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要的这里都有
每天看一看总有新东西

微语录精选:普通人最大的问题还是对赚钱的羞耻心太重了

66b3de17ly1i61cfxineaj20kg0pi76e
@纯银 V: 最强烈的脱单建议是,每年拿 2 万置装,审美不自信的话,就按贵的买。你喜欢好看的女孩子,女孩子也一样。置装 > 发型 > 健身,是男性提升外型吸引力由简到难的三条路径。不在乎自己的外在但在乎女生的外在,这样双标是不好的。

@雷斯林 Raist:日本的优点:
贫富差距小
安全、干净
失业率低
物价不算太高
大部分区域房价合理
文化产业发达

日本的缺点:
收入天花板实在太低
工作气氛比较压抑 ​​​

@姜旭 2025:今天同事面试了一个实习生,实习生对这个岗位准备了两页研究材料。
但是同事有点犹豫,因为这位候选人之前没有做过互联网实习,之前做的是券商研究所的实习。但是看到对方为了实习岗位做了很多准备,对业务还是挺有 sense 的。
一面给过了。
这才只是实习生一面啊。
现在年轻人找实习、找工作都太难了。 ​​​

@胖虎鲸:如果你要找一个人帮忙,你先点开和他的威信对话框,看看多久没联系过了,如果很久的话,除非你俩有啥特殊关系,不然就别张这个嘴了。 ​​​

@寝取的史官:平时以快递又快又便宜为荣,以外卖几块钱就能让人爬楼送到门口为荣,以网约车只有日本 20% 价格为荣。
那应该为有更多外国人来国内工作而高兴啊,来就业的人越多这些东西价格就会越便宜,这是喜事啊

@机器人的心理学:我经常说要做自己热爱的行业,但其实我也很清楚有很多人是没有什么爱好,不喜欢音乐美术学习也不好。所以某网红选专业指导能这么火。问题是如果不喜欢一样东西勉强自己去学,哪怕学得好,有一天也会出大问题。尤其是那些能学好的人,是聪明人,只是还未找到自己很喜欢的那件事而已。 ​​​

@yinstengram: 原贴这种观点很不让人信服。人的爱好从哪里来啊,天生的么。很多专业不是在创造价值,是在消费,谁不热爱消费呢。富二代学艺术,学什么都可以。现在热爱旅游的人那么多,不见他们去做导游。

@信号与噪声:多数普通人只要能赚到钱,就会更喜欢

 

@茅十七:考证下刘备名与字的关系:
《老子》:“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玄德可至大顺。
《礼记・祭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之谓备。”—— 百顺、无所不顺是备。
有玄德就大顺,无所不顺就备,所以刘备字玄德,小名可叫刘百顺或刘大顺。 ​​​

@重生喜欢我是快乐冠军屁老师:外卖越来越便宜的背后是人越来越不值钱。 ​​​
@握爪三宝:也不单单是人不值钱,一分钱一分货现在这价格能用什么原料,会用什么品控我相信点的人心知肚明的,所以归根结底还是配好的。大家一起越来越好。

@酥酥招财:亲爱的朋友们:万一重生了,请一定要记住以下时间节点:
一.1977 年一定要参加高考
二.1982 年,去深圳谋生
三.1993 年,用银行的钱购置上海浦东的房
四.1995 年在北京购置几套四合院
五.2001 年搞茅台股票
六.2009 年不顾一切的搞比 tebi,并且在 2011 年 6 月 19 日前出手变现
七.2018 年搞自媒体
八.2023 年把多余的钱卖掉换买黄金

如果我们能够把自己缩小到一定尺寸,那么我们将无法听到任何声音,因为声波对于我们微小的耳孔来说太大了。——cheese1102 ​​​

“技术发展六阶段
三上老师.txt
三上老师.jpg
三上老师.gif
三上老师.mp4
三上老师.tiktok
三上老师.sora2” ——hylarucoder ​​​

“最近抖音很有名的鸡排哥,开了第一场直播,我很震惊的是他居然关闭了礼物功能。果然普通人最大的问题还是对赚钱的羞耻心太重了。” ——realChainDoctor

 

中国接近发达了,但移民政策全球最严

@风云学会陈经:大伙对移民和签证有顾虑。中国接近发达了,但移民政策全球最严,可以放心,外国人占比全球倒数

说实在的,没见过中国这么怪的。非常先进,外国人来了吓到了,领先自己国家不知道多少年,嘴最硬的印度人都服了。但哪怕在一线城市转悠,也见不到啥外国人,据说上海多点,我在深圳就很少见到外国人了。转成中国国籍的外国人更是少见,除了踢球的那几个比较知名,还一地鸡毛。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中国政策对外国非常警惕,移民政策全球最严!

