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谬 – 西西弗斯:关于短剧方向,记录几个变化:
1. 红果短剧月活达 2.12 亿,正式超过了优酷视频的月活用户(2.006 亿),与哔哩哔哩的月活用户相差仅 1300 多万,考虑到爆发式增长的态势还在延续,月活超过 B 站应该也只是时间问题;
2. 部分知名长剧演员开始下场拍摄短剧,比如潘长江出演《豪门阔太爱上 60 岁做保洁的我》,王丽坤出演《若熙传》,未来很多接戏有限的长剧演员,应该都会投身于短剧洪流之中;
3. 网传腾讯要给长剧做 “大减法”:一年只上 40 部剧,版权剧不超 5 部,还只认 A+、S 级的头部项目。长剧市场大概率会进一步收缩,过去很多注水剧的市场将直接让渡给更短平快的短剧,未来的长剧市场或许只属于大制作。
@包特_ExpEcon:概括一下 @明涛 ECON 老师的看法,也是我自己的看法:城市化导致少婚少子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是传统农业的生产组织和生产单位;但不是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生产组织和生产单位。城市生产的单位是个人和企业。城市化导致个体主义盛行也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表现,是难以抗拒的规律。
@杨媛就是 yangdollar: 城市化和科技发展,社会化精细分工,人可以作为个体参与社会活动,不必以家族和宗族为组织来对抗风险,科技发达的现代化城市对女性尤其有利,女性可以逐渐摆脱对男性强体力的依赖和安全保护,男性也不必需要家务搭档,婚姻解决的现实问题,性、家庭保护、劳作配合… 都可以通过其他有效途径解决,于是婚姻对各自有经济能力的男女双方而言只剩下了束缚和麻烦…… 不谈恋爱不结婚,背后的本质上是婚姻的经济属性已经没有了,男女对立也是在这个基础上才能产生的思潮
“死后,你可以问上帝一个问题,只能问一个。”
“你作为第一个升上天堂的人,见到上帝开口便问:‘π 的最后一位数是多少?’”——Via Apotato369
@屠龙的胭脂井:我感觉网上奇葩量大,主要还是因为中国人口多。
哪怕现实生活中,只有 5% 的奇葩,但是一乘人口基数,绝对量就很大。
再叠加推荐算法,蠢人话多,群众爱看热闹,博流量等多方因素。
你就觉得,怎么网上奇葩这么多。
互联网是世界水系的恒河,外面没这里脏,别怕哈
@Plutus007:中介打电话问我要不要看房,我说再跌 30% 再考虑看看
以前中介会怼我
现在回复是,那我明年再联系您
@木遥:有的网文的标题虽然非常下里巴人但你不得不说让人一看就对内容有了一个精准预期
比如刚才看到一篇
《穿越到全都是弱智的世界》
就很传神地总结了我平时刷微博的感受
难题
科目一必考题:乡村窄路会车怎么办?(多选题)
A、亮证,让对方害怕。
B、靠道路右侧避让缓慢行驶通过。
C、逼停对方,物理教育。
D、打电话给帽子,查车牌。
E、普通车让奔驰车。
失败
800年前武大栽在了一个恶毒女人的手里,800年后武大将再次栽在一个恶毒女人的手里。
反思
从本质上讲,《星际迷航》是一个乌托邦式的幻想:
它描绘了一个如此先进的社会,以至于他们能够举行不超过三分钟的富有成效的会议。
现实(一)
我这种人只适合呆在家里:
春天呆在家里,夏天呆在家里,秋天呆在家里,冬天呆在家里,白天呆在家里,夜晚呆在家里,黎明呆在家里,清晨呆在家里,早上呆在家里,正午呆在家里,黄昏呆在家里,傍晚呆在家里,半夜呆在家里,后面懒得打了,总之我想呆在家里。
现实(二)
很多人认为到了40岁人生就剩下一半了,实际上真正能活到80岁的占比仅仅26%。
价格
我妈去过云南一个玉石展,一个吊坠确实好看,我妈就想着买回来,报价99万,最后300块买了,还送了一个檀香扇子,还给了我妈一张当天的饭券,还有一袋玫瑰花茶,还有一盒鲜花饼。
差距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看不起海归?实际情况如下:
海归理工:卧槽大佬。
海归医学:也还能看。
海归经管:什么玩意。
海归艺术:有多远滚多远。
怪事
问:为什么美剧都是穿越到未来?
答:因为穿越到过去就变成英剧了。
提醒(一)
恭喜大家,成功浪费了2025年的7个月!
提醒(二)
你的意思是:你坐在电脑前打了一整晚的游戏,顶着被耳机压扁的头发,满身的烟味,无神的双眼,你还想找到一个穿着小裙子爱你还愿意读懂你了解你的漂亮女孩子?
