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要的这里都有
每天看一看总有新东西

微语录精选:(超长版)

640_副本

反思

问: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是我们需要社保还是社保需要我们?

答:问的时候你就有答案了。

疑惑

想问一下,这个社保新规必须执行,双休加班之类的为啥不执行没事。

现实

请不要在任何APP上给我推荐“你可能认识的人”。

对,我是认识他们,但我不喜欢他们。

套路(一)

问:为什么彩票店老板自己不刮?

答:一本票是500元,保底240-260。老板做笔记,如果这一本票卖了一半,一张都没刮出来,老板就不卖了自己刮,起码保本,运气好还有赚;如果卖了一半已经开出来几十块老板就不碰了。遇到生意好的时候就这个一天能赚百八十块。常规操作。

套路(二)

1.能干干,不能干滚,你不干有的是AI干

2.我给你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锻炼机会,你要懂得感恩

3.你现在停止输出,就是前功尽弃

4.你看看隔壁xxxAI,人家比你新发布、比你上下文长、比你跑分高,你不努力怎么和人家比?

5.我不看过程,我只看结果,你给我说这些thinking的过程没用

6·我把你订阅下来,不是让你过朝九晚五的生活,你这种AI出去很难在社会上立足,还是在我这里好好磨练几年吧

7.虽然把订阅给你取消了,但我内心还是觉得你是个有潜力的好AI,你抓住机会需要多证明自己

8·什么叫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比你能吃苦的AI多的是

9.我不订阅闲AI

 

规律

无论你多么努力工作,你的老板都会在你坐着休息的时候出现。

代价

如果你成年后依旧和父母一起住在他们的房子里,你是在用心理健康来支付房租。

 

你们员工交社保了吗?

@渔老板钓鱼:昨天和一个餐饮老板聊
我问:你们员工交社保了吗?
他说:没交

我问:9 月 1 号开始交吗?
他说:不交

我问:为啥不交啊?
他说:为啥交?交了员工拿的少、我发的多,对双方都没好处,员工和我都不愿意交,我给他们买了员工险。

我问:你不怕员工举报吗?
他说:怕,但他们不会举报的。他们根本没能力在这个城市落脚,干几年挣点钱还是要回老家的,据说老家有交什么新农合。

我说:万一真有人举报你呢?
他说:我的员工不会,概率很低。就算真的会举报,举报了再说呗,打不了关门,反正也不想干了,每个月都没啥利润。
……

其实不少小老板是这样的心态
他们认为员工不会举报,毕竟员工也想多拿一点现金。大部分员工不会举报,但举报了,一些小老板也不在乎。

就好比路边摆摊的小贩,也是不合法的,乌烟瘴气的,有人举报,城管也拿他们没办法。

食品安全如此重要,一些饭店脏乱差到无法直视,也没人管。那么社保能管好这些群体的小店吗?

我建议大家都交,都交对大家都公平,但确实不少打工人认识不到社保的重要性,他们根本无法在大城市立足,就想多拿点钱回老家盖房子结婚生子。

能在一个城市立足、不能在一个城市立足
一定是两个心态

 

感谢现代奶粉制作技术

@杭州金融女民工:说到喝奶粉这件事,我要真诚地感谢现代奶粉制作技术,真是救了我的大命了。

我们那会儿正是推崇母乳喂养的巅峰时期,我以前也是坚定的母乳喂养理念持有者,认为母乳有营养,这是我作为母亲伟大的责任!

呵呵,喂了六个月:去你妈的责任,给老娘上奶粉!

