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ven_shi:前段时间听人总结,说上行期结婚是凑六个钱包上车买房子,下行期是夫妻间彼此抢钱弄彩礼。上行期对未来预期好,所以愿意投资,下行期就零和博弈抢存量了。
@雷斯林 Raist:之前房价猛猛涨得时候,很多人说房价如果跌了就好了,跌了他们一定买。
“我们是刚需,买房是刚需啊,我们要上车啊。”
现在房价真的猛猛跌了,大部分人又犯嘀咕了 “这买进去不是就接盘了吗,再等两年,估计还能省个几十万呢。”
再过两年,很多人估计想开了。
“啥刚需啊,房子根本就不是刚需。租房也挺好。”
同样的故事,已经在不少国家发生过一遍了。
@蓝大仙人:下午四点去小区门口理发。
理发师:你也是 XX 小区的?
我:对
理发师:房子买来多少钱?
我:最贵的时候买的,室内 100 平,160w 多。你买的多少钱?
理发师:140 平,122W。
我:
@indigo:资本的力量在这个时代更加强大
你有钱就能通过投资最好的 AI 公司来赚钱
如果没钱 那用好 AI 就是这个时代唯一的杠杆
@有个梨 GPT:董袭莹,徐萌,和宗馥莉完成了伯恩三部曲,分别是伯恩的身份,伯恩的遗产,和伯恩的霸权。伯恩的 2025 年。
@庄时利和:美国医生:您怀孕了就不要吸毒了。
中国医生:您一个月吃几片布洛芬真的不会成瘾的。
织女 Vega:所有舒服的关系,都源于对彼此没有期待。
为什么艺术很美,因为毫无用处,生活之所以丑态百出, 因为全是企图和用意。
@弗虑弗为:傍晚,一个很少联系的大学同学微信向我借一万块钱。我很怕别人向我借钱,因为我肯定不会借,可是拒绝又难免难堪,所以我不打算回复了。
不借他人钱,不借钱他人,或许有点儿凉薄,但是可以免去许多烦恼。
不借他人钱,多少可以让自己努力避免沦落到必须借钱的窘境。
不借钱他人,或许会失去朋友,但是借钱他人很可能失去朋友的同时还失去了钱。
@叫我吴律师:今天的班就加到这儿吧,活没干完,都给我累出幻觉了,给家人打电话问了一句 “咱家里就真的没有需要我接手的生意吗”,我家人早都习惯了这种情况,电话那头叹了口气就不再说话了。
区别(一)
中年男子的判定标准之一是接电话说的“喂”是第二声还是第四声:
第二声是青年,第四声是中年。
区别(二)
问:蜘蛛侠靠把自己穿制服的照片卖给号角日报养家糊口,可以说是最早的福利姬行为,那他和福利姬的区别是什么
答:区别是没有本。
真相
常有人喜欢弄一句话标榜自己,实际情况可能是:
1.海纳百川(睚眦必报)
2.清风明月(脾气臭)
3.厚德载物(就缺德)
4.上善若水(屁事多)
5.知行合一(摆官威)
6.种桃种李(裙带户)
7.宁静致远(急功近利)
8.孤舟蓑笠(抢功劳)
9.灯火可亲(灭绝师太)
10.平安是福(铤而走险)
11.虚怀若谷(自以为是)
12.半日浮生(劳碌命)
13.不争(爱争)
14.行则将至(口号王)
15.闲云野鹤(老狐狸)
16.诚信赢天下(鬼话连篇)
17.诗酒趁年华(满肚子花花肠子)
18.格局(没有格局)
意外
我低血糖,买了两个肉包子,想一口吃下去,结果太烫了,我在晕之前说,烫死我了,然后就晕倒了。
后面排队的人说:出人命了!她被烫死了!
性别
问:动物一定要有公母吗?有没有什么动物只有母的没有公的?
