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斯林 Raist:中国企业在日本开不下去,退出日本,你会觉得这个中国企业没有竞争力,要完了。
日本企业在中国开不下去,退出中国,你会觉得中国营商环境不行,外资撤离,中国药丸。
中国企业在印度开不下去,退出印度,你会觉得印度营商环境不行,早点撤离,印度药丸。
印度企业在中国开不下去,退出中国,你会觉得印度企业没有竞争力,赶紧走。
@Degg_GlobalMacroFin:股市在上涨,房价在下跌,科技在崛起,老美在死憋。
兄弟们,赢了。
@邢立达:我韩国学生看了非死不可的 93 阅兵流出照片后感叹,老师你们果然几千年了还是农业国思维,这么多先进的装备,也不出去抢啊……
我说,不对啊,我们国土这么大,也是自古以来打出来的
@信号与噪声:你以为的存款搬家:银行搬到 A 股
实际上的存款搬家:穷人搬给富人
@牛叔:千万别想着跟网上的各路股神就能挣到钱,两个原因一个是真神太少,他自己就很煎熬,即便告诉你代码你都跟不住,何况是模棱两可的点评;第二个原因更可怕,特别神叨的假神特别多,你图他的代码,他可是图你口袋里的钱。
@知名在家做饭也把号炸了博主:
今天有个朋友托我在乡下打听买地养老
我是知道他,基本从学校到学校,一辈子没踏进过社会,你说就这个认知。
我直接说,你去玩一两个月没问题
但是下乡置业养老,就不要太书生气
你以为归老田园,采菊南山
村里人看你像傻逼
村里就一个,拳头大说话,弱肉强食。
你没门没派,无拳无勇,没几个做官的朋友,道上的亲戚,有钱的靠山,见了村长烟都不知道让一根,你乡下去找不痛快啊
反思(一)
真的很烦在公共场合哭闹的小孩,他们又没有什么真正的烦恼。
该哭闹的是我!是我!
反思(二)
问:那些骷髅怪是怎么“看到”玩家的?它们又没有眼珠子。
答:玩家体内的骷髅在和它们对话。
现实
周日给人一种很亏的感觉:干什么都很亏,出去玩会累很亏,不出去很亏,早睡很亏,熬夜也很亏。
周日不像周五那么让人安心,不像周六让人那么快乐,也不像周一让人那么反感,总之不好说。
套路
问:你会如何在简历上写“我换了一个灯泡”?
答:独自一人成功管理了新环境照明系统的升级和部署,且零成本超支,零安全事故。
反差
她妈喊她洗个碗都费劲,到了谈彩礼的时候“我听我妈的”。
真相
据英国科学家研究得出结论,罗宾汉抢劫富人的原因是:穷人根本没钱。
规律
才发现的特点:
日本管女生叫某某子,比如菜菜子。
中国管男生叫某某子,比如小碧崽子。
含义
忽然觉得,“威猛先生”和“太太乐”听起来像两个情趣用品品牌。
送给看轻 AI 的人的 10 句话
@信号与噪声: 送给看轻 AI 的人的 10 句话:
❶ “全世界对计算机的需求量总共可能只有 5 台。”IBM 公司董事长沃森说。
❷ “没有谁的电脑需要超过 637KB 的内存。640KB 对任何人来说都应该足够了。”1981 年,比尔盖茨说。
❸ “iPhone 对我们业务的影响微乎其微。”2007 年第一代 iPhone 发布时,黑莓 CEO 吉姆・贝尔斯利表示很自信。
❹ “还有什么比’铁路机车的速度可以达到驿站马车两倍’来得荒谬可笑?”——The Quarterly Review(文学政治期刊)1825 年 3 月
❺ “马车才会真正留下来,汽车只是一时兴起的时髦而已。”—— 密西根州储蓄银行主席给亨利・福特的律师 Horace Rackham 的建议。
❻ “没有任何理由说明,人们在家里需要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个人电脑。”——Kenneth Olsen,迪吉多电脑公司创始人兼总裁,1977 年
❼ “X 射线就是一个骗局。”— 开尔文,1900 年
