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mmer 最聪明:如果你在一个一线城市当漂泊的生产者或消费者,你的体验可能会很好(不考虑钱),这是各个消费档次充分竞争后优化的结果。但是当你觉得它特别好准备扎根一线城市的时候,成为一个想生根发芽的人的时候,压力都会山呼海啸般来临。漂泊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还想生根发芽。
@银教授:我觉得「始祖鸟」应该和「西贝」做一个联合公关,让始祖鸟去把西贝的厨房炸掉。
对始祖鸟来说,寓意是拒绝不自然;对西贝来说,是让厨房多一点烟火气。
@牛津 – 小裁缝:中国最惨的一代出生在 1990-95 年。以 90 年为例,大学毕业大概在 2012/13 年,工作几年攒积蓄,考虑买房,正好碰到 2015 年开始的涨价去库存,房价开始疯涨。如果读研究生更惨,2015/16 年左右毕业,工作几年到 2018/19 年,正是很多城市房价最高峰。
@向小田:OpenAI 向 Oracle 购买 1000 亿美元的算力资源。
Oracle 向 Nvidia 购买 1000 亿美元的 GPU。
Nvidia 向 OpenAI 投资 1000 亿美元,用于数据中心。
闭环了兄弟们。
大家收入都上去了,大家股价都上去了。
美国 AI 内循环了。
@贾泽生说法:曾经有个高人形象地解释了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
他说市场经济就像草原上的一群马,每一匹都是在自由的奔跑,看起来是在胡闯乱撞,实际上还都是奔向水草肥美的地方。
计划经济就像是一挂马车,每一匹马都各得其所,被安排的服服帖帖的,每一个马力都不自由,目标就是马车夫要去的地方。
到底哪个方式好呢,这得是看你的角色是马儿还是马车夫吧。
@Degg_GlobalMacroFin: 发现了吗?
这两年的投资主题就是左手黄金,右手 AI。
做多黄金就是做空人
做多 AI 就是做多硅基梦想
所以黄金 + AI 本质上都是硅基概念资产
对赌的是碳基秩序的瓦解和硅基秩序的崛起。
@信号与噪声:上海二手房 8 月带看约 50w 人次,成交 0.5w 套(单平台数据,不完全统计)
也就是说 1 套房子平均看 100 次,才能成交
策略
你们不会先省再花吗?比如我要花20块钱喝奶茶觉得贵,没有喝,这不就省下20,
再用省的20买奶茶不就相当于没花钱。
关注我,给你更多理财建议。
反差
罗永浩欠6个亿没跑,吃饭写了个差评跑了。
需求
拧巴的人需要引导型人民币
缺爱的人需要依恋型人民币
回避的人需要主动型人民币
暴躁的人需要讨好型人民币
所以你知道我需要什么了吗?
真相
相亲的时候,我说我平时都不出门,女的表情顿时凝固,有点不屑的问我:“哦,就在家打游戏呗?”
我说:“也不光打游戏,我还管理着一个几百人的团队,里面人才济济,律师、教授、企业家…各行各业精英都有。”
她的眼神亮起,带着难以置信的惊喜:“讨厌!就喜欢逗人家,你开的什么公司?”我气定神闲地说道:“我是群主。”
怪事
我问过几个女性,得出了一个喜剧的结论。她们以为的全女模式是:其他女的都是丫鬟,是伺候她们的。
规律
现在人们已经不再道歉了,他们只是等着时间过去,然后给你发“在干嘛呢?”