答:北部白犀牛,即将灭绝了。
2016年5月在刚果民主共和国野外生存的北白犀灭绝,只剩标本。
2018年3月19日,世界上最后一头雄性北方白犀牛“苏丹”在肯尼亚去世,终年45岁。
2021年4月5日,地球上仅存2只雌性的北部白犀牛。。。
好舅舅带孩子
@刘晓光 Savvy:带着外甥出来游玩这一个月,我教了他很多知识技能,比如从李渊李密交往故事中学习隐忍,从王世充单雄信故事中学习社交技巧,从韩信刘邦故事里学习面试。
但是他表示受益最大的,是如何报假账的技术。
他出发前,他妈给了他 500,然后我路上又偷偷给了他 1000,
而且他要求现金,不要转账,转账一切公开他妈就监控到手机了。
回去后呢,我对外不说我给了他 1000 块,没人知道。
他自己伪造了一个账本,里面写清楚那 500 的花费。
比如登山杖一般 3 块钱,他报账 50,理由是买质量好的,安全性高的。
再比如不好意思让舅舅一直花钱,所以也给舅舅买吃的买零食买水,也花了几百。
最后只剩下 100 块,上交给老妈,不能一分钱都不上交,显得不够懂事。
实际上全程我都全包了,他净剩 1400。
而且是我主动手把手教他怎么报账的。
为什么我这么教呢?
因为我十分厌恶家长把孩子管的太死,还假惺惺的伪装自己开明,孩子零花钱给够,怎么花都行。
实话告诉你,如果他们真的发现了孩子 200 块钱充卡,立刻暴跳如雷,开始大道理教育了。
我一直很反感这种,所以给孩子留点家长察觉不到,也没法问的私房钱,让孩子自由支配,体会到自由的感觉。
这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国开二三十万车的人,你会觉得他很有钱吗?
@爱酱在大阪:前几天我们在家里吃饭,聊买车的事情。
日本这边大家收入差距其实没那么悬殊,超市里做收银员的,和在大公司里当白领的,一个月到手当然有点差别啦,可也没到天上地下那么夸张的程度。
可是一回国就不一样了 —— 中国这边,挣得少的人是真的少得可怜,挣得多的人又是真的多到吓人。
我说这几年努力赚赚钱,下一辆想换一个好一点的,小社畜立刻说这个车在日本都是高管之类的人在开,不是我们这个收入该买的啦。
我内心翻翻白眼,转头问我爸,在中国开二三十万车的人,你会觉得他很有钱吗?
我爸说肯定不会呀。
我说是啊,放小*,大家都觉得你开的破烂三蹦子,国内有钱的人真是太有钱了。
@鹭原凉友:20-30 万人民币的车在日本都是普通家庭里比较富裕小康的人在开了(除非对车有爱好),一般普通家庭的车就 100-300 万日元
亡命之徒
吃一个前几天的瓜,孙宇晨在美国起诉了彭博社,起诉的原因是彭博社之前搞一个亿万富豪指数,联系了孙宇晨希望披露资产细节,孙宇晨提交了数据,但要求彭博社保密。结果不知道为什么,彭博社前几天把孙宇晨的资产给报出来了。
主要是 TRX 币,另外还有不少 BTC、ETH,以及某个交易平台的股权,加起来大概是 124 亿美元。我看了明细,trx 币用了比较保守的 25 折算法,200 亿的市值只计算了 50 亿,另外还有一些交易所资产没有核实,不然身价要更高。
之前就知道孙宇晨有钱,没想到他这么有钱,按照金额排已经能挤进中国富豪 top20。他是 1990 年出生,白手起家,如果把这两个条件再加上,全世界还能排在他前面的我觉得不到两只手。
关于孙宇晨的故事很多很多,这人太会炒作,说一件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是他的前女友爆料,2018 年他已经被限制出境,他就在广西包了一辆商务车,把自己打包成货物装到后备箱,托人给运到了越南胡志明市,偷渡成功后再用购买的哥斯达黎加护照和圣基茨护照开始了海外逃亡,从此再也没有回过中国。