亲爱的你是耳机线断了电到脑子了吗?
地位
问:历史上最出名的草莽英雄是谁?
答:许仙。
东部沿海城市整体生活水平应该是超过了南欧的
@成一虫:我在欧洲南部旅游,感觉多数老百姓实际收入水平(购买力平价)、实际生活水平不比中国东部沿海整体强多少,双方可能差不多了。
中国人均资源少,近代很穷,祖宗没留下什么财富,能有今天的生活水平,已经是非常幸运了。
真心说的。
咱们名义收入水平低一些,但物价也低,尤其是有人工服务的地方。
咱们相对工作时间长一些,但老百姓负债率整体低,存款高。
政治稳定,法制不断完善,因为父母慢慢有钱了,年轻人慢慢变成欧洲那样慵懒放松,人口慢慢减少,未来国内应该可以达到或超过南欧的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水平。
网上太多忽悠人的话,各种 YY,就是觉得我一定得有多少钱工资,多少财富,多么好的工作。
不现实。多数人没办法很舒服的。这是人口太多决定的。
欧洲也有很多人做底层蓝领工作,每个月存不下钱,去超市感觉物价高,看不到升职机会。
这才是现实世界。
家境好、有条件的年轻人是可以躺平,挺好。家境差长相不行、想富起来的年轻人如果考不上好大学好专业,又胆小、懒惰,又不够聪明,我感觉只能买买彩票,或者改变自己。
改变自己,比改变别人或环境容易。当然,这又会被说是爹味。
防城港 “亮证姐” 就是县城婆罗门的典型
@好大的奕:防城港 “亮证姐” 就是县城婆罗门的典型。
咱们来分析一下 “亮证姐” 整件事的过程,我告诉大家为什么这件事在舆论上会 “爆”。
侯女士丈夫是二级消防士,有行政执法证,并且她还开着一辆二手大奔。
换作是我们一看,这三样东西的含金量并不高。尤其是那辆大奔,还是今年一月份买的。现在随手拎辆新能源车都能比它有面,配置、动力更是吊打它几条街。
但在县城、农村不一样。
农村地区在信息接触面不是很广,很多人都有着传统的观念,他们会觉得具备 “在单位上班、有权(执法证)、有面” 这三样东西,不说硬刚,但至少要懂得 “交好”。
“亮证姐” 虽然只有 28 岁,但因为她长期生活在县城,观念多多少少都会被影响。
所以你看她,哪怕是在汽配城上班,哪怕是咬牙贷款 7 万块去买一台二手大奔。外加她丈夫那个 “行政执法证”,这下子 “蛮横” 的底气更加足了。
别说执法证,农村地区估计连个正式证件样本都不太能接触到。所以,她也 “有恃无恐”,就各种文化因素、地理环境相结合的机缘巧合之下,促就了她 “亮证” 的行为。
但这事不仅仅这么简单,还有她的老爸。
根据官方通报:“侯某海下车交涉认出了李某某,并在现场告知侯某某有关李某某家庭地址等个人信息,引导侯某某靠边让行。”
也就是说,平头哥一家人不认识奔驰女司机全家人,而奔驰女司机的老爸知道平头哥是谁、家在哪里。
但奔驰女司机的老爸在事发现场愣是不说 “咱俩认识”,而是选择告诉女司机。
在当时,“奔驰、亮证、一分钟内拿到平头哥信息、半夜上门送温暖” 这一连串的行为之下,平头哥就会出现一种错觉:“这人开着豪车、有着执法证、知道我家住哪、能联系帽子叔叔,铁定是什么大老虎,我不能删视频,反而我还要上诉。”
而让事态升级的,是地方上对舆论的应急处置能力不到位。
他们以为简单的拉长时间线、走线下和解的老路就能把舆论降到最低。
但实际上平头哥在这件事中占据的舆论因素并不多,他在发出视频后就已经完成了致使舆论的作用。
接下来的舆论处理工作更多是要面向社会、面向公众。
但它没有及时处理。
防城港不及时表态(估计也是因为巡视组在地方上,他们也怕出 “大件事”),以及相关负责人还出面跟平头哥说 “证件是假的,她吓唬你的”。
外加话务员以 “电话坏了” 挂断电话,“一分钟知道平头哥信息,三天找不着奔驰女司机是谁” 等等……
很多网友面对 “证件、大奔、话务员急忙挂断电话、负责人出来说和、地方不表态” 这些行为,内心里也有些 “对方在掩耳盗铃” 的感觉。
所以,这件事直接就爆了。
但如果你要仔细看下来,就发现这件事实质很小。
但关键点就在于,“县城婆罗门” 观念老旧,他们会将 “小权” 放大,认为自己有点小权,有点小钱,就能在小地方横着走。而地方对于网络舆论这块的能力也甚是微弱。
巴菲特你学不会
一