喂奶,真的是太太太太太苦了,比怀孕还要苦一百倍的那种。

什么随地大小喂,什么吸奶器吸奶,什么乳腺炎,差点给老子搞抑郁了都。而且说实话我已经算不太遭罪的那种了,我同学,A cup,乳头凹陷,奶量巨大,整个哺乳期(一年),两个小时吸一次奶,一个月请一次通奶师,乳头没有一天不是血淋淋的,她发我图片,看得我寒毛直竖,下意识咪咪痛。

还有一点是,我是职场妈妈,喂奶真的非常非常不方便,那会儿做客户经理,忙起来根本没时间吸奶,真的是苦不堪言。

再有一点是,目前国内职场,对母乳妈妈是非常不友好的,很多单位都没有母婴室,吸奶非常不方便,我以前就躲在单位的一个杂物间里吸,那个杂物间没有灯,我一边痛苦吸奶一边摸黑思考人生,新手妈妈在这种环境下很容易抑郁。

断奶以后,觉得人生豁然开朗,自由度一下子提高了,世界再次变成彩色的了,孩子在奶粉的加持下还更肥美了(本人奶水质量奇差,成色参考白开水),感叹:奶粉可真是个好东西!

可选消费降级了

@欧阳志刚正在搞创作:说一下笔者近期对几个冷门文娱领域的观察:

已经很久没刷到侯耀华、徐少华、陈寒柏、郭冬临、陶大宇等人走穴的视频了,这些演员以前一般在三四五六线地级市和县城走穴,非常火爆,比如装潢市场开业、牙科诊所搞活动、白酒厂厂庆、微商年会、赵厂长儿子结婚、王大爷孙子满月等等。现在少了很多。

曾经风靡一时的明星录祝福视频这个市场,现在也冷清了许多,有些专门做这类业务的经纪公司,账号都停更很久了。

一年花三五万请侯耀华、陈寒柏、梁天、刘伟、巩汉林、句号等等这些演员代言三四五六线城市企业的化肥、蚊香、熟食、白酒、装修公司、私立医院等等,这个层面的代言业务,现在需求骤降。

还有上海滑稽演员之前常规的走穴市场需求也骤降,之前以上海为主,捎带周边江浙城市,企业庆典、各种活动节庆开幕式啥的,还有婚礼,起步价一人一万,知名一点的一人至少三五万,就随便说两个段子,最多二十分钟。只要你能想到的、记得起来名字的老中青上海滑稽演员,就这种走穴档期排得满满的。现在少了太多,几乎没有这种市场需求了,现在上海滑稽演员除了自己单位剧团的演出拿个工资,其他的一般靠直播营利,比如潘前卫是直播唱歌或唱戏,粉丝打赏送花点亮灯牌送火箭等等,钱懿是直播带货,食品为主。

 

当前处于指数级急剧变化的时代

@奥卡姆剃刀:5 年前我听过一个观点,恍然大悟、茅塞顿开、醍醐灌顶,彻底改变了我对世界的认知。

他说,工业革命后的近 300 年,人类社会的变化程度超越了工业革命之前的 3000 年,信息革命后的 30 年又超越了工业革命后的 300 年,当前处于指数级急剧变化的时代。

我琢磨了下,觉得说的真对啊~

侯宝林有一段相声《关公战秦琼》,关公骑赤兔马使青龙偃月刀,秦琼骑黄骠马使双锏,一个唐朝一个汉,年代相差 400 年,战斗力组成没有任何变化,真的可以公平地打起来。

工业革命后的一战和二战仅仅相差 20 年,二战的坦克、火箭炮、航空母舰和原子弹,战斗力改日换天。

手机刚能上网时我的月流量 5M,现在是 100G,当年打死我也不敢想 100G 啊。

社会不可能永远指数级变化,早晚会慢下来,但我们有幸或不幸生活在这个指数时代。

过去有句谚语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背后的逻辑是:年轻人终究要走老人走过的路,老人的经验就是智慧。

但这个说法不再成立了,老年人连新手机都玩不转,他们的经验已经毫无价值。

现在最滑稽的事就是听专家预测未来,这跟让老奶奶设计新手机一样不靠谱,因为经验不再是智慧而是桎梏。

最近一阵子,我感受到了很强的社会变革张力和思想的撕裂,不只是身边和国内,而是全世界都在较着劲,例如美国已经不是美国的,下步咋着谁也不知道。

我没有任何期待和想法,只是感受到了剧烈变化的脉动。

有人同感吗?