❽ “没有丝毫的迹象表明核能是可获得的。这意味着原子必须随时被粉碎。”—— 爱因斯坦,1932 年
❾ “把一个人装进一个多级火箭送上月球,让他进行科学考察,然后还能顺利活下来,接着返回地球 —— 这一切都可以写成儒勒・凡尔纳的荒诞小说了。我敢说无论未来科技有多进步,这样的太空旅行永远都不会发生。”——Lee deForest,真空管发明人,1957 年。
❿ “那些期待从原子裂变里获得巨大能量的人,都是在天方夜谭。”——Ernest Rutherford, 1933 年
以文字为主要载体的劳动者阶层滑落,在经济上的感受尤为明显
@远东冰原上的猫头鹰:我的一个强烈感触是,如果说过去五年「文科新穷人」的增长非常明显,文科内部其实也在发生阶层洗牌。仅仅是五年前,我所主要供稿的媒体如今已是一家不剩,我对比了当前和五年前的收入来源,没有一家重样。
五年前,或者更准确来说,是在 15—19 年的公众号时期,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新媒体写稿、杂志供稿和出版社 / 媒体的外包工作。它们当时会把部分公众号业务外包给信任的人。而当时给新媒体写稿,千字 500—700 元是常态,有时运气好,加上流量扶持,能达到单篇一个字一元。
但接踵而至的三波连杀 —— 疫情及至今天的广告招商低迷(受制于整体经济下行)、文字端到视频端的狂飙突进(别说纸媒,公众号长文的市场份额也明显萎缩)、AI 的强势洗牌。这三波连杀,直接导致了因为公众号崛起而收入尚可的作者不得不经历新的自我迭代,否则就是收入暴跌。
它是一个缩影。这十年来,中美两国的媒介加速主义其实是非常明显,且以高温状态影响着局内人。以文字为主要载体的劳动者阶层滑落,在经济上的感受尤为明显。而具有短视频网感、在短视频端口更有天赋的人,成为新的弄潮儿。另一批在这轮媒介大逃杀中幸存的,则是早早 —— 比业内大部分人都要早去实践新媒介的人,比如 AI 工具、播客、短视频剧本,先发优势要百倍有用于后发努力。当行业内大部分人还在观望,或者对新工具还排斥时,先发者的笃定和眼光得到了嘉奖,使祂们在巨浪来临之前构筑好了保护壳。但更多的人,包括我自己,在当时都没有那种把所有精力 All in 在新媒介的决心,而经济震荡和媒介转移的快速程度如同一场眩晕,当你回过神来,这一轮洗牌已经初见端倪。
所以,这五年的内部洗牌,用全员下行或上行都是不准确的,更接近我实际观感的状况,是少部分技术 — 文科交叉从业者、新媒介先行者幸存了下来,并迅速瓜分了洗牌红利。一部分人皈依体制,寄希望于利维坦构筑安全网。一部分人出海。而更多的人出现了或多或少的经济下行和社会地位下滑,只能在现阶段暂时苟住。譬如我自己目前,一半的月收入是来自于媒体(新的几家)和杂志,还有一半已经变成抖音短视频脚本、理财(小买股票和黄金)、匿名投比赛获取奖金。整体收入大概是五年前的四分之三到三分之二。月开支相应减少了一千块钱左右。然后目前在学一门新外语自救。也学会了一些剪辑的方法。把自己做方法,这也算是一种大时代下的小样本了。
暴跌后钱都去了哪里
@信号与噪声:没去哪里,就是直接蒸发了
借此科普一下:【什么是虚拟经济,为什么说信心比黄金更珍贵】
我拿 A 股的涨跌停板举个例子,大家肯定一听就明白:
假如一个股票市值 100 亿,因为极大利好,开盘就 10% 涨停,但是全天只成交了 1 万元,也就是说有人卖了 1 万元落袋为安,有人买入 1 万元,总计就 1 万元的买卖,但因为涨停市值多了 10 亿,这 10 亿哪里来的?没有人买入 10 亿,也没有人卖出 10 亿,10 亿就这么凭空多出来了?为什么?因为大家相信。
大家的 “相信(未来能涨)” 就值 10 亿,不需要真有股票,也不需要真有黄金,只需要 “相信”,就能凭空多出来 10 亿,是不是 “信心” 比黄金更珍贵?
