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左上角的云
2.右上角的月亮/太阳
3.右上角的树杈
4.树干上的痕迹
5.左侧远景的篱笆
6.左下角的石头
7.近景篱笆下木板上的钉子孔
8.右下角的地面泥印
9.右侧远景栅栏下的草
@年妹_睇乜睇等阵我打爆你眼:最近让我受益最深的一句互联网警世良言是:很多你觉得天塌了的时刻,不过就像你小学三年级到了校门口才发现没戴红领巾。
@阿尔法虎虎:说租售比,其实还需要考虑空置期。。
有的房子,租金率就是个理论值,空置大半年也没人租,你的租售比就是 0
而且房子是越被租越残破的,租客可不比自住那么爱惜房子,不要指望能维护得跟出租前的状态。越是低租金的房源,折旧速度越快。
说难听点,不要一刀切按租售比来定义房子的底价,有的房子,租售比是负的。因为相比于你搭进去跟租客沟通的成本、维护房子能租得出去的成本,那点低廉的租金可以忽略不计。
房东,并不是躺着数钱的行当,也是服务业的一个分支,是要为房子和租客服务的
@阑夕: 英伟达锁定了未来 6 个季度的 5000 亿美金订单收入⋯⋯相当于去年全年营收的 4 倍。
@阑夕:今年的胡润百富榜也发布了:
相比去年,个人财富 50 亿以上的企业家增长 31%,总财富增长 42%,千亿级的企业家增长 57%,增速非常乐观。
@鸡精锦鲤:
美国 AI 产业发展起来到底怎么变现?
答案是:裁员。
美国最近的裁员公告:
1.UPS:48,000 名员工
2. 亚马逊:最多 3 万名员工
3. 英特尔:24,000 名员工
4. 雀巢:16,000 名员工
5. 埃森哲:11,000 名员工
6. 福特:11,000 名员工
7. 诺和诺德:9,000 名员工
8. 微软:7000 名员工
9. 普华永道:5600 名员工
10. Salesforce:4000 名员工
11. 派拉蒙:2000 名员工
@一瓣香 评《甜蜜蜜》:看见自己,热泪盈眶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光是想到就足以热泪盈眶。
我看的不是电影,我看的是我自己的内心。
黎小军:在实现理想(娶女朋友小婷)的路上遇到了另一个心爱的人,她是我在香港唯一的朋友,我不会拒绝她,我怕一拒绝我就一个朋友也没有了。
我和未婚妻结婚了,然而我还是忘不了那个她,我并不开心,因为枕边人并不是心上人,我爱李翘。我保守,我挣扎,我决定尊重自己的想法,我等她,那天她的船开出去,我在雨中等了好久,她都没有再回来。
李翘:我努力挣钱,一次打好几份工,我买股票希望挣更多钱,但是股市崩盘,我的钱没了。我喜欢黎小军,但是他和我不是一路人,我们理想不一样,我只和他上床,还把他当朋友。但是想法终究敌不过真心,我爱上了他。
虽然他笨手笨脚,然而我爱他;虽然他不理解我的自卑,然而我爱他;虽然他没有远大的理想,然而我爱他;虽然他有未婚妻,然而我爱他…… 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会爱上一个不该存在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人,但我就是爱他。
在美国,正在经历一个历史级的 AI 加速算力 “淘金热”
@李楠或 kkk: 在美国,正在经历一个历史级的 AI 加速算力 “淘金热”。
美国加速算力中心的建设速度已经遥遥领先全球所有国家。甚至,领先人类办公楼。。。美国在建数据中心的价值,将很快超过在建办公楼。。。
资本的态度已经非常清晰:我们需要更多的 AI ,但是不需要更多的办公楼容纳人类员工了。。。
而且,这个局面这基本上确定性的决定了能源的供给格局:核电已经胜出。
在所有这些加速算力中心落地之后,电力就是硬通货,电力的供给能力和成本最为关键。目前看,只有核电才合格。
中国目前在国家电网和电力供给的能力遥遥领先美国,但是美国私营企业针对加速算力中心,在从新迭代技术:专用网络,专用储能设施,专用核电站,可以更针对性,更高效的支持大规模加速算力中心。
虽然,几乎所有的 AI 公司的 2c or 2b 的收入仍然是个预期,但是这是村里唯一的希望了。
整个美国,从资本到企业家到基础基建,已经 ALL-IN 。
亲眼看到天塌了人会变成什么样
@北落的师门:亲眼看到天塌了人会变成什么样。
高铁上隔壁坐着一家人,一直在焦急的大声打电话,身上说话甚至有味道,一开始我还挺烦。
后来听大叔电话内容是女婿在外地出事了,工地上干活说腿疼(应该是血栓),送到医院当晚人就没了,医院没有家属同意就把人送到殡仪馆了,工地老板也不想承担责任。
我一问,人才 35 岁,女人和两个孩子在老家,女人也要在旁边,整个人都脱相了,身体佝偻着。。