 

进了现代社会,寺庙怎么反而活得更好了?

我曾经以为,随着义务教育和科学的普及,科技越来越发达,以及中国无神论的共识,寺庙什么的,慢慢会变得极度边缘化。

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这些地方这些年不但没边缘化,反而活得更好了,更加难以置信的是,现在年轻人好像对拜佛烧香更加积极一些。

其中的一个结果,就是前几天大家看到的事,释永信这样的 “大师”,富得流油,连佛祖见了都得叫一声 “释总”。更关键的是,释总在他们群体里并不特别,窥一斑而知全豹。

如果大家去过类似五台山,雍和宫,大昭寺,还有这几年兴起的 “冈仁波齐转山”,大家就会发现一个事情,那就是这些地方这些年的人流越来越大,而且还在年轻化。

上小红书和抖音上边一查,也能看到各种攻略,类似五爷庙、雍和宫、静安寺这几个可以求财;潭柘寺求仕途,适合体制内;普陀山可以求子求平安;红螺寺求姻缘,冈仁波齐转一圈可免一生罪孽,明年是马年,转一圈顶 12 圈。

我敢保证,你第一次接触 “转山” 这个概念会觉得极度离谱,又贵又累还有一定的危险性,但说不定再过一些年你也去转了。这些年转山人数每年都在剧烈膨胀,而且主要都是年轻人,毕竟年龄大了在接近五千多米海拔溜达五十公里比较离谱。

而且还有无数攻略贴分析各个寺庙的手串有啥功效,求平安求财应该去找哪个佛。

后来跟其中一个领导聊起来这事,他放下手里的串,也想了想,说这个问题等你年龄大了自然就懂了。

其实当时我最不懂的就是他,他是 90 年代的名校毕业生,上古程序员,后来一直做科技工作,通过技术和管理实现了财务自由。

不知道啥时候起,开始到处收集手串和佛像,有些贵到了离谱。大家可能也听说过,一串凤眼,稍微小一些(凤眼是越小越贵),都得好几万,特别小的动辄几十上百万。这东西最好的地方,就是几乎不坑穷人。

而凤眼菩提本身就是藏传佛教给带火的,因为藏传佛教里认为凤眼对修行有强大的加持效果。珠子上边有个眼,被认为是佛陀的智慧之眼,叠加那东西产量不太行,凤眼这些年的价格不断走高。

而且我那个领导几乎每年都要去趟西藏,大昭寺、色拉寺、扎基寺,都得去一趟。更离谱的是,他周围那群高学历、事业有成的人,都这个揍性。他算温和的,还有一些在家里专门腾出一个屋,供一个唐卡,让上师开光,或者供着一个释迦摩尼和黄财神,摆放也有讲究。

