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要的这里都有
每天看一看总有新东西

微语录精选:谁谁都能行

66b3de17ly1i4dcdkfsz1j20go0gpabj
@看星星的 Flora:摆得足够烂,活都有人干
躺得足够平,谁谁都能行

@风中的厂长:我们公司离职率非常低,但是有一个岗位比较高,就是成片(拍摄剪辑),3 年已经陆续走了十几人了,多数是跳槽或者同行挖走的,也有自己出去单干的。其实这个岗位的收入,也是跟用脑程度相关的。最基础的新人,不需要动脑筋,每天套模版就可以了,收入相对低,如果自己会主动去寻找素材模仿,收入高 30%,如果自己有一点原创(改编)能力,收入再高 30%,如果原创能力强 + 网感,收入再翻倍,如果原创 + 网感 + 独特风格的,那就是大牛。如果原创 + 网感 + 风格独特 + 懂销售的,那就是大神。大牛以上,通常不会给人打工的。

@明涛 ECON:其实我们农二代对很多城里长大的精英同情农民的反感,是因为我们农村都是极其鄙视躺着吃救济的懒人文化的。我们从小就知道农民靠天吃饭,直面老天爷和市场规律的毒打,活着就是要抗争,只有懦夫和懒虫才靠别人的施舍活着。这才是 “耕读传家” 这四个字的含义。 ​​​

@牛叔:记得之前讲过,好多年前带老娘去协和看病,大夫跟我年龄差不多,非常专业还和善。等开药和定治疗方案时候,笑眯眯的问我:“她有医保吗?” 我笑眯眯地回答:“有医保的,我就是她的医保。”,大夫停下笔抬头看着我心有戚戚说道 “是呀,我也是我妈的医保。。。”,那一刻的共鸣不绝于耳。

@Jakie_Leung:分层,不只是收入差距的数字,是一整套渗透到生产、生活、话语以及记忆的结构。在生产上,是谁在做最辛苦的活,谁又在攫取最终收益;在生活上,医疗、教育、住房及养老等资源分配是差异的起点;在话语及话语权上,是谁的故事被记录又放大,谁的声音被直接湮没;在记忆上,它体现在历史的书写,有些名字连数据都不配有;经过系统性设计的不公最后还要被冠上个别群体不努力的标签。知识 / 知道分子可以做很多很多事情,也确实面临很多很多限制,昧良心 / 没良心的诡辩真是脊梁骨碎的不剩一丁点儿。我这两天快住网上了,见识世界多样性?

@欧阳志刚正在搞创作:有些傻衩是这样的:当你说体制内有人退休金一两万太高了。它们不会问这钱从哪来。而当你说六七十岁农民一个月才一两百太低了应该加到八百一千,它们马上跳出来问:钱从哪来? ​​​

更高的薪水不在于更努力工作,而在于工作有需求。当你能做些有价值而别人很少能做的事情时,你就能赚更多。如果你想要更高的薪水,就培养一项对雇主来说稀有且有价值技能。——speak2klein ​​​

 

反思(一)

真的没人觉得中文里面掺杂英语很low吗?

反思(二)

问:中国留学生称广岛原爆“同情不起来”,引发日本网友怒火,如何看待此事?

答:当时被炸是当时的日本人,和现在的日本人已经没有关系了,日本网友应该放下仇恨,面向未来。

失败

骑手问“几0几”,我没戴眼镜看成颜文字,回了个“0.o”。

逻辑

我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每个行政区都命名一艘航母是不现实的。 如果两个省共同命名一艘航母,那么就有17艘,这样毕竟合理。

怎么合取呢?比如湖南和湖北,取湖北的“湖”字和湖南的“南”字,命名为“湖南”舰。

危险

“俄罗斯轮盘最装逼的是朝自己脑袋连开五次都是空枪,然后笑着把枪递给对面看他惨白的脸色。”

“这你还敢把枪给对面?!”

对策

孩子成绩落后于其他同学应如何提高?

孩子对学习的兴趣究竟要怎样激发?

教辅读物琳琅满到底哪本最可靠?

学校老师良莠不齐对孩子有何影响?

校外辅导班鱼龙混杂家长又该如何选择?