你难以想象这是一个北大毕业的学生能干出来的事,简直亡命之徒。
我估计大部分读者看到这里还是感到困惑,这小子上千亿的资产是怎么挣的?主要靠波场链,也就是前面提到的 TRX。孙宇晨眼光很超前,他在 2019 年 4 月就确立了和泰达公司的合作,后者在波场链上发行了原生的 usdt。
当时波场链确实解决了行业痛点,其他公链转账要 5-10 分钟,波场只要 5-10 秒,其他公链手续费 5-20 美元,波场只要几美分。又快又便宜,全行业降维打击。
时至今日 usdt 已经是全球第一大稳定币,总发行规模 1500 亿,其中 50% 都是在波场链上发行,波场链也成为美元稳定币最大的交互网络,每天交易量上千万笔,每天燃料手续费平均收入约 200 万美元,这成了孙宇晨取之不尽的摇钱树。
总之孙宇晨这一路走的太邪门了,他不可能成为年轻人普适的榜样,但他的人生确实很精彩,我很期待未来有一天他的人生经历可以拍成电影,不用改编就是完美剧本。
来源:公众号 猫笔道
日本中年返贫史
1990 年被称为暖春一代的日本 60 后们踏入了自己的而立之年,由于刚毕业就迎来了 80 年代泡沫经济的十年繁荣,因此一度被称为昭和最幸运的一代人。但他们却不曾料想,随着时代的骤然转向,此后的中年时光要陷入的却是一轮漫长的债务与失业困局。
1990 年至 2004 是日本经济史上最至暗的十五年。而这十五年恰恰也是日本 60 后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中年时期。后来作家三浦展在其著作《下流社会》中,将他们称为走向下流阶层的第一代人。到 2010 年,厚生省统计,有 142 万个 60 后家庭处于相对贫困线以下,数量上已经接近被称为最惨一代的日本 70 后。
那么从最幸运到中年贫穷,他们到底经历了什么?
日本 60 后的债务困境
事实上泡沫破裂后,六零世代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便是严峻的债务困境。根据总务省 1994 年统计,60 后家庭的平均债务接近 2000 万日元,是当时所有世代中负债金额最高的。那么这一代人为何有如此严重的债务问题,这是因为他们的结婚买房时点几乎都在房价最高峰时期。
1985 年日本进入房地产泡沫化阶段,5 年时间全国土地价格上涨超过 150%。而与此同时,60 后也恰好进入适婚年龄,此后 7 年全国总计有 530 万对新人完成登记,是战后第三次结婚高峰。而结婚潮与房价上涨叠加的结果便是庞大的购房需求。
80 年代的日本,结婚买房还是一个普遍性观念,在当时婚后继续租房被认为是对婚姻不负责的行为。甚至会被嘲笑为租屋同居,意指夫妻如果没有独立住房,那两人便还只是同居关系。因此在这种社会的无形压力中,哪怕住宅价格居高不下,多数新人以及父母也会选择咬牙上车。
更加糟糕的是,房价年年上涨的错误预期又加重了购房的盲目性。虽然日本泡沫经济在 1990 年已经宣告破裂,但在房地产永不下跌的惯性认知下,大批刚需反而加速进场以期待抄底。1991 年全国土地住宅成交量一度接近 80 年代的最高点,达到惊人的 220 万起。至 1995 年,超过一半的 60 后家庭都购买了住房。但今天的我们都知道,预想中的大反弹并没有到来,此后日本房价又整整下跌了近 20 年。到 2005 年,全国平均房价甚至倒退回 1981 年水平。这也意味着他们持有的房屋也全部沦为负资产。