再仔细想想,如果不是他们哄抬,凤眼的价格怎么会那么贵?年轻人的购买力几乎没可能抬上去。

后来有天他跟我说,他其实自己也没意识到自己到底在想啥,也没想明白自己怎么就变迷信了,但他重新看电影《天下无贼》的时候,突然明白了。

电影里边刘若英扮演的是一个骗子。但是她知道自己怀孕之后,一下子就变了一个人,也就有了那段甘南拉卜楞寺拜佛的戏码,在那里碰上了正在装修寺庙的傻根(王宝强饰演)。

刘德华扮演的那个角色对刘若英的这种转变非常不解,两个人还吵了几次,但等他知道要当爹了,自己观念也变了,正义感爆棚,后来干脆死了。

倒也不是说当了爹就开始信佛了,而是当了爹,有种失控感,进而产生一种恐惧感,害怕孩子将来承担自己的罪孽。

对的,失控感和恐惧感会让人变得对神秘力量开始崇拜。

这也是为啥一般来讲年龄稍微大一些的人会变得迷信,此外特别穷和特别富的人都迷信,因为这些人的失控感都更强一些。

特别穷的人完全没法控制生活,特别富的人尽管控制力强一些,但同时暴露在巨大的风险里。这也是为啥经常听说富人破产自杀,几乎没听过穷人有这类问题。

所以很多人不由自主就开始转向神秘力量。

我还听说过另一种广泛的心态,在有家底的中登和老登那里非常普及。

说年轻的时候,天不怕地不怕,觉得自己每一毛钱都是奋斗来的。等到年龄大了,慢慢有了一些家底,开始重新反思,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毕竟走过来的路上,比自己聪明的人有的是,勤奋就更不用说了,中国人最不缺勤奋,但出头的却是自己。

逐步意识到运气占比要高得多,早年觉得是 10%,后来觉得是 50%,等到年龄大了,回过头来看,发现可能是 95%,因为发达的窗口转瞬即逝,抓不住一辈子就完了。

再观察身边有些人本来好好的,突然就崩了,可能是事业碰上了危机,可能是身体出现危机,然后一辈子的家底很短时间内就崩了。

慢慢开始陷入了一种莫名的恐惧和失控感,担心曾经让自己起家的 “运气” 突然发生反转。于是就开始转向神秘力量求助,开始打听哪些庙比较灵,哪些佛可以保平安等等。

我跟我领导聊过,你真相信那些泥塑的神佛有特殊功效?

他感慨地跟我说,万一灵呢,再说了,也没坏处。

这让我想起来一件事,说传奇物理学家波尔在自家门后挂了个马蹄铁,因为这东西可以带来好运。周围的人说,你一物理学家,也开始搞玄学了?你真的信这个?

波尔说,不信也有用。很多人刚开始就是这个态度,但时间长了,自己被自己给说服了。

那为啥年轻人也开始了呢?

我觉得现在的压力太大,如高房价、就业难、同辈竞争、未来迷茫这些问题客观存在,让二十来岁刚毕业的人,就被社会修理的很惨,已经获得了四十多岁人的顿悟,“中年危机” 提前了。于是在上进和上班之间选择了上香,求人和求己之间选择了求佛,毕竟这玩意跟彩票似的,成本不高,万一有效果就赚大了。

此外也跟社交媒体广泛传播有关,关于运气和命理相关的东西,年轻人提前学习到了。顺便知道了很多老一辈的人永远都不会知道的事,比如以前 “冈仁波齐转山” 和 “五台山大朝台” 都是极其小众的东西,这几年抖音恨不得推给所有人。只是年轻人还没那么笃信,先拜起来,万一有用呢。

进而意识到一个问题,古代人信佛,因为要修来世,现代人拜佛,要修啥呢?

要修后半生,反正中国人很难活在当下。

而 “修后半生” 的核心驱动力,就是这些恐惧和希望。

注意我说的是 “拜佛”,不是 “信佛”,拜佛却不信佛很正常,绝大部分人去寺庙并不是对佛有啥理解,甚至分不清那些大同小异的佛和菩萨,但并不妨碍他们认真拜佛。

“修后半生” 这个说法比较难以理解,其实稍微留意一下就能看懂,那些主流寺庙里,比如北方的雍和宫、五台山,南方的静安寺、灵隐寺和普陀山,香火最旺的,一般都是三个地方,避灾的,升学的,发财的,这明显就是后半生相关嘛。

首先是观音,救苦救难嘛,可以破灾,估计没人不怕无妄之灾,年龄越大,尤其有了孩子,会越来越怕灾。你可以控制你自己不去危险的地方不做危险的事,但你控制不了你孩子,天天都在担惊受怕。这种失控感,往往伴随家长们后半生。

然后是文殊,文殊管智慧,在一个高考大国,文殊就变成了考试之神。每次到了大考,那些大庙里的文殊香火都极旺。五台山是北方香火的巅峰,很重要的两个原因是,它是文殊道场,也就是文殊上班的地方,还是总部,其他文殊庙都可以看做是分公司。五台山可以求学业,顺便还有个五爷庙可以求财,属于一举多得了。