周大夫无痛人流,从根源上免除您的烦恼。

怪事

问:为什么双人份套餐里的薯条是奇数根?

答:因为商家知道你是单身。

现实

最近几年,躺平的人啥事没有。

但是买房的,创业的,卷学历的,都已经死了一大片。

本质

公司就是青楼。

释义:我们要做的是尽快赎身,而不是在里面争做头牌。

规律

你们发现没,聊黑的白的都有人抬杠,唯独聊黄的那是一片祥和…

 

菜单越厚、利润越薄。菜单越长,越不值钱

@老马自奋蹄:往往把一件事研究透的人或公司是最好的。但往往你能力不够,当不了专家,只能能把自己变成杂家。。。什么都懂,什么都不精。当然这也是生存之道。。。

想起潮汕有句说饭馆的话:菜单越厚、利润越薄。菜单越长,越不值钱。

人家总说 “一招” 先吃遍天,但其实越简单的东西,门槛越高。

你看世界上最值钱的公司之一谷歌,只有一个输入框。

你看中国 BAT 里的百度,利润很厚,只有一个输入框。

你看美团、滴滴,就 “一招”,做好社会化资源智能调度派单就好。

你看京东,就 “一招”,做好智能采购与补货,做好智能物流调度就好。

你看亚马逊,加了 “一招” 基于消费者画像做智能定价。

智能时代,ChatGPT 与用户的交互变成了一个对话框就可以与 AI 多轮会话,你只要给 AI 一个目标要求,后面很多细节工作,AI 助手就在后台整合多种应用与计算能力,最后直接把结果给用户,直接体现价值。

看完人家的 “一招”,咱聊回传统企业做数字化转型,做了一堆的数字大屏、数字看板、智能建议,RPA,本质上都是辅助人来做决策,并没有改变原来的流程,只是通过数据来优化原来的流程。

如同智能驾驶汽车,真正的智能驾驶汽车就应该取消方向盘,而现在绝大多智能汽车,只能做辅助智能驾驶,还是要人来决策、人来监督,不能完全把人排除在流程之外。辅助驾驶,10 年前就已经有了。如果某个车厂把传统的作法包装成人工智能,个人是不认可的。

听说特斯拉 2026 年要量产的无人出租车,就是强制取消了方向盘、刹车 / 油门。

这就是 “一招”。如果有了方向盘、刹车 / 油门,做事就不彻底了,给自己留余地和退路。

 

又要回到养老保险这个问题了

@美人梓:我不行了,我看这个视频真的难过的要死了,一个博主采访山东的一个环卫工人,问他多大了,他说 74,问他有退休金吗?他说有的话我就不干这个了,问他干这个一个月多少钱,他说 900,又问他一天工作多久,他说早上六点到中午十一点半,下午两点到晚上六点半下班,问他一个月工作几天,他说没有休息,下雨也干,大年三十初一都干,问他法定节假日工资翻倍吗?他说不翻就正常工资,他说过年也给福利,大米油什么的,感觉非常知足了。

看得我不行了,好苦阿,怎么会这么苦,一个月要干 300 个小时,工资是 900 块,一小时三块钱,甚至租一个充电宝一小时都不止三块,活人活的不如充电宝,甚至有山东的 ip 说别看工资一个月 900,也不一定准时发,扣一次 50,到底为什么一直在说不给环卫工人加工资是怕年轻人跟他们抢饭碗,谁会来抢这种饭碗,这算哪门子借口,重视一下工人福利待遇有这么难吗,一定要让他们过得这么苦吗

@43 岁的老猫: 天呐才九百块,太低了,我以为怎么也要三千左右,太过分了真的会遭报应

@敬一山: 不得不说,有点不食人间烟火了。就这工作,很多地方都排着队在抢呢。为什么呢?因为农村大爷大妈们没有退休金,或者只有一两百。他们要在能动的时候拼命攒点钱。唉。

 

 

都知道长期主义好,但有用的习惯一个都坚持不下来

从第一次接触到 “微习惯” 这个词,到现在差不多已经过去 20 年了(这东西是 90 年代在美国兴起的)。这个词会给人一种突然间打开生活大门的感觉,觉得自己终于可以掌握任何技能,达成任何习惯。