悲哀
我的靠山,应该是被愚公移走了我的薪水,大概是被大禹治没了我的梦想,好像是被夸父追丢了我的脑海,只怕是被精卫填平了我的休息日,
可能是被后裔射没了我的星期天,多半是被女娲补上了最重要的,我的钱肯定是被凿壁偷光了
冒险
面试官:你是一个敢于冒险的人吗?我微微一笑,当着他的面,点赞了某个人两年前发的朋友圈。面试官:我的天!你被录用了。
愿望
听说她有新欢了,那个男的很有钱,突然觉得这样活着好没意思。
听说柿子和螃蟹一起吃会中毒,柿子我已经买好了。麻烦朋友们给我寄点螃蟹,听说六两的毒性最强。
全球市场确实完完全全押注到 ai 上了
@雷斯林 Raist: 看全球市场,有一种不顾一切 all in ai 的美。
Openai 要买甲骨文 3000 亿美元的东西。
Openai 要买英伟达 10 吉瓦,大概 5000 亿美元的算力。
英伟达要投资 1000 亿美元给 openai。
韩国股市历史新高,涨的全是芯片算力。
国内更不提了,你要没买芯片算力,基本错过了整个牛市。
全球市场确实完完全全押注到 ai 上了。
这种押注的法子,就像是以后 ai 是人类最重要且唯一重要的事情。
最近觉得推背感越来越强了,
这种加速的推背感,就像人类发展到现在积攒的所有财富、资源、智慧,都是为了能发展出下一代智能生命:Ai
如果未来不是这样,那就是又一次互联网泡沫。
如果未来真是这样,那想想其实也挺冲击的。至少我们大多数人的工作是没了,社会会进入完全不同的一个状态里。
耶鲁大学反正有一篇论文。
说未来,大部分人的工作将变得毫无意义,人类不再需要工作也找不到适合的工作。
看到时候情况吧。
无脑反对预制菜和预制工艺很糟糕
@李子暘 Lee:无脑反对预制菜和预制工艺,已经很糟糕,如果这种 “叫魂”,扩展到针对整个现代食品加工工业,那就更糟糕了。
中国是世界农业超级大国,不但产量大,而且品种丰富,蔬菜水果经济作物,很多都是单项产量世界第一。
农业的核心问题或说难题,就是生产期和市场需求期,往往不匹配。旺季时,满坑满谷,扔都没地方扔。淡季时,一票难求,甚至干脆没有。
所以,巨大的农业产能,必须匹配强大的食品加工工业,用冷冻、仓储、预加工等多种办法,消除上述的 “不匹配”,稳定市场供应,实现农业生产收入最大化,消费者也能随时享受 “琳琅满目、供应充足”。
现在,冷冻肉被污名为 “僵尸肉”。预制工艺被污名为 “科技与狠活”。这种可叹的舆论环境,虽说不至于摧毁中国农业和食品加工工业,但势必额外增加很多困难和成本。
更多的解释、更多的掩饰,必然的,还有更多的欺诈,和辨别识破欺诈的资源投入。
或许,这些是不可避免的,谁让中国工业化太快大家观念跟不上呢。但负责任的人,至少应该努力降低这种 “交易成本上升”,而不是火上浇油,更不应该浑水摸鱼火中取栗。
@渔老板钓鱼:预制菜(料理包)、外卖包装
微塑料双重伤害
老粉都知道,我一直讨厌料理包
就是那种袋装在水里煮半天,剪开给你吃的
料理包就是随着外卖发展起来的
料理包厂家,挣了钱,想要把水搅浑,找了协会出台一个标准把所有半成品、净菜、包括新鲜的食材都算预制菜。
其实以前大家都知道:预制菜就是料理包的新名词,就是低端外卖、快餐才用的
半成品、净菜、速冻饺子、冷冻肉、速冻蔬菜、方便面、火腿肠…… 都有自己的清晰的分类。以前大家根本没有任何歧义。
料理包不好听,跟着外卖平台补贴挣了大钱的料理包厂家和外卖品牌,起了个新名字:预制菜。然后把水搅浑。
起了个新名字,那就是新事物
为什么非要新名字装旧事物?
预制菜乱想就是这么来的
比如你去饺子,透明公示:速冻饺子。
OK 了,复杂吗?
非要说:我们这个是即热菜肴,等级是 IV 级
脱了裤子放屁多此一举,把水搅浑,让消费者迷糊对不对?
明明速冻水饺一句话说明白的事情,非要往预制菜这个新名词里装?再定义出很多细分项目。
比如萨莉亚的沙拉,告诉你这个沙拉是:净菜,你就知道咋回事了。非要说:即食菜肴、等级 I 级。你还要去翻表格,啥是即食 I 级。
比如西贝、老乡鸡速冻西兰花,直接告诉消费者这个西兰花是速冻的,难道消费者听不懂?