可以说这一代人几乎都被套在了最顶点。
然而资产蒸发了,但需要偿还的债务却依然存在。由于六零世代的首次购房成本是其他世代的 1 倍以上,这使得房贷负担非常沉重。根据总务省 1996 年统计,60 后家庭每年还款额要占可支配收入的三分之一,而东京地区这一比例甚至要接近一半,这导致部分家庭不得不过上节衣缩食的生活。由于泡沫时期贷款年限普遍超过 30 年,也就是说这样的日子至少要到他们 60 岁才能解脱。但即使如此他们却依然不敢断供。由于日本是一个高度信用社会,无论是工作还是子女就读优质学校,都需要对家庭背景进行核查,这意味着一旦被纳入征信黑名单将寸步难行。
后来作家大前研一是这么评价这一代人的。他们既没有像五零后的团块世代般拥有丰厚的财富积累,也没有像 70 后们因为毕业时泡沫已经破裂从而躲过了巨额债务。泡沫经济留给他们的似乎除了负债再也没有更多的痕迹。
但你以为这一代人面对的只有高额房贷这一个困境吗。要知道当时企业采取的是年功序列制,通常来说只要保证工作稳定,收入就能不断增长,家庭也能够逐渐从债务的泥潭中摆脱。
但这种工作的稳定真的能一直持续下去吗?而我们接下来要说的就是 60 后在中年时期的第二个困境,这便是那场遍及全国的中年失业潮,以及由此引发的债务危机。
中年失业潮与信用贷危机
其实自泡沫破裂后,巨额的人力成本就成为日本企业最为头疼的问题,由于采取年功序列与终身雇佣两大制度,即使面对业绩大幅下滑的 90 年代。企业也无法裁员还必须逐年上调工资,业务利润几乎被人力成本所吞没。而到了 1994 年全国企业薪酬增长率已经达到营收的三倍。当时企业协会调查,雇佣过剩已经成为日本企业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可以说这一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
为此政府在 1995 年出台不景气行业雇佣法,允许企业采取自主降薪与退职等形式,缩减存量员工规模。改革后企业人力成本开始大幅下降,全国薪酬总支出从 1995 年 230 万亿日元,下降至 2005 年的 180 万亿日元,日本企业利润得以大幅回升。
但这场改革对于广大员工意味着什么?想必听到这里您也应该明白,从 1995 年开始,日本社会出现大面积的降薪潮,而作为在泡沫时期被海量雇佣的 60 后员工们,自然成为首当其冲的对象。总务省统计从 1995 年至 2005 年,六零世代的家庭可支配收入总计减少了近四分之一。
但比降薪更为致命的是中年裁员。根据厚生省 1998 年统计,30 至 40 岁中年群体的失业率从 90 年代初的 1.5% 增长至 3%。虽然这一比例还远低于当时 10% 的青年失业率。但 Boden 我要强调,对于他们来说更为严峻的问题是被裁员后如何找到工作,由于 1996 年日本已经试行劳务派遣法,企业自然倾向于雇佣成本更低的派遣员工。而 60 后的中年员工,因为薪酬过高以及精力下降,已经在就业市场失去了竞争力。
根据东京再就业中心统计,自劳务派遣法实施后,35 岁以上失业员工再次成为正式社员的比例就再也没有超过 20%(部分机构统计为 25%~32%)。
甚至到后期劳务派遣都优先招聘更加年轻的大学生,部分中年人沦为更加低端的临时性员工,从事清洁护卫等一类的工作。而这也是 90 年代日本中年男性如此惧怕失业的原因,因为一旦失去正式职员身份,便意味着阶级的迅速滑落。
但你以为降薪裁员带来的危害只有这些吗?