比如绿卡,这个是可以永久居留的,等于移民了。中国经济体量、对外贸易规模都极大了,发放绿卡却极少!2004 年实施《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过了 10 年,仅有约 7356 名外国人获得中国 “绿卡”!至 2025 年也才约 2 万张。美国一年发绿卡就超过 100 万张。中国绿卡国际上出了名的难拿,有些拿到的外国人忍不住炫耀,没点特殊贡献和本事拿不着。

中国绿卡主要面向高层次人才、大额投资者或家庭团聚类申请人,且审批程序复杂、审查严格,包括犯罪记录、经济能力、社会融入等多个方面。就算和中国人结婚,也是 5 年起才有资格提申请,需要一年至少 9 个月在中国居住,申请还不一定批。

在《世界移民报告 2022》中,图二,联合国国际移民组织引用 UNDESA 2021 年的数据,中国作为移民目的国,其外国出生人口仅占总人口的 0.07%。全球排名倒数第六,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3.2%)。2020 年接收国际移民前 20 位的国家,科威特都比中国多得多!倒是往外跑的排名全球第四,仅次于印度、墨西哥、俄罗斯。实际上,国际上舆论是批评中国不收移民。

这数据是说,2020 年中国的国际移民数量(即居住在中国、出生在外国的人口)为约 1047000 人。有些人可能会以为 100 万还是多,不知道哪来的。其中韩国人最多,12 万,长期在华工作、经商、留学,但不引人注意。美国 7.7 万、日本 6.6 万,主要是教师、外企员工、留学生家属、服务业。缅甸、越南各有 4 万,边民、婚姻。

注意,这是联合国报告认为的 “移民”,中国法律体系是不认的。所有非中国国籍者均被视为 “外国人”,多个部门分散管理。这 100 万人里,多半只是在中国居住,没绿卡更没国籍。要按中国标准算移民,数据还会更低。

所以,中国政府对外国人管理特别严格,可以说全球最严!当然,现在中国生活很好,外国人想来,这说明我们发展得不错,不是坏事。总不能连想都不让想吧?至于让不让来,应该可以相信政府。以前中国经济不发达的时候,移民政策都卡得非常严,绝不可能现在忽然放松了。

我觉得可以放心,发旅游签证、工作签证,都是为了搞活经济,和接收移民是两回事。这方面全球就没有比中国政府更严的,真不用担心。

 

白名单 + 额度管理,新加坡的移民政策

@一玶海岸:最近讨论印度人全球移民比较热烈,看到有人在讨论新加坡也快被印度人占领了云云。

建议还是先不需要担心新加坡那边,人家 60 年代经历过种族暴乱,对人口比例有很严格的管控。

1965 年新马分家,新加坡独立的时候,当时的人口比例大约是:华人占人口的 76.8%,马来人占 14.6%,印度人占 6.4%,其他种族(例如欧亚裔)占 2.2%。(1970 年 CMIO 比例)

这么多年过去,截止 2023 年,人民比例华人约占 75.6%,马来裔约占 15.1%,印度裔约占 7.6%,其他族裔约占 1.7%。

你们看出来什么没有?

1,虽然新加坡是个吸收移民的国家,但是没有公布的移民标准是种族配额制。

能入籍的人口里,一定是各族按照 1965 年的 “黄金比例” 分配的。

优先吸收马来华人,补充当地华人生育率不足的问题,还能保持华裔占比为多数。

2,保持 CMIO 的比例不变,是坡县经历过惨痛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第一华裔占比在 75% 左右这是底线。

第二近年来马来裔人口有流失,而印度裔人口上升的趋势,但是保证马来裔人口高于印度裔,也是坡县不能被突破的死线。

第三传统来东南亚的印度人以南部泰米尔人为主,近年以来的通过工签来坡的印度人以北印为主,语言和文化而言其实完全不同。

第四新加坡还有一个杀手锏,那就是 90% 的人口都居住在政府组屋里,而组屋是有人口分配限额的,这就避免了新印度人聚集居住成为难以管理的区域。

新加坡的印度人,只能在传统已经形成的印度文化聚居区,例如小印度地区,或者在新形成的小规模非组屋区(东部几个特定的公寓)能看到不少。

这几年印度来工作的年轻人不少,但由于配额制度的管控,大部分印度人只能来新加坡打工做贡献,而无法入籍。

 