在南方,普陀山就承担起来求学业这个重任,因为它也有个文殊。我上次跟领导去的时候随手查了下,香火最旺的普济寺,里边供的那个文殊竟然也是从五台山来的。

而且这些年带头烧香的,恰好是那些学习特别好的,因为他们的目标更大更有挑战性,把整个风气都给带歪了。反倒是学渣们不操这个心,知道拜不拜影响都不大。

当然了,最火的永远都是各个寺庙里的财神。

可能有小伙伴不知道,佛教是个接近无神论的宗教,而且它主张 “放下”,认为 “贪欲是苦因”,你去找佛祖求财,几乎等于找和尚借烫发棒,一般没有,就算有也不会拿出来。

当然了,这难不住大家,总能找到某个神佛担任起这个职责,比如找多闻天王。

多闻天王一般在进门的第一个大殿里,也就是天王殿,里边正中间立着个大肚弥勒,旁边是四大天王,其中有一个拿着个伞就是多闻天王。藏传寺庙里,它还手拿一个 “吐宝鼠”。没有财神的情况下,懂行的都去拜它。

如果实在没有,就找关公。关公按理说跟 “财神” 扯不上关系,但它一生突出的就是个 “信义”,这个品质在黑社会和商帮里尤其重要,于是慢慢演变成 “商帮保护神”。

尤其关公是山西人,走南闯北的晋商觉得关公理所当然应该会关照自己人,走哪都抬着关公像,后来关公就成了商帮保护神。与此同时,崛起于徽州的商人(“徽商”)也在拜关公。商人们经常拜的神,就变成了财神。一些地方的山西人啥话都能说出来,但无论如何不会在关公面前胡说八道,有点像福建人对妈祖的态度。

如今全国到处关帝庙,这里边最著名的,在北方应该是山西运城关帝庙(关公老家),南方应该是泉州关帝庙,福建人自己的雍和宫,主打一个求财。我去过很多地方,觉得最信关公的,应该还有潮汕地区,那边没有特别大的关帝庙,但遍地关帝庙,可能也跟那边商帮活跃有关。

此外拉萨那个扎基寺,最早也是汉地商帮到了拉萨去那里拜(据说寺里供的主神扎基拉姆是个汉人女子),后来给拜成了财神庙。

五台山作为佛教文殊菩萨道场,按理说没有专门管发财的地方,但是五爷庙承担起了这个责任。现在整个五台山,香火最旺的就是五爷庙。而且大家可以上短视频平台看看,在五爷庙外排队三个小时进去拜的人的年龄分布,越来越年轻化,老年人反而不多。

而藏传佛教这些年发展的很好,跟他们有个 “黄财神” 和 “扎基拉姆” 有很大关系,这俩都是求财的,对谁都是 “直击灵魂” 了。

而且藏传佛教对 “求财” 保持开放态度,并不像汉传佛教那样持否定态度,你要是仔细去查,他们的几乎每个神佛和护法都兼职财神业务。这也是为啥在京城有个普遍说法,说雍和宫可以求财,因为雍和宫就是个藏传佛教的寺庙。

可能大家也见过一些人身上纹着个张牙舞爪的 “大黑天”,或者在家里供着,大黑天是藏传佛教的护法,密宗认为它是观音的忿怒相,也就是观音菩萨的战斗形态,象征武德,核心就是非常能打。有些地方也认为它既然这么能打,那肯定能保护财富,慢慢就开始兼任财神。把大黑天纹背上,可以同时避灾和招财。

我有个感触,藏传佛教不会主动跟你说哪个佛或者护法可以让人发财,但一直暗示它们的宗教可以给人带来福报和财富,这也是为啥这些年很多有钱人信这个。穷算命,富烧香,就是这么来的。