大叔找了个老家的律师,对方说先转 500 块给他电话说一下怎么办(律师也没错),大叔害怕花钱,说家里很困难。。。
大叔看我像是有文化的的老乡,就问我怎么办,我给他们出主意,怎么要求封存病历,怎么录音录像,还找了当地法律援助中心和卫健委的电话地址给他们,让 AI 写了个处理步骤给他拍照。。
他听的云里雾里,啥都不知道,啥都不会。。。。
这可能才是一个中国最普通家庭的样子,环游中国的过程中,这也是真实的一面
李政道夫人秦惠䇹也很伟大
@莉莉白大王:因为杨振宁和翁帆这档子事,难免会去关注一下他的伙伴对头冤家李政道,结果被李政道夫人秦惠䇹感动。
秦惠䇹女士年轻时能去美国生活留学,出身当然非富即贵,她的家庭来自江苏无锡的名门望族,父亲是国画家和古董收藏家秦以钧。
秦以钧毕业于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也就是交通大学的前身。1926 年,秦将北京的房产捐给母校,并用此项资金援建交大工业馆,现为交大徐汇校区的工程馆。
秦惠䇹在美国读书期间,陪女伴去芝加哥过圣诞,替兄弟来接妹妹的李政道,对她一见钟情,苦苦追求,最终赢得佳人芳心。秦女士婚后按照那会社会的惯性,放弃学业回归了家庭。
1972 年李政道夫妇回国访问后,李政道忧心国内科研基础之差,痛心国内与世界科研的差距,不仅亲自给国内青年学者补课,还多方奔走筹谋,最终在 1979 年提出 “中美联合招考研究生”(CUSPEA) 计划。
这个项目是李政道利用自身在美国学界的声望和影响力,促成美国数十所顶级高校招考中国优秀大学生攻读物理学学位。通过这个考试的中国留学生,学费生活费都由校方奖学金提供,或者李政道帮忙筹措。
这个项目实施了十余年,每年输送约一百余名留学生赴美。李政道曾估算,CUSPEA 的工作每年占用了他约 1/3 的时间和精力。为了学生们能顺利在美学习生活,也为了减轻李政道的负担,秦惠䇹主动包揽下计划实施期间的繁杂事务,呕心沥血,全力以赴。
夫妻俩的家成了海外接待站。无论留学生或者中国学者是找上门来,还是打电话求助,或是写信咨询,秦惠䇹都会认真对待、处理。
秦惠䇹亲自负责与美国大学联系、给中国学生复信、提供指导与建议,乃至帮助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每年仅投寄邮件就近千封,从书写信件、贴邮票到投寄等,她都亲自动手。这些信件把附近的邮筒全部塞满,遭到了邮政局的诉苦后,李政道夫妇不得不跑去更远社区的邮筒投递。
CUSPEA 十余年里一共送出去 900 余学生,他们中的大部分成为了学界商界精英,比如豆瓣网创始人阿北就是通过这个项目赴美留学。CUSPEA 的成功,也直接促成了生物和化学领域的跟进,仿照这一模式开展了 CUSBEA 和 CUSCHEA 项目。
而最让人敬佩的是,一手促成并落实了这个大项目的李政道夫妇,他们却只办事不拉帮结派不出风头。李政道很少主动和这些学生保持联系,他的帮助是一种纯粹的师长责任感和对国家民族的感情。
秦惠䇹也一直关怀着中国大学生科研教育,她的女性身份让她尤其关注女大学生的科研成长。1996 年秦发现自己罹患肺癌后,病中和丈夫建议,在她去世后把私人积蓄捐赠出来,建立奖学金,支持中国青年学子,尤其是女孩子,尽早接触科研,而且接受资助的学生中必须有一半以上是女生。
秦女士去世之后,为了实现她的遗愿,李政道亲自谋划 “秦惠䇹李政道基金” 方案,1998 年回到中国落地实现,迄今已有数千名学生受益。为了表达对妻子的尊敬和爱,李政道在 “䇹政基金” 是把秦女士名字排在了首位。
李政道和妻子感情深刻,秦女士 1996 年去世后,很多人为李政道拉媒,都被他一一拒绝。李政道余生二十八年独身,暮年住在旧金山儿孙附近,日常除了重读自己年轻时候的论文和解物理题以作消遣,就是去金门大桥附近海边散步,他于 2024 年去世,和妻子合葬于苏州。
创业十八年
@阑夕:用一个周末的时间,断断续续看完了 @风中的厂长 今年出版的新书「创业十八年」,感触还是挺深的,厂长是一个拥有多重身份且经历足够丰富的创业者,他提供了一种同类作品中十分稀缺的微观视角,毕竟记录时代的书有很多,如此具体的却很少见。
在开头的贸易和工厂篇章里,我甚至能读出一种「喂饭感」,一个跨行转业的年轻人,从小贸易公司的跟单员一步步做成工厂和贸易公司的老板,表面是个很俗套的励志故事,但个中曲折,只有读完才能知道这条路上的坑是如何被一个个踩出来的。
比如最初做贸易频繁遭遇工厂掣肘,几人拍脑门凑了几十万决定自己开工厂,结果发现开厂跟外贸压根就是两码事,以至于在单量紧缺的时期里,工厂不得不以每双亏损 2 块钱的价格接下了 17 万双鞋子的外贸订单,明知亏钱还得硬着头皮赶工生产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