你说:速冻西兰花是即配菜肴,级别是 I 级,但给速冻了,用的时候解冻,然后给你做。
这样消费者就听懂了?
明明很简单的事情,非要复杂化
吃鱼:活鱼、冰鲜鱼、冻鱼
这三个分类大家早就清晰明了知道咋回事,你告知消费者:这是冰鲜鱼、冻鱼,消费者听不懂吗?非要搞出个预制菜新名词,整很复杂的分类,然后再往里装?
越说越生气,哎
对预制菜,微博上没几个比我更了解它的发展历史和核心问题的。现在的乱象,早就猜到了。很多年前我就和那些料理包外卖品牌和厂家争吵过一次。
我斥责他们把料理包改成预制菜这个新名词,试图瞒天过海,把水搅浑、获得更大的利益。
@罗永浩的十字路口 我真的很希望和你连线一次,我不希望预制菜的水越来越浑,最后受伤的就是消费者。
科普一下 H1B 签证
@海豚佩佩: 美国是移民国家,有复杂的签证体系。稍微科普一下 H1B 签证。
留学生们拿的是 F 或者 J 签证,按要求是不能在美国工作的,但是在毕业前后,可以申请一年的 “临时身份”,OPT 或者 CPT。普通专业有效期一年,STEM 专业最多可以三年。
找到了工作,雇主会帮你申请 H1B 签证,由于申请人数过多,每年限额 10 万,只能抽签分配。所以每年抽签那几天,留美工作群体都会很紧张。
但其实,抽上了也不是一劳永逸,反而会成为束缚,有个词叫做 “H1B slave”,什么意思呢?
H1B 的有效期三年,到期了就要申请更新。而且,期间被裁员了,只给 60 天宽限期,必须及时找到新工作办理 H1B transfer,否则就面临被迫离境。
那么,雇主知道你怕被裁员,良心坏的就会 PUA 你,让你多干活,否则就威胁裁员,或者不给你办更新。
为什么川普要折腾签证呢?因为签证政策属于行政权力,给不给你签证、怎么给,都是美国 Department of States 和 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 说了算,这两个部门都是川普自己人,想怎么折腾怎么折腾,面临的法律障碍最小。
在签证上捞钱、讨好选民,最划算不过了
60 后都一样,搞团结和挣钱不擅长,但是挑毛病和搞破坏最擅长
@杭州金融女民工:有个上海网友分享了自己带妈妈出去旅游不停吵架地经历,我本来以为是两代人价值观和消费观之间的碰撞,看完以后发现,这次不是。
事情是这样的。
网友妈妈看了西藏自治区 60 年庆典,突然就想去西藏旅游,于是网友就给妈妈报了团,陪妈妈一起去。是 9 个人的小团,全程五星级酒店,住宿餐饮标准都比较好。
去之前就跟妈妈确认过注意事项,景点之间距离远、车程无法改变、西藏的团餐多川菜,要做好心理准备,能接受就去。她妈妈满口答应。
结果去了以后,她妈妈的一些逆天操作,她都忍不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1、贬低川菜:“什么都是辣的怎么吃,我们上海如何如何”
2、贬低当地卫生:“西藏卫生间真不干净,我们上海如何如何”
3、贬低当地自然风景:“南迦巴瓦峰这有什么好看的,还没富士山好看”、“巴松措这个湖有什么好看的,湖都差不多,还没青海湖好看”
而且,都是当着所有团员的面点评,网友觉得非常不好意思,旅游就旅游,大家来自五湖四海,你全程都在秀优越感,真的很让人受不了。
结果评论区更热闹,纷纷表示:符合本人对老一辈上海人的刻板映像。
底下还有个更搞笑的评论,一个上海 ip 的网友说:上海人表示你说得很对。
我先表个态昂,没有任何地域歧视,我一直以来都挺喜欢上海这个地方的,但本杭州乡下人还是要表示下:我觉得楼上上海人说得大错不错
不止宋朝,唐朝也有,鱼玄机的生平就极其精彩
@西门大妈:宋代在某些方面,真的是非常抽象。比如在南宋的时候,临平(今天属于杭州)有个很大的尼姑庵,叫做明因寺。明因寺因为地处都城附近,因此经常会接待管理佛教事务的官员。而这些官员来的时候,“必呼尼之少艾者供寝”,也就是要求年轻貌美的尼姑陪寝….
