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
如果书籍是精神食粮,那么焚书坑儒是否可以算作一种烹饪。
差别
南方人好有距离感:
我去南方玩,那天下雨有点冷,我就跟旁边一个路人说今天真冷。
她瞳孔地震问我:你是谁呀,为什么要和我说话…
提醒
注意了家人们,喝醉了吐的时候不能抱着智能马桶吐,盖子夹我头,还往我脸上滋水。
现实
以前我也是很热爱生活的,后来上班给我调理好了。
趋势
男的在女化
女的在幼化
幼的在黑化
黑的在广东化
程序
我独自一人用PHP写了一款AI,对显卡要求极低,代码已开源,效果媲美DeepSeek。
代码如下:
<?php echo “服务器繁忙,请稍后重试”;?>
伤害
13岁的外甥女昨晚与交往一周的男友分手,伤心欲绝。
她对我说:“小姨,原来爱情这么伤人,你28岁都没谈恋爱实在正确。”
本质
生活就是人们吸入氧气后产生的幻觉。
一旦你停止吸入氧气,这个幻觉就会消失。
阿里的股价一个月内已经涨了快 50%,曲线相当好看
@阑夕:说个有点吓人的,阿里的股价一个月内已经涨了快 50%,曲线相当好看。
考虑到财报还没发,很难说这是来自具体业务的驱动,更像是重新捡回了想象空间 ——BTW,中概股最近势头都不错 —— 众所周知,美股估值体系的核心指标,实际上是对未来预期的兑现。
芒格离世前半开玩笑的说阿里就是一家零售商,然后这几年来,阿里都在洗刷这句评价,现在来看,好像还真给它做到了。
资本市场看涨阿里的原因不难找到,DeepSeek 火了之后,二级市场不太能找到对标,手握另一个 t0 级开源模型千问 Qwen 的阿里成了 FOMO 的买入目标,加上苹果选择和阿里合作开发大模型以落户中国市场的消息出来,精确适时的补全了前段叙事,一切就都顺理成章了。
但这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阿里回来了」这个信号从开始构建到成为事实,中间走的每一步都很需要勇气。
如果我没记错,吴泳铭是在 2023 年的云栖大会上正式提出「云 + AI」的长期战略,因为这两项看起来和核心电商业务没有直接关系,所以阿里的承压状态也维持了将近 2 年时间,现在终于到了释放出利好价值的环节。
或者说,这 2 年来,阿里证明了自己并没有选择避战,而是恰好相反,它要进入更硬核的行业,拉开战线。
2015 年,亚马逊决定把 AWS 的业绩披露出来汇报 —— 在那之前,AWS 的收入被亚马逊藏在财报的「其他」分类里长达 8 年时间 —— 完全有理由相信,如果不是因为要满足 SEC 的规定,亚马逊搞不好还会继续遮掩 AWS 的体量,用以迷惑竞争对手。
Ben Thompson 当时写了一篇文章,称这是那一年最大的一次 IPO,亚马逊的单日市值涨了 256 亿美金,这就是资本市场「惊觉」AWS 的存在后给亚马逊未来升值空间的 24 小时估值。
做了再说和说了再做的结果虽然可能趋于一致,但过程差别会有很大,在 AWS 奠定亚马逊是一家科技公司而非网上书店之前,贝佐斯年年都被质疑不懂赚钱,而阿里在新的领导班子提出「云 + AI」的发展方向之后,每一天都活在能不能把吹过的牛逼给实现了的观望中。
我刚看了 HuggingFace 的年度榜单,2024 年,全球排名前 10 的开源模型,有 10 个,对,你没看错,10 个里面有 10 个,全部都是阿里 Qwen 的衍生模型,同时 Qwen 占到了全球开源模型下载量的 1/4,在事实意义上,阿里就是 AI 开源路线的扛把子。
之前 DeepSeek-R1 为开源社区贡献了 6 个蒸馏模型,其中 4 个模型都来自 Qwen,原因也很简单,能打且足够开放的模型没太多可选的,Qwen 是最普遍的,LLaMa 的协议甚至禁止被这么干。
有了 AI 的兜底,再去带动云的增长,就是常规操作了,阿里云的市场份额本来就是亚太地区的断档第一,于是这么一看,「云 + AI」的华丽转身,竟然真的被阿里给办成了。
之所以这么感叹几句,是因为可以预见得到,接下来会有一大波把结果当原因的声音出来,比如认为马老师的几次现身及其意义是让阿里起飞的推动因素,这么理解起来当然没问题,但基本面永远是最应该关注的地方。
天只救自救者。
做生意首先要正确找到目标客户群体
@琉玄:健身房的老板换人了,经营不善,盘出去了,现在是新老板。
我问:“怎么可能不赚钱呢?每天这里面这么多人!”