要知道当时 60 后家庭中,超过一半都背负巨额房贷。换句话说,无论他们遭遇多么艰难的问题,每月要偿还的金额都不会因此减少。面对收入的锐减,大量家庭被迫走上了一条危险的道路,那就是借新债还旧债。而这直接酝酿出后来让日本社会震撼的信用贷危机。
从 90 年代中期开始,以武富士集团为首的无抵押信用贷行业开始快速崛起。根据金融厅统计,1994 年其规模还只有 4.5 万亿,而到了 2000 年就已经超过 10 万亿,其中约七成都被用于偿还家庭既有债务,而 35 至 45 岁的六零世代家庭是主要使用群体。
但借钱容易还钱难,要知道这些民间信用贷虽然无需抵押,但本质都是年利率超过 30% 的高息贷款,这意味着家庭一旦未能按时还清就会马上陷入利滚利的困局。
但比高息更加可怕的是暴力催收,由于当时法律认定民间贷款违约属于个人纠纷,因此警察对于暴力催收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导致电话轰炸与深夜骚扰都只是家常便饭,催收人员甚至会堵在借款人单位进行公开羞辱,迫使其名誉扫地,许多家庭被迫再次举债来偿还眼前的催收,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当时仅武富士一家公司每年的利息收入就高达 2000 亿元,其创始人武井保雄更是在 1999 年登顶日本首富宝座,但他成功的代价是什么?就在武井保雄成为首富的当年,全国有 9000 多人因为债务问题自杀,其中绝大多数是深陷高利贷的中年群体。到 2005 年,全国有 450 万人背负三笔以上的民间贷款,相当于全国人口的 4.5% 都深陷信用贷危机。
其中 35 岁以上家庭占比超过三分之二。可以说这些本希望借助短期贷款渡过房贷难关的家庭,却未曾想掉入了比房贷更可怕的深渊。
那么除了债务与失业,这一代人承受的苦难只有这些吗?
中年离婚潮
而 Boden 接下来要说的就是六零世代的第三个困境,这便是家庭关系的大面积破裂,更准确的说,是一场持续多年的离婚潮。从 1995 年起,日本离婚人数开始快速飙升,此后 10 年全国总计有 277 万个家庭登记离婚,比前 10 年整整多了 120 万。此外离婚年龄也大幅提高,不同于 80 年代多数以新婚夫妻为主。90 年代 35 岁以上夫妇申请离婚占比超过三分之二,因此也被称为中年离婚潮。
那么这场离婚潮为何来的如此剧烈,事实上,虽然每个家庭的离婚原因都有所不同,但归根结底的核心原因却只有一个。那就是经济的剧变与传统家庭分工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90 年代以前,日本盛行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丈夫依靠终身雇佣与逐年上涨的工资,负责维持一家人稳定的生活,而妻子则在家承担照顾老人与孩子的责任。但随着泡沫经济的破裂,这套分工模式很快便难以为继。面对巨额债务与持续的降薪潮,仅依靠丈夫一人已经无法维持家庭的开销。根据 1999 年总务省的家计调查,当年 40 岁男性的平均月收入虽尚有 46 万日元,但仅一家四口的平均开支就要 35 万,此外还有每月 15 万的固定房贷。这导致哪怕仅保持温饱而不进行任何大额消费,家庭财务都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
在此背景下,大量家庭主妇需要重新寻找工作,但真的有那么容易吗。当时数百万大学生都无法实现就业。更何况是这些早已在长期家庭工作中浪费了宝贵年华,没有累积工作经验的她们。如果此时丈夫恰好被裁员,那对于整个家庭真的算灭顶之灾。
在这种情况下夫妻矛盾被不断放大,妻子指责丈夫拿着越来越少的工资,诉说着想尽办法却依然不能还清债务的绝望。而丈夫也责怪妻子不能理解他在降薪裁员恐惧下,不断被公司压榨的痛苦。
当稳定的经济基础崩塌,家庭关系的崩塌也只是时间问题。于是在无数次争吵中,一个个美好的家庭最终走向破裂。
可以说作为社会剧变下的这一代人,他们的中年面对了太多过往世代未曾经历的困境。但比困境更加痛苦的是看不到希望,由于此时距离泡沫破裂已经 10 年,但经济依然没有任何复苏迹象。全社会的信心达到了最低谷,也就是在这种环境中,人们对昭和黄金年代的怀念达到了极点,而一部动漫的问世将这种情绪推向了高潮。