结果因为全球石油危机,导致 08 年前后 PVC 和 PU 等化工原材料价格近乎腰斩,投入生产之前每双还在亏 2 块,交货的时候变成了每双净赚 12 块,乘着这波东风,直接把工厂给盘活了。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宁愿亏钱也要保持工厂的运转,因为坐在牌桌上,起码还有翻盘的机会。
包括厂长在人际和管理方面踩过的坑也很有代表性,在 2010 年工厂渐有起色的时候,海外大客户抛来了近千万美元的意向合同,签完后受邀跟客户公司的中国区负责人吃饭,美其名曰庆功宴,结果被这人跟厂里的技术骨干联手摆了一道,而后利用考察为由频繁来厂里摸点,如愿拿到了生产配方。
在里应外合的操作下,不仅核心技术流失,连很多工人也跟着出走,剩下的人甚至没法保证一条流水线的生产,致使工厂遭遇了空前危机。
到了 2017 年,已经初具规模的淘宝店铺又被厂长的「老朋友」盯上,靠着种种拉拢关系的手段,他从厂长手里拿到了当时一款爆品品类的销售权,然后这人开始单飞,联络圈里的同行建了一个「反厂长联盟」,不断用低价策略打击厂长的淘宝销量。
但这轮厂长没有坐以待毙,甚至可以说应对手段很是高明,先是派一名老熟人卧底到那个联盟里,然后通过对手喜欢从自己这里盗取买家秀的习惯,利用淘宝当时正大力打击盗图的背景,合理封杀下架了对手的商品,过程中的无间道戏码相当精彩。
从完全被坑到学会反杀,这就是成长。
这些经历的坎坷程度,甚至让当时一名老员工通过观察工厂发展提出了个五年一个大坎的理论,这也间接促使厂长不断保持思考找到转型机会,为后来踏足电商做好了铺垫。
很多人可能已经不记得阿里最开始推广淘宝的病毒式传播了,当年淘宝能赢下电商的首战,被很多人认为是 eBay 有所谓的水土不服现象,但现在用后视镜视角来看,eBay 在当时就已经呈现出理念落后的迹象了,比如用户注册流程十分繁琐,或是入驻商家要向平台交费等等。
贝佐斯也一度把交易流程的简化程度当成亚马逊的重要指标之一,eBay 在电商界确实有先发优势,但跟时代背离的理念,也注定了它没办法走得长远。
厂长也是在供给端发现了电商生长的苗头,这很合理,通常来讲,等新兴产业茁壮到能被大众感知,也就意味着这时候入局已经晚了。
2011 年,厂长亲历了淘宝 10・11 事件,由于淘宝商城出台的新规,商家年费和违约保证金大幅上涨,挤压了中小商家的生存空间,于是数万名老板齐聚 YY 组织了一场对知名品牌店铺的攻击,这也被视为电商 C2C 到 B2C 转型的重要事件之一。
10・11 之后一批中小商家出走淘宝,次年淘宝商城改名天猫,而留下来的厂长迎面撞上了电商爆发期。
不知道当年被挤压的商家,看到如今电商平台都在扶持中小店铺的景象会有什么感想,只能说历史是种循环,一切都充满了时也运也的味道。
在电商行业搏杀最激烈的时期,厂长的淘宝店已经做到了很多品类的头部,自然就被一众同行盯上了,无论你出什么样的新品,几天后就会有外观相同、价格更低的产品出现。
对此厂长的应对手段,是开 10 家主推不同产品的淘宝店,利用瘦狗产品(通常指薄利多销,能引来流量的产品)给店铺的其他明星产品和金牛产品(通常指利润空间较大,销量也较为稳定的产品)引流,继而将利润投入到营销里,实现封死对应品类的流量入口,打赢了这阶段的内卷战。
从厂长这些经历看下来,做生意就是一件需要终身学习的事,高速发展始终伴随着危机,危机里又存在意想不到的机遇,一切都把不进则退诠释得十分生动。
至于更贴近于这个时代的自媒体篇章,也能看得出厂长毫无保留的心态,前段时间 SociaBuzz 做过一项调研,在美国 α 世代(2010 年之后出生)长大后想从事的职业排行里,自媒体博主 —— 主要是 YouTube 和 TikTok—— 已经占据了超过半数的比重,这跟我们小时候的宇航员、医生、律师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但别说是这些美国青少年,就是问中国正在尝试走自媒体这条路的成年人,很多人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微博抖音小红书,每个平台的流量分发和算法都不同,所谓选择大于努力,前提条件是你得对自身和平台有一个至少不模糊的认知,才能做出那个正确的选择。
总而言之,无论是大量可直接应用的具体实操技巧,还是向内看自己、向外看世界的基调,这本书都是值得一读的,耐心、观察、倾听,这些都是在当下越来越稀缺的品质,要相信它们带来的力量,积累一定比爆发要多,前戏比那一瞬间要久,这是自古以来的客观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