这特么…. 还不如妓院呢….
寺院也很崩溃,但是她们面对上级官员的要求也没办法,咋办呢?
明因寺想了个办法,“专作一寮”,也就是专门设置一处房舍,“贮尼之尝有违滥者”,也就是把那些已经有(你懂的)违规行为的尼姑安置在那里,“以供不时之需”。
什么叫 “不时之需” 呢?显然就是往来官员陪宿要求了… 相当于牺牲几个已经破戒的尼姑,保住其他人?
这地方甚至有了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 “尼站”,这个 “站” 大概是和 “驿站” 是一样的意思,是专门服务公务员出差的,压根不收钱的那种~~
好家伙…
我在沙漠里送给你一瓶水,回到城市你买了一瓶水还我,说,两讫了
@铁铁铁铁铁鱼:上周我亲自找一个经销商请款,拖了很久了。欠的也不多,也就个三四十万。最近我们集中给印厂纸厂结算也紧张的要命。
上百个渠道,能回来十分之一我都不会这么难受。
这个经销商我为啥亲自联系呢?
因为在疫情期间,我父亲给我寄了一箱药。那几天放开了,我就微信挨个问联系人谁需要药。
那一天我跑腿费在家都花了一万七。
后来跑腿小哥都阳了,没人接单。我就开车亲自给大家送。因为我没阳。
这位经销商说让我给他送药,我就去送了。他千恩万谢。
我说,您还记得我吗?我是铁鱼。我那年还给您送布洛芬来着。
他跟我哈哈了几句,说最近公司没钱结算不了。
可能是觉得不好意思,今天我刚出差回来,收到了一个快递。
里面是十盒布洛芬。
计算一下在上海躺平不工作的生活成本有多低
@雷斯林 Raist:计算一下在上海躺平不工作的生活成本有多低。
首先默认你在上海有房,因为如果没房你没必要在上海躺平,应该回老家躺平。
而且这里的躺平不是竭尽全力压缩生活成本,而是正常生活,只是不铺张浪费而已。
1,每周外食两次,改善伙食。
因为不工作,完全可以工作日中午出去吃很划算的套餐。
基本人均 180 能吃到米其林二星级别的餐厅。人均 60 能吃到很不错的定食套餐。
这样每周外食花费 240 元,一个月算 1000 元。
2,每周买菜。
现在各种肉、菜都便宜得要命。
盒马上五花肉 15 块钱一斤,牛肉 25 块钱一斤。基本每天 30 块钱菜钱可以吃很好了。一周六天,一共 180 元,一个月 720 元。
3,家政阿姨。
家政阿姨 50 元一小时,一周请一次阿姨,一次 2 小时。
一个月花费 400 元。
4,固定开支。
每月水费 20 元,电费 150 元,网费 100 元,电话费 50 元。
每个月 420 元。
5,旅游。
现在国内机票酒店都是白菜价。
很多商务舱都只要 1000 元,经济舱经常有不到 200 的机票。酒店也基本 100 多块钱能搞定。
算两个月旅游一次,一次花费 2000 元,平摊到每个月 1000 元。
算下来。每个月花费 3500 元,我们再多一点,一个月算 4000 元,一年就是 48000 元,十年 48 万元。
这过的是什么生活呢?
每天睡觉睡到自然醒。
每周有家政阿姨来帮忙打扫卫生。
每周能吃米其林餐厅。
顿顿牛肉猪肉管够。
两个月旅游一次。
外卖随时给你把东西送上门。
这在任何一个国家,都算是 “中产阶级” 生活。
然而生活在全世界排名前十的城市上海,这只要每个月 400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