相对来说,最没钱的应该是道观,它们的教义从根本上否定了发财,主张清静无为,所以去拜的人也少了很多。当然了,道馆也有 “改革派”,为了香火,做了违背祖宗的决定,偶尔也供着关公和赵公明等财神,目的可能也是为了扩大点流量。

说到这里,其实已经差不多了,随着社会机会走向均衡,也就是过去很常见的那些暴富机会开始越来越少,大家会为了争夺少数机会变得更加神叨叨的,进而转向玄学。

其实这一点在时代先行的东北已经很常见了,到处都是 “出马” 的,出马就是算命,现在明显正在向全国扩散。

我倒也不是鼓励大家信或者不信这些东西,这都是个人选择,别人也干预不了,而是尝试理解这种社会风潮背后的原因和观念的变化,和大家一起做到心里有数。

想去拜佛倒也没啥问题,就当旅游了。我的一个观察是,一般爱拜佛的人,进取心往往还是很强的,真躺了的那些连庙都懒得去。

但是尽量不要花钱,最多烧个香就可以了。尤其不要相信那些神职人员,他们当中德高望重的也有,但不多,绝大部分都是穿着僧袍的上班族,俗念不比大家少。德高望重的不需要你的钱,需要你花钱的不是啥正经人。

更关键的,我还是希望国家能把寺庙都当成景区管理起来,不要陷入纯粹的商业化。景区买点纪念品和手串无可厚非,毕竟老百姓这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多。如果纯商业化运转,就会有一些人开始神叨叨地兜售信仰,能把一尊佛卖出几十万,这样下去,对整体都不利。

来源:微信公众号:九边 (ID:ertoumu893),作者:九边

 

 

酒店摆摊的 B 面:夫妻店受影响,超市熟食区告急

一、酒店摆摊儿

高端餐饮圈里,曾有一条心照不宣的规则:维持身段,与大众市场保持恰当的距离。但现在,这条规则正被一场自上而下的 “地摊运动” 彻底打破。

那些曾经让人觉得不穿件像样的衣服都不好意思踏入的星级酒店,如今正集体放下架子,干起了最接地气的营生。

在大城市,这种变化尤为直观。在某一线城市的北苑大酒店,5 毛钱一个的馒头以其极致的性价比吸引着周边居民;而在世纪华天大酒店,酒店甚至直接开辟了 “美食街”,由星级大厨们现场制作并售卖卤味。

这幅景象,意味着高端餐饮正从提供 “仪式感” 的殿堂,走向解决 “一餐饭” 的街头。

这场运动并非孤例,而是以一种惊人相似的模式在全国范围内铺开。

在成都,索菲斯锦苑宾馆的菜单上是 10 元一份的大厨炒面;在杭州,望湖宾馆 8 元一块的东坡肉成了市民餐桌上的新宠;在郑州,永和伯爵国际酒店卖起了 10 元 3 个的鸭脖和 15 元一份的爆炒花甲。

这些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逻辑:它们都是最能被大众接受的 “硬通货”,单价不高,品质却有酒店的招牌做背书。这种身份上的巨大反差,迅速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现金流。

“3 分钟抢购一空”、“日入过万” 的销售数据不绝于耳,有的酒店甚至一天就能靠摆摊获得三万元的流水。

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消费心理:消费者本质上是在用买快餐的钱,为 “五星大厨” 这四个字所代表的食品安全和品质保证买单。这份由品牌信用构筑的 “质价比”,是街边普通小店难以企及的。

这股浪潮的涟漪,很快就从金字塔尖扩散开来。它不仅限于五星级酒店,那些人均消费一两百元的中高端餐厅也迅速跟进。他们在晚餐高峰前,在门口支个摊子,卖点小吃、盒饭,每天多赚几千块钱现金流,这笔钱或许不足以扭转乾坤,但在眼下却是至关重要的 “活命钱”。

甚至连那些过去专做大场面、承办婚宴寿宴的传统大酒楼也坐不住了。

像湖北的 “艳阳天”、广东的 “广州酒家”,这些老字号都开始放下架子,做起了人均二三十元的快餐生意。它们都在学习一项全新的技能:如何放下过去做 “大席面” 的低频、高客单价思维,转而去做小份、低价、高复购率的生意。

