越说越觉得难搞。我就想劝劝:“打份工啦,别太在意,混一混算了”。朋友正色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我一下子有点愕然,想起网上流传的那句:法家锁喉儒家捏肋。好像只有我们这代人,还相信这些东西。
@风中的厂长:今年的电商是真的很难,我接触下来,绝大多数卖家都说难,有少数增长的,主要是去年刚做,体量比较小,0-1 那种。而往年有一定体量的,今年能维持住已经不错了。以前大家发展都很快,而今后可能慢节奏是常态。这个时候降低预期,散散心,放松一下,读读书,压力大的,主动缩小规模,也是好事。
服务消费的习惯是慢慢培养的
@马岩 Marks:前段时间我和朋友们聊起来,70 和 80 后当年买磁带,CD,DVD 碟片等音视频文件,是愿意花钱,甚至还花了很多钱。我记得我大学时,有一两年买过很多 D9 碟片,各种 DVD 音像店被我跑了个遍,买各种冷门文艺电影的碟片,虽然已经在网上看过了,但还是要买来收藏,想以后再看一两遍,要看更高清版本的,一张碟片可能得十几块钱吧。
买来之后这么多年一次都没再看过。据我老婆说,这些碟片目前全部放在她家里某个柜子里面。买这些玩意,可没少花钱,但看得见摸得着,不觉得有啥问题,花钱嘛消费嘛。
现在让我买个腾讯视频的会员,可能每个月 20 块钱,每年 200 多块钱,双 11 什么的还能打折,十年可能才两三千块钱的花费,电影电视剧随便看,但我不愿意,我觉得很亏!服务消费的习惯是慢慢培养的,从 00 后开始,他们也不买磁带 CD 了,也不买 DVD 了,每个月网站的会员费,相当于以前我们那个时代买碟片的费用了。他们的新消费习惯也就因此养成了。如果我们去看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花钱时而表示不理解时。
那就意味着,你是老登了,你的习惯提示你,你老了。就像当年我们的父母看我们乌央乌央往家里买磁带听音乐一样,父母会说:这白花花的银子,本来可以用来买米面油的,全被你这家伙买了这些什么玩意。。。
你体会一下,是不是这样的
英语就是普通人的试金石,也是救命稻草
@野心范:英语就是普通人的试金石,也是救命稻草。
一个小兄弟跟我说,他们有一波同学,原来都是搞灰产的,现在开始到一些海外国家去搞营生了,当然不是美国,美签的门槛太高了,凤姐水平才去得了的,人家还能拿个准美国户口,他小兄弟没读什么书,也没正经工作,也没钱,刚娶个老婆,为了赚钱养家,开始找一些工资高但是入境门槛不高的国家打工了,没别的,别的国家人工贵,出国就是工资高。
你读博士出来去电子厂海外项目,收入比国内高,你小学没毕业,你去海外洗盘子,工资也高,问题是,不要求你文凭了,就问你一条,你英语会点基本的交流吗,只会 how are you 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 是不行的,你要会点实际场景的,比如 reservation、charge、check 这些日常用的但是初中英语几乎没有的词,你作为服务人员你是要懂的,人家老板也是要面试你的,不然你怎么跟顾客交流。
会英语的,你做个服务员,你可以做西餐厅的,也就是正经的外国老板开的,不然你只能做那些中国老板开的中餐厅,工资就不会有那么高,你英语好的话,大概初中优秀或者高中中等水平,学一学口语,不得了,你去国外去修理也好,开车也好,当然我直接的朋友,是去国外做护士的,收入是国内的好多好多倍,比如他干护士的,日本新加坡这些亚洲国家,比不上美德这些传统西方发达国家。
她以前的英语也是一般,雅思大概,六七分吧,尤其是口语和听力差,是后来补的,不要觉得雅思六七分不行,玛德你考个八九分我看,八九分你可以去做雅思培训老师了,在国内一样是月薪很高的。什么意思呢,雅思八九分几乎是母语一样了,能听懂那些奇奇怪怪的很快的一句话吞了三个词的英语,反正我是听不明白那个水平的,真实的本土场景很多人说话跟上课学的差老远了,人家也有很多方言俚语乱七八糟的说法。
在国内,我们的人口数量,就决定了,我们的人工就是不值钱的,虽然比东南亚和印度非洲值钱了,但还是一个月五千,这哪能做出什么名堂,按照这个人口基数,我们就是干趴了老美,我们就是把他们利润最高的行业全做了,我们的人均工资也远远不会像他们那么高,何况现在距离那个层次,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他们是赚十块钱,三个人分,我们是赚两块钱,十四个人分,怎么可能有他们的工资高。
所以国内卷不下去的,去国外就发现,很多工种真是比深圳东莞强太多了,你是实实在在能赚到钱的,一个月当五个月来挣,两年就能回家起大 house,有点技能还会跟东家客户讲清楚英语的话,一年 50 万人民币一点不夸张。
偏偏我们很多人做不来,总认为英语就是学科,英语就是读书,一说到读书就头疼。玛德呀,英语难道不是一种语言吗,你活泼一点,敢说一点,就很容易的了,你学和语言都不肯下功夫,都怕丢人,你还怎么跟人打交道,只有跟人打交道的工作,才是普通人发财的工作。你看阳朔那个老奶奶,一把年纪了,英语说得比你还好,你可是初中小学就开始学的呀。看吧,别说读书没用了,每一门科目都有用的。
你初中物理学得好,做电工不秒杀其他同行吗,他们大多数别提了,脑子里根本不理解,没有一个电路回路思维的,还觉得自己水平很高,遇到复杂电路排查,就直接跑路了。你初中英语好,会音标,自己学半年英语,就雅思六点五了,大部分留学生的英语门槛就是这个了,你拿出去用,你就能搞个几十万一年,你收入比清北的还高。
你们别整天说我左右互搏写相反观点了,我一次只写一个点,一个角度,我又不是写政府工作报告。会看的猥琐发小育、闷声发大财,不会看的评论区抬杠抬到冒黑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