什么是虚拟经济,就是字面意思,完全是虚拟的,不存在的,大家相信,就值钱,不信就不值钱
所以,并不是说美股总市值跌没了 15 万亿美元,就有人卖了 15 万亿美元,有人赚了 15 万亿美元,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再举个楼市的例子,一个小区 1000 套房子,每套 100w 元,总市值 10 亿元,但是现在行情不好,挂牌 200 套,没人买,过了 3 个月只 60w 成交了 1 套,这时候小区 1000 套房子的总市值是多少?1000 套 ×60w=6 亿,蒸发了 4 亿元,但是房子只 60w 元成交了 1 套,整个小区财富就少了 4 亿元,这 4 亿元去哪里了?凭空蒸发了…… 因为大家” 不相信 “了。
美股暴跌后钱都去了哪里?是同样的道理,大多数都是凭空蒸发了,极少数人可能做空赚钱,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是血亏,因为大家恐慌了,不信了
相信的时候 1w 元可以对 100 亿进行边际定价,1w 值 10 亿
不信的时候 1 套房子可以对 1000 套房子进行边际定价,1 套能砸掉 4 亿
所以说,
信心比黄金更珍贵,
要重视信心,
要管理信心,
只要有信心,
就能凭空变出来钱,
不需要生产物品,
不需要去挖黄金,
什么都不需要,
就能凭空变出来钱,
凭空让大家富裕,
大家的生活凭空就好了。
这就是虚拟经济
信心比黄金更珍贵
发财才是刚需
@半个空中飞人:看了今天几个朋友谈房地产,总有人去问 “刚需能不能买”。按照我自己工作经历积累的对房地产的理解,这种问题大概总结为以下几个结论:
1、居住是刚需,但不一定要住房里,桥洞也可以住。
2、即便我们要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就要住在房子里,但是买房依然不是刚需,因为能解决居住需求的,不是只有买房一条路。
3、“买房是刚需” 其实是最近二十年被塑造出来的时代意识,但只要是时代的,一定有历史阶段性。
4、塑造时代意识不仅仅靠鼓吹买房,还靠把教育、医疗(尤其是教育,比如学位)跟房产证绑定,买了房才能享受在地化的教育资源本质上是一种教育市场化的变种。
5、鉴于国家把人看成是宝贵资产并回收原先下放给市场的育人之权,最终导向就是教育、医疗这类本来与房产绑定的社会福利配套跟房产解耦。接下来搞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可能就要直接配套学位和社区医院了。多盖学校、多搞医院也能拉动 GDP,是吧。对了,门诊费用这两天刚刚放开跨省医保结算了,医疗和房产本本解耦了。
6、房价上涨时,“刚需说” 也更加坚挺,即便可能和教育、医疗无关,但就是刚需。原因很简单,因为买房能发财的时代,人人都想搭上这班快车,而 ——
7、发财才是真正的刚需,如果能发财,不要说房产,桥洞也可以是刚需。 说买房是刚需的,都是自己骗自己,如果真有勇气,应该直面 “发财才是刚需” 这个真正的内心独白。
人还是要和自己爱的人结婚
@汪有:人还是要和自己爱的人结婚。
我和我老婆本来决定去吃烤肉,吃完看电影,但烤肉店门口排队太多了,我们怕错过电影,就来吃楼下的泰式火锅。
这个泰式火锅,也不错,挺好吃,食材挺新鲜的,冬阴功汤底也很好。
但吃完了我们不会心心念念很想吃它。
也许下次再遇到这种来不及的情况,再吃一次也行,但不会专程来吃。
吃的时候,烤肉那边排号进度还不断推送到我手机上。
我跟我老婆说:可千万叫号慢一点啊!
似乎只有那边排队慢了,才能证明我们这个 “还行” 的选择是正确的。
我感觉有一些婚姻也是这样的。
那边竞争太激烈了,也排不上啊。
就换了一个。
但心里还是在想,那边排到哪里了?
我们吃到一半,刚刚告诉我,排到了,可以了。
我们很懊悔。
但我们都吃一半了,也不可能上去吃烤肉了。
还得接着吃火锅。
我跟我老婆说:其实吃火锅也不错,时间很从容。
吃烤肉虽然看上去也来得及,但是时间有点紧,急三火四,也未必能吃好。
婚姻中的很多人,就像我俩这样自我安慰。
什么情况容易出轨呢?
我老婆:要不,你上去买个冰激凌得了,他家冰激凌挺好吃。
还是要找自己爱的人!
—
更新:买单出来发现也有很多人排泰式火锅。
突然又觉得自己选得还行了!