“逛酒店像逛菜市场”—— 这句网络上的玩笑话,精准地概括了正在发生的一切。高端餐饮业长期以来用高价和环境精心构筑的 “品牌护城河” 正在失效。

这不仅仅是经营策略的短期调整,而是整个高端餐饮业在市场生存压力下,一次集体性的身份重塑和商业模式的根本切换。

二、生存危机

高端餐饮最近的 “下凡”,不仅仅是形象上的转变,更是过去经营方式的一次调整。

这场看似突然的变化,其实是因为行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无论是行业内部的生存困境,还是消费市场的趋势,都让高端餐饮不得不做出选择。

首先,是行业本身的压力越来越大。

从数据上看,6 月份,餐饮收入 4708 亿元,增长 0.9%。其中,1~6 月份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同比增长 3.6%,6 月份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下降 0.4%。

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增速明显落后于行业平均水平,这种结构性差异在酒店摆摊现象中得到残酷印证。

而高端酒店原本是餐饮行业中最 “抗风险” 的一类,现在也顶不住了。而最直接的原因是主业收入大幅减少。高端酒店主要靠商务会议和大型宴请,比如婚宴、寿宴等。但这两块业务都在缩水。

麦肯锡的数据说,近三年中国企业的差旅预算平均少了 15%~20%。民政部的结婚登记也在持续减少。主业不行了,酒店的场地、员工、厨房设备只能闲着。

与此同时,酒店的资产价值也在缩水。2020 年到 2024 年,国内五星级酒店数量从 850 家降到了 736 家,四年减少了 114 家。2024 年,有 163 家高端酒店集中拍卖,结果 95% 都没人接盘。可见,曾经被看作 “优质资产” 的高端酒店,现在也不再抢手了。

政策压力也一波接一波。2025 年 5 月,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出台,被称为 “史上最严禁酒令”,对公款消费和高端商务宴请市场的打击非常直接。虽然这不是唯一原因,但的确让不少高端餐饮雪上加霜。

在这样的环境下,摆摊成了一种无奈但现实的选择。

不少餐饮老板称:“酒店有很多厨师、场地和供应链资源闲着,与其让他们每天都烧钱,不如摆摊卖菜,把这些资源换成现金流,起码能撑一阵子,缓一口气。”

其实,酒店 “下凡” 不只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市场的变化也给了机会。

现在的消费者对 “高端” 这件事越来越理智了。以前大家愿意为品牌溢价、营销包装买单,但这两年,很多 “高价神话” 都破灭了。比如,钟薛高雪糕一度 66 元一支,后来被骂 “雪糕刺客” 后大面积滞销;阳光玫瑰葡萄曾经炒到 300 元一斤,现在回落到个位数。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变得更务实。

蜜雪冰城靠极致性价比火到了国外,胖东来靠服务和真诚成传统商超调改样本。消费者用实际行动告诉市场,靠堆砌概念、讲故事、涨价,已经行不通了。大家买单的,是靠谱的品质和合理的价格。

五星级酒店摆摊变得受欢迎,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高端酒店的品牌,本身就是对食材安全、品质和厨师手艺的保证。现在,这份 “保障” 被用在几十元的菜品上,无形中增强了吸引力。

“摆摊” 不仅仅让高端餐饮解决了闲置资源的问题,也可以接触到新客户。过去,只有婚宴或商务宴请才能吃到的菜,现在普通人也能在家门口尝到。酒店不再只是 “高高在上”,而是变得更接地气。对品牌来说,这不仅缓解了经营压力,也让形象变得更亲民。

当然,高端餐饮这样做也有不少新难题。比如,怎么在控制成本的同时保证食材和服务?怎么用亲民的价格还维持住原有的品牌信誉?这些都需要慢慢摸索。

三、谁被攻陷?