 

 

预防衰老的核心是拥有高质量的深度睡眠

@硅谷王川:预防衰老的核心是拥有高质量的深度睡眠。

锻炼身体,

沐浴着清晨的阳光下锻炼身体,

沐浴着清晨的阳光下做几分钟高强度间歇训练或者力量训练,是促进高质量深度睡眠的最简洁有效的途径。

但现代人的生活环境,几乎可以认为,存在一个巨大的阴谋,阻碍你获取深度睡眠。

首先是各种工作与社交压力,导致人们不由自主的晚睡晚起。

其次是人们很少刻意的在清晨的日光沐浴下,在户外健身。

第三点是如果没有教练指导点播,很难去刻意的把高强度间歇训练或者力量训练,作为晨练的一部分,而且能够有意识的避免受伤。

所以如果没有顽强的主动的探索意识,掉到坑里爬不出来是必然。

如果把 “晨练 + 户外 + 高强度间歇训练或力量训练” 三者的合体比作健康的” 戴维斯三击” (投资领域的用语) 的话,那么 “很晚还大吃大喝 + 终日待在室内 + 久坐不动 ” 三者的合体,可以看成是健康的” 戴维斯三杀”, 其后果是晚上睡眠质量越来越差,白天精神不振,血糖和胰岛素抵抗越来越差,人越来越依赖药物维持。大脑健康,力量和体能,心血管健康,视力等等恶性循环,全面下降,到最终,像末日期权一样指数级别的崩溃。

 

船小好调头,沉没成本越小转方向越容易

@ppBEARintheRye:今天听了 The Daily 上最新的一期播客,名字是 Big Tech Told Kids to Code. The Jobs Didn’t Follow,很有意思。

里面提到了一组数据:在最近的美国大学毕业生(22 到 27 岁)当中,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工程专业的学生正面临最高的失业率之一,分别为 6.1% 和 7.5%,是生物专业毕业生的两倍还多。曾经被视为 “人生彩票” 的计算机专业,如今就业行情远远不如预期。

这和十多年前的美好愿景形成鲜明对比。当时硅谷巨头们不断告诉学生:只要学会编程,就能拿到高薪的 大厂工作,人生就稳了。2013 年 code.org 的宣传视频里,Bill Gates、Mark Zuckerberg 等大佬亲自出镜,传递的就是这种黄金未来。加上 “Hour of Code” 等活动,编程在美国学校迅速普及,计算机专业学生数量十年间翻了三倍。

可现实却是:很多学生发现,coding 不再是黄金门票。播客里讲了一个例子:Nathan,来自俄亥俄州的应届计算机专业的优秀毕业生 (Summa Cum Laude),on the dean’s list, 也做过助教。他在大四时申请了 90 多份实习,没有任何 offer。毕业后找到的只是一份短期政府机构实习。而在采访中,其他学生的心声也相似:有人说 “我的技能突然变得一文不值”,有人一边找 tech job 一边投简历到快餐店、药店。”soul crushing” 他们用了这个词来形容自己的感受。

最后,主持和嘉宾总结了一下几个 takeaway:

1)Tech 的迭代速度远快于教育系统。教育在追赶产业需求,但当学生学成毕业时,产业可能早已换赛道。

2)Tech 公司在塑造公立教育中的角色是否该改变? 过去十多年,它们推动 coding 进入学校,影响了公立教育。我们是否需要更多公共讨论和独立审视?Tech 公司在公立教育中扮演的这个角色是非常特别的。嘉宾做了个类比:我们很难想象大药厂,例如辉瑞,来告诉我们公立学校的生物课应该教什么。

3)AI 时代似乎正在重演这过去的一幕:Tech 公司说未来急需 AI 人才,学校纷纷跟进。但几年后,学生是否又会面临 “市场早已变了” 的窘境?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哎呦不错往前方资源网 » 微语录精选:普通人最大的问题还是对赚钱的羞耻心太重了
分享到

你想要的这里都有

每天看一看总有新东西

每日福利TOP100永久地址/地址发布页

谢谢你的好意,我心领了。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