很多婚姻也是如此。
人生短短几十年,能睡着觉是最重要的
@菊厂刘掌柜:近两年提房子少,戳心窝子都痛,但说句实话,我身边的深圳朋友不敢说 100%,至少 80% 是有房子的,这 80% 里面又有很高比例,身家都是房子为大头,包括我,其它资产都是搭配的,不是最重要的。
所以,提了痛,不提又绕不开,很多人纠结的很 。
对于房子,我自己的观点没太大变化,哪怕价格这几年深度调整。
第一,房子拿来收租稳妥,用闲钱来收租,高杠杆这几年的后果不用说,大家都感同身受了。
第二,房子最重要的还是城市和位置,放眼望去,深圳依然比其它的城市强一些,血厚一点,相对不乐观的是整体市场行情,而不是城市现状和未来。
第三,人生短短几十年,能睡着觉是最重要的,如果一件事情让你睡不好,身体都受影响,家庭都危急的话,做断舍离也许难受,但还是要下得去决心。如果睡得着,抗得过,那就熬过去呗。
目前外卖和堂食价格严重倒挂
@美食家大雄:我这些天心里总是隐隐担忧开餐厅的朋友们,也担忧我们这些食客。如我们简单推导一下,就会得出以下结论:
1 目前外卖和堂食价格严重倒挂(外卖比堂食便宜很多),会严重影响到店食客数量。坚持不做外卖的餐厅为了活下去,不得已也得研究外卖,参加活动。做外卖的餐厅变得更依赖外卖,加大力气参加补贴活动。
2 外卖餐厅越全,补贴越多,活动越久,消费者就越依赖外卖,不去堂食。消费行为长期化改变,餐饮堂食占比越来越低。
3 餐厅外卖占比太大,堂食客人太少,势必调整人员结构。厨师和服务员都会调整,以适应增加的外卖,减少的堂食客人。外卖还会挤压堂食的出菜品质和速度。这意味着堂食体验的全方位下降。食客感觉到不爽,更不去堂食了。
4 外卖线上比价凶狠,买流量巨贵,价格敏感。餐厅们此刻已经高度依赖外卖,你死我活。只能降价降价再降价。成本要求太低,就只能降品质,用差一些的食材,差一些的调料,差一些的厨师。用预制菜。最后大头,用便宜些的地方,缩小面积,失去特色,彻底变外卖型餐厅。
结果就是:
1 餐厅失去自主权,客人都是平台的,流量决定生死。餐厅失去做好服务,做高品质菜品的能力。
2 客人失去线下好吃,好服务的餐厅,线上只能买到品质越来越平庸的外卖。
3 时间久了, 平台完成部分垄断,开始减少补贴,提高广告费,收割,赚大钱。
收割到尾声,这个业态会逐渐反弹。餐厅发现都给平台打工了,开始回归线下堂食为核心。食客也逐渐发现问题了,开始重返线下堂食。
此刻平台也回血完成,赚足了。
那么,开始下一轮补贴潮吧,再开始一次轮回。。。。
对普通人来讲一套房就是一辈子
@冬亚:看到个武汉二手房的博主
去一家房子那拍视频,海昌天澜
房子啥的都还行,住了两年,保养不错,前后都是湖景
前面都还好,最后谈价格了,他们买来加装修一共 200 进去
自己挂牌挂 118,无人问津。所以找了博主来拍
自己砍一刀,说 108
博主说现在行情,108 人家看都不看的,要想出手最多 99 万
那大哥马上眼泪就下来了。。。。。。家里可能是真出了啥变故
说话都哆嗦了,跟那个博主说,兄弟啊,真的,破个百吧,真的不行了,心里难受啊。求求你了,破个百吧。。。。。
即觉得可怜又觉得无知。。。。。
这是个中介,他只是跟你说挂牌一口价,你跟他求这个有啥用呢?
你哭得再惨点。。。他给你挂 500 万都行,问题是,能成交么?
那博主估计也没见过这阵势的,一边安慰一边说那我们挂 100 万,挂 100 万啊。。。。。。
哎。。。。前几年加杠杆硬上车买房的人,真的都太惨了。
@sven_shi:对普通人来讲一套房就是一辈子。算法很清晰,装修算折旧,但是现实中多数人都接受不了的。
读书是消费,贷款消费没好下场
@乱步的糖果: 老师我想问一下,那个我想读长沙理工的 3+1 项目他是第 4 年去英国的拉夫堡,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我们家得贷款读,但是我想留英,值吗
@杭州金融女民工:刚刚那个问能不能贷款留学的提问,让我想起前两天刷到的一个澳洲留学生的经历。
男生,高中就去澳洲留学,留学城市是墨尔本。
他家经济条件也不是非常宽裕,为了省钱,他的留学生活就有很多 “趣事”。
比如,为了省钱就住在偏僻的郊区,结果一年被抢劫了三次。
比如,为了省钱就自己买菜做饭,结果在房子里出发烟雾报警器,被罚款半年房租。
比如,在墨尔本马路上骑自行车,被一个骑马的撞飞 3 米,对方肇事逃逸,哥们只能自己边往马路边爬边打电话报警,结果接线员是澳洲纯种野人,啥意思呢,就是口音重听不懂,然后接线员就把电话挂了。于是他凭借顽强的意志爬起来想骑自行车就医,一看自行车已经被偷了。
然后,留学到一半,本就不富裕的家庭直接破产了,没钱供他了。怎么办?于是他只能在当地当中介、扛冰箱、打黑工,好不容易把自己供毕业了。
毕业以后呢,pia 几,发现,既不能留在澳洲,回来也找不到工作,怎么办呢?好嘛,干脆就回来当留学中介算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主打一个荒野求生技能分享。于是,这会儿正在一边疯狂做留学中介,一边玩命拍短视频拓客,无他,混口饭吃啦。
希望刚刚那个准备让家里贷款给他留学的小哥能看到这条微博,如果你能接受上面这位哥们的的留学过程和结果,你可以继续琢磨贷款留学这件事,但你的结果会比他更惨烈,因为你是贷款,回国以后还得先还债。若无法接受以上这个案例,关于贷款留学这件事,真的请你三思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