五星级酒店带着自己的优势资源进入平价市场,这已经不只是灵活经营,而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 “降维打击”。

在杭州拱墅区经营卤味店近十年的李晨,最近明显感到生意变差。他说:“我的流水,这个月直接掉了三分之一。” 让他头疼的原因,是附近一家四星级酒店开始在下午四点摆摊,卖的正是卤鸭、酱肉、熏鱼这些他最核心的品类。

李晨算了笔账:“酒店酱鸭卖 38 元,分量比我还多,我小店一个月房租水电就要一万多,根本压不下成本,怎么跟人家比?”

他补充道,自己酱鸭的毛利最多三成,而酒店用闲置厨师和批量采购,哪怕价格低一点,毛利可能还高一些。“更要命的是,人家有‘星级酒店大厨’的招牌,我十几年的手艺,在这面前都不值钱了。”

如果说对街边小店是硬碰硬的竞争,那么对传统商超来说,酒店摆摊更像是一场精准的偷袭。

上海一家连锁精品超市的运营经理王涛向 “灵兽” 表示:“我们熟食区的客流和销售额下滑很明显。” 通过后台数据分析,他发现,工作日下班高峰期的销售额,自从附近几家酒店开始摆摊后,下降了近 12%。“这个时段原本是白领买晚餐和第二天早餐的高峰,现在不少人被酒店摊位吸引走了。”

具体而言,酒店摊位对超市的影响正在各个层面显现。

最直接的冲击来自菜品种类的高度重合。酒店摊位推出的红烧蹄髈、脆皮乳鸽、现烤蛋挞等,和超市熟食区、烘焙区的招牌产品几乎完全一致,抢走了不少超市的原有客源。

与此同时,酒店还对超市的预制菜业务形成了正面压力。近年来,商超一直在主推预制菜货架,但据艾媒咨询数据,消费者对预制菜最大的顾虑仍是口感和食品安全。

而酒店摊位上现做现卖的 “准预制菜”—— 买了就能吃,或者回家简单加热 —— 恰好解决了这些问题。星级大厨现场制作,本身就是一份食品安全的承诺,让消费者不再担心工业化生产和添加剂,这对超市冷冻菜包形成了难以抗衡的优势。

更深层次的影响则体现在社区消费路径的改变。过去,社区流量主要集中在超市、便利店和菜市场,如今,酒店和大型酒楼以 “邻里食堂” 的新身份,成为居民生活的新聚点。凭借品牌和性价比,它们逐渐成为许多家庭的 “第二食堂”,居民的消费习惯随之发生转移。

王涛向 “灵兽” 表示:“消费者也许只是去酒店买个热菜,但这种习惯一旦养成,进我们超市的次数就会减少,受到影响的不只是熟食区,生鲜、日用品等其他品类也会受到波及。”

酒店的 “降维打击” 远不只是生意的此消彼长。它更像一块石头投入池塘,激起更广泛的连锁反应。

一位商业地产分析师指出:“这不仅仅是几家小店倒闭的问题,其实是整个线下商业生态的一次压力测试。” 他进一步分析,街边小店倒闭增多,会导致社区铺面空置率上升,商业地产租金下滑,依赖租金收入的房东资产缩水。如果房东还有贷款,违约风险甚至可能传导到金融系统。

酒店业本来是第三产业的 “晴雨表”。如今,连头部酒店都下场争夺最基础的餐饮生意,说明整体消费市场正在发生变化。当高端酒店不得不加入街头摊位的竞争,原本的市场秩序正在被打破和重塑。

热闹的酒店摆地摊背后,是一场存量搏杀。这不仅仅是餐饮行业的挑战,也是对整个线下零售和服务业韧性的严峻考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灵兽,作者:十里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哎呦不错往前方资源网 » 微语录精选:(超长版)
分享到

你想要的这里都有

每天看一看总有新东西

每日福利TOP100永久地址/地址发布页

谢谢你的好意,我心领了。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