教练说:“人是多,全都买的年卡。我干这么多年,跟你说,健身房都是靠卖课来挣钱的。我们这年卡才多少钱?跟不要钱一样!”
年卡:三年 3300
私教课:350~250 / 一节
教练:“他们买年卡的人,每天来洗澡!每天来!光是每天洗澡这个卡都回本了。”
然后之前这个健身房的私教区和公共区是不分开的。每天挤挤挨挨。买了私教课的人体验极差,很多人逐渐就不来了。
教练:“那些买年卡的老爷子天天找老板投诉,天天提建议,老板每天为了哄他们,满足他们的要求忙里忙外 —— 但是买私教课的人,都不出声的。”
我:“作为一个买私教的人,我确实是不会出声,我不满意的话,既不会投诉也不会提建议,就是不再续课了。”
教练:“所以我们老板一开始就搞错了服务对象。如果花不一样的钱,得到的是一样的服务,使用的是同样的空间,那为什么还要花更多的钱?”
这个新老板决定严格区分私教与公共区,之前买了课但是不来的顾客听说了之后,又陆续回来了。
然后新老板还要逐渐提高年卡和私教的价钱……
【我心里咯噔】
提高了之后,既能挣到钱,又能服务到需要被服务的人。
驱逐掉爱占便宜的,把更多空间让给舍得花钱的人。
我觉得 “热闹” 是第一要素,人多最关键,但原来……
好吧。做生意真是一门学问。
去日本旅行的一些感触
@鞭鞭于白水:这次去日本旅行的一些感触,仅基于自身经历,分享给大家。
1. 中日韩起码在人民层面,不愧是一个互相旅行的小圈子。在福冈看到的 95% 的游客,都来自于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韩国以及日本本土。少量的东南亚面孔(可能是想体验冬天)、极少量的太平洋波利尼西亚面孔,几乎不见欧美白人面孔。当然有可能是因为我在九州岛而不是本州岛的缘故。
2. 走过的国家不多不少也有十几个了。目前为止,日本确实还是唯一一个,我走在大街上可以放心把包背在后面的国度。当我不需要与人斗心眼的时候,我自然可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美景中。
3. 日本人经常在对待他人时极度礼貌。这种礼貌却让我分不清这是热情还是保持距离。
我商场逛完了要出去,路过靠进出口的一家店,里面的两个店员欠身对我鞠了个躬。我大受震撼,我根本没有进店,只是因为你们店在商场出口的必经路上,这也要对我鞠躬吗… 我瞬间下意识地回鞠一个,但等我反应过来我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还有一种感觉是,在细枝末节上的极度礼貌,让我感受到的其实是一种内心更深处的冷漠,我很难形容。
4. 秩序控的天堂。
吃个拉面,排队。在巴士上要下车,排队。等个地铁,排队。甚至把排队路线都给你在地上画好,以防止有不懂事的老太老登想单开一列队伍。
5. 对中国文化的坦然认同。
这次在九州旅行,也去找寻了很多历史的痕迹,包括寺庙、神社、博物馆等。在很多古迹的介绍里,他们都会提到比如 “这是来源于中国传统建筑的 XX”、“风格深受中国古代 XX 的影响”。在博物馆的许多文物介绍里,也会明确提到日本派遣 “遣唐使” 去中国长安学习先进的技术、带回丰饶的物产,并在日本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衍化至今。
从字里行间,我感觉到他们从不避讳自己对中国传统的借鉴以及与中国文化的联系,这倒是与我在网上经常看到的另一近邻对待自己与中国文化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6. 这是我第三次到日本旅行,我发现自己的心态与前两次完全不同。前两次去都是好多年前,当时我或多或少还带有一些 “下位者心态”:哇这城市整洁度,哇这超市密度,哇这药妆细分,哇这新干线,不愧是发达国家,全方位地做得好。
而这次我走在城市街头,我可以冷静地进行感受和比较。哦,这块依然比我们做得好,这块跟我们没差,这块我们已经超越了。
我发现自己已经完全变成了 “平位者心态”。那一瞬间我感受到,大国竞争力和近些年经济、基建的高速发展,听起来是国家层面的事,但它真的与自己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