但等到操作的时候,却发现并不是这样,这玩意跟其他的生活技巧一样,用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特别难,绝大部分人就算知道了,依旧啥也干不成,包括我自己,这些年下定决心做的事,也是成的少,没做成的多。

后来再仔细想想,这个词跟汉语里的 “日拱一卒” 是一码事,说明大家很早都意识到了这是个好办法。

今天这篇可以看做是我最近一年的最新心得,因为我最近确实好像又悟了一些。

想了想这些年真正坚持下来的事,基本上只有两种:

真正热爱的,不需要理由。

然后就是发自内心相信这事有意义,或者对未来是有帮助的。

也就是说,很多事看着很容易,但到了操作层面,很多人很快就因为看不到效果产生了怀疑,进而不信了,然后也就干不下去了,大家想想是不是。

比如一个人下定决心跑步,或者背单词,肯定是有一个契机,让自己有了个冲动,然后希望成为某个人或者某个状态,比如拥有一万词汇量,或者拥有一万公里跑量,变成一个细狗,精力充沛,等等。

但是坚持几天后,可能是太痛苦了,也可能是看不到进展,更重要的是,发现自己对正在做的这事既不热爱也没激情,叠加生活已经够累了,再去做一些新的事,压力太大了,慢慢也就放弃了。

那问题来了,每天早上让你坚持刷一会儿抖音,和背 20 个单词,有啥明显的差别吗?

前者很喜欢,痛苦度极低,甚至还有欢乐,不需要去思考意义。但是背单词不行,并没有快感,进入不了自动驾驶。

那有啥办法没?

这些年好像只发现了两种办法。

一种是暴力型的,比如用一个假期,把单词量暴力拉升到一个很高的高度,每天高强度学习四五个小时。词汇量上去之后,可以有效降低学习难度,相当于阻力变小了,后续继续做这事的难度也就小了。

你说真有这种人吗?当然有,那些培训机构就有这种班,专门讲单词,我还有个同事,以前做程序员,但是在记单词方面非常有心得,35 岁之后去培训机构教单词了,一开始工资很低,现在好多了。

这种班里,一个班三十多个人,差不多有五六个能有个突破,剩下的本来啥样还啥样。

也就是说,做大部分事,只要量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实力大涨,难度就会暴降,再提升也就容易了。

但是这里也有个问题,你必须相信你坚持的这事是对的,会改变你的生活,最好能爱上这事,否则很快就会重新放弃。人就这样,如果不爱,就很难坚持那些自己觉得没意义的东西。

另一种就是 “微习惯”,也就是每天学两三个,周期长,慢慢熬。

可能有小伙伴纳闷,每天两三个,真有人能做成吗?毕竟如果想把词汇量拉到美国小孩的水平,需要一万多(十岁小孩高频使用词汇三千左右,日常一万多,能听懂三万左右),普通人可能有三千基础词汇,那至少要加 8000, 那么就需要 3000 到 4000 天,十年啊,谁能扛得住十年?

但现实不是这么算的,如果你坚持做某件事到了一两百天的时候,这东西已经开始融入血液了,大脑对这事的抵制情绪基本没了。到那个时候,“每天三个” 变成了基线,然后哪天状态好再多学几个,状态极好可能一天两百个,一万多词汇,一般用不了一年就搞定了,此后还可以继续背别的。

这东西说起来简单,真到了操作阶段,十个人开始做,一个月后还在做的不到两个。

真那么难吗?

非常难,单纯就是慢慢发现理解不了做这事的意义是啥,进一步觉得太慢了,这种内心的怀疑会把所有坚持都给击碎。

所以最重要的事,就是不断给自己找理由,跟自己对话,给自己做的这件事灌输意义。

“意义” 对人的影响大极了,我见过一个很奇葩的,有个老板,大腹便便,从不运动也不自律。他家里供着个释迦摩尼和黄财神,每天早上三点五十准时起来洗漱,四点开始磕头念经,而且要磕 108 次。

这种磕头不是简单的那种跪在地上磕,而是每次都得站起来,再爬地上磕一下那种。看过《邪不压正》没,里边姜文和廖凡五体投地那种,他已经做了十几年了。就算出差,也要拿个垫子在酒店里做这个操作。把这套做完再回去睡觉或者干别的。哪天如果因为什么原因没做,比如喝多了没起来,第二天会带着极其懊悔的心情做三遍。

为啥这么 “疯” 呢,因为这个老板坚持认为他赚钱的基石就是福报,那为啥他有福报呢?因为他每天认真供奉神灵。

你说这玩意到底有用没?