一代人的中年迷茫
2001 年被称为蜡笔小新历史上最伟大剧场版,大人帝国的反击上映。这部讲述中年人们放弃 21 世纪的现代生活与自己的孩子,自愿被困在昭和年代的动漫,恰恰反映了六零世代面对衰退的不知所措,以及对未来深深的迷茫。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野原广志其实就是一位标准的日本 60 后。他们是日本高速城镇化下,通过努力学习与打拼,从家乡到城市跨越的一代人。
70 年代日本政府会在毕业季,免费开通到大都市的就业班列,在当时被称为希望列车,意指告别家乡去大城市寻找希望的寓意。列车一开通便是 10 年,后来城市里的很多中产都曾是他的乘客,通过一张车票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而到了 80 年代繁荣的经济让这一代人有了企业战士的称号,能否 24 小时战斗成为了上班族的口号。所有人都在努力工作,只为在东京这座梦想之城结婚生子。而为了让自己的下一代过上更好的生活,更是不惜背上 30 年的房贷。
然而就在他们人生最充满希望的时候,他们的国家却突然坠入了永无止境的深渊。而他们能做的只能是眼睁睁看着,自己前半生用尽一切守护的家庭、财产与希望,却被时间一点点吞噬。
当时新闻报道,很多人在散场后久久不愿离去,也许他们都沉浸在了对过去生活的美好回忆里。在那个时候他们还是一名正式职员,一名企业家,或者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只是因为负债与失业,这一切的美好都只能停留在记忆里。
在电影的最后,导演用一种向往的语气对未来寄予希望,认为在度过了 90 年代最黑暗的时光后,新世纪的到来日本经济将迎来光明。事实上,当时很多人都相信 21 世纪会更加美好。
但一切真的会变好吗?
2000 年互联网泡沫的骤然破裂,令 3 年前刚刚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的日本,再遭重创,次年经济直接转为负增长。而更加糟糕的是曾被视为日本经济最后希望的高科技产业,也在市场竞争中逐渐落败。2003 年索尼公司的巨额亏损,引发市场恐慌情绪,日经指数一度下跌至不足 7600 点,创下泡沫破裂以后的最低值。
人们这才发现原来 21 世纪才是日本最至暗的时刻。
迫于巨大的经济压力,从 2001 年开始,日本政府连续修改雇佣调整法,不仅鼓励企业聘用派遣员工以降低成本,还放开了各项裁员政策。此后裁员正式成为企业的经营事项不再受工会制约。受此影响,仅 2003 一年新增的 35 岁以上失业员工就有 43 万人。
由于多数人失业后已经很难再找到工作,面对已经无法还清的债务,和再也无力支撑的家庭,部分人在绝望中选择自杀。2008 年《东京奏鸣曲》在日本上映,这部讲述 46 岁总务科长被裁后,家庭陷入绝望的电影,马上在社会引起了巨大的共鸣。
而剧中所描写的就是一个标准的 60 后家庭。事实上,剧中失业后全家自杀的桥段也并非凭空捏造,而是在当时日本真真切切发生过的案例。据统计从 2002 年至 2012 年的 10 年,全国总计有 14.7 万中年男性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泡沫破裂的 30 年后,日本劳动研究院曾对 60 后进行问卷调查,有四成受访者认为自己生活在社会的下等或贫穷阶层,但要知道在 1989 年这一比例还不到 10%。
2022 年《蜡笔小新》动漫在日本社会又一次爆火,但这一次并不是因为出了新的剧场版,而是在这一年野原广志终于还清了 32 年的贷款。事实上直到今天,六零世代的家庭平均债务依然有近 600 万日元,是团块世代的两倍以上。可以说他们的一生都被困在昭和时代的繁荣中,直到今天都没有走出。
后来日本社会将他们的称呼从暖春一代替换成了泡泡一代。暗指他们的生活曾像泡沫一般绚烂,但随后却无情地破碎。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分析师 Boden,作者:分析师 Bo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