我以前觉得没啥用,现在觉得 “信” 就有用,因为绝大部分事就跟玩游戏一样,多试几次总能通关,他虔信自己是被护佑的,多试几次的积极性要比正常人强得多,多试几次,成功概率就飚上去了。至于玄学上有没有用,我也不知道。

我自己也有个感受。

今年年初准备练引体向上,在家门口弄了一根引体向上杆,考虑到我一个都做不了,又买了辅助绳,准备每天做一个。

到现在坚持快半年了,中间每天都对心理活动做了记录,发现除了前三天,后续每天都想放弃,不断陷入自我怀疑,觉得每天做一个有意义吗?这种自我怀疑好几次差点放弃了。

然后我每天都得给自己洗脑,告诉自己,引体向上和深蹲一样,是大规模调动肌肉群的动作,如果能坚持做起来,可以有效避免年龄大了肌肉流失,还可以防止老年痴呆和糖尿病等等。慢慢我发现好像我自己确实信了,现在每天有机会就想多练几个。

这里涉及一个关键问题,不要在心里说,要口头说出来,自己听到自己说的话,才会信。而且把每次的观点记录下来,反复跟自己说,就像你尝试说服别人一样,慢慢 “意义感” 才能上来。

到了最近几天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以前只能做一个(用辅助绳还很费劲),现在可以连着做三个了,而且阻力很小了,每天出门就想随手做一个,并且开始幻想过一两个月,我应该也可以做组了。

也就是说,微习惯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帮你留个种子,通过每天 “微量摄入”,降低内心的抗拒,一旦心里把这事彻底接纳了,大幅降低了开始的难度。但是这事的意义你还得自己去找,不然没法扩大战果,迟早还是得放弃。

跑步也一样,我每天都得劝自己,如果十年前到现在一直没放弃跑下来,我现在身体状态一定会强太多,为了不让十年后的自己后悔,现在必须坚持下去等等。到现在坚持了四百多天了,现在随着跑步能力上升,放弃的冲动明显降低了。

也就是真正培养长期习惯,得从几个角度下手:

1、降低内心抵抗,这一点微习惯效果特别好,但这只是开始和入门。

2、更关键的是,你得给你做的事找到真正的理由和意义,这样才能真正走下去,并且在微习惯的基础上加量。而且这种 “找意义”,你得跟个精神病一样,自己跟自己说,让自己慢慢接受,而且要记录下来,多说几次,慢慢就信了。

3、保证最低量,随机加量,才是真正改变实力的手段。

4、等到实力提升了,痛感不强了,到时候可能成就感压过了痛感,越来越上瘾,不过可能需要很长时间。

当然了,咱们这里聊引体向上,可以是其他任何事,大家都可以试起来,然后每天记录自己的心态,跟自己对话。

就写到这里吧,过两年我也快四十了,有种度过了半辈子的感觉,如今世间过得飞快,经常一眨眼,半年过去了。最大的体悟,就是绝大多数问题可能都没有一击必杀的解决方案,都得依靠日常极其缓慢的积累才能解决,指望短期见效本身就是一种病。健康、财务、子女教育上的困顿,都得这样慢慢解决。

这套方法不仅适用于我们自己,在引导孩子养成好习惯时同样重要,因为你得自己明白成事的办法。不然只能输出一些类似 “坚持”、“毅力” 什么的话,这些话正确,但对孩子却没啥实质性的帮助。

时间会带给人真正的奖励,只是你得自己去做那些真正值得做的事,这个过程一般来讲会很迷茫很消极,但是一旦挺过去了,这件事就会变成你真正的壁垒,别人想超越也是很难的。

来源:九边 Pro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哎呦不错往前方资源网 » 微语录精选:谁谁都能行
分享到

你想要的这里都有

每天看一看总有新东西

每日福利TOP100永久地址/地址发布页

谢谢你的好意,我心领了。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