因为巴菲特亏钱的人,要远比因为巴菲特而赚钱的人多。
道理很简单,会游泳的人,不幸溺水的数量,远大于不会游泳的人。
后者对水抱有天然的敬畏,绝不轻易越雷池一步;而前者,常因掌握了三五种泳姿,便误以为自己征服了水的力量,从而走向了深水区,走向了失控的边缘。
在投资的所有 “门派” 中,巴菲特所倡导的价值投资,就是那个最诱人的 “游泳理论”。
它看上去如此令人信服:“用便宜的价格买入好公司”,逻辑清晰,而且貌似没有啥门槛,连小白也能懂是啥意思。
但事实上,这种简单,就像 “高尔夫就是挥一下杆” 和 “围棋就是黑白子” 的简单一样,有着极强的迷惑性。
于是,对其稍有了解的人,很容易以为自己在价值投资的泳池里学会了游泳,紧接着就迫不及待地下水了。
殊不知,投资如汪洋大海,貌似风平浪静,其实暗潮涌动。
所谓的价值投资,远非 “买低卖高” 这么直白;
市场周期的变化、人性的贪婪恐惧以及资产价格背后的复杂博弈,都远远超过了表面上的 “简单”。
巴菲特真正的能力,不在于告诉你如何下水,而在于他能精确辨识哪片海域水浅浪平,哪片暗礁遍布。
他知道何时该全力出击,何时又应毫不犹豫地退守。他的交易看似简单,却从来都是以资本为刀、以结构为盾,步步为营、谨慎精妙。
普通投资者只学到了他的外在招式,却对那内在的结构设计与森然的心理冷酷一无所知。
这种天真的缺失,恰恰决定了他们最终的命运 —— 在自以为学会游泳时,被第一道真正的巨浪所吞没。
二
下面,我想用不多见的一个 “巴菲特投资失败案例”,来揭示他在岁月静好的价值投资表象之后,那个极度理性和冷酷的职业杀手面貌。
最近,股神卡夫亨氏这笔投资,被许多媒体渲染为 “巴菲特最大的投资失败之一”。
从表面上看,这无疑是一场 “滑铁卢”。自 2015 年巴菲特推动卡夫与亨氏合并以来,这家包装食品巨头的股价累计下跌超过 60%,而同期标普 500 指数却上涨了 200% 以上。
看起来够惨的吧。
我记得最初巴菲特对这笔投资还是寄予厚望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对这项投资进行了高达 38 亿美元的巨额减记,账面价值相较于高点几乎 “腰斩”。
对于任何投资人而言,这都是一份惨淡的成绩单。爱德华・琼斯的分析师甚至直言,这是 “沃伦过去几十年来最大的失误之一”。
然而,当我们掀开账面的浮土,故事的另一面才真正显现,并深刻地揭示了 “股神” 之所以不败的秘密。
这里必须暂停一下,讲一个更深层的故事。
当大众媒体在为巴菲特的 “失败” 而幸灾乐祸时,他们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巴菲特从来不止是在和 “价值 vs 股价” 博弈,还是在和时间、结构、以及人性的贪婪博弈。
英国《金融时报》的分析为我们算了一笔精明的账:伯克希尔对卡夫亨氏普通股的总投资约为 98 亿美元。尽管目前其持股市值仅约 88 亿美元,看似浮亏 10 亿。
但关键在于,多年来,伯克希尔从这笔投资中获得了高达 63 亿美元的现金股息。
两相加总,这项在股价上看似失败的投资,实际上已经为巴菲特带来了接近 60% 的总回报。
但这还不是全部。
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在于交易的 “初始设计”—— 这才是巴菲特真正的杀手锏。
在促成合并时,巴菲特不仅投入资金购买了普通股,还以极为优厚的条件,额外购买了 80 亿美元的亨氏优先股。
这笔优先股,在短短三年内,不仅为他带来了超过 20 亿美元的稳定股息,之后更是被全额赎回。
这意味着,仅在这部分 “特殊条款” 的安排上,巴菲特就轻松、快速且几乎无风险地赚取了巨额利润。
假如价值投资的信徒们,追随巴菲特的步伐,从 2015 年合并时就持有原卡夫食品股票,会发生什么?
据测算,将他们获得的所有收益(一次性现金支付、历年股息和当前持股的市值)加总,十年来的总回报率仅为可怜的 8%。
可以说是完美错过了过去十年美国的超级大牛市。
同一个投资标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
这背后,正是 “天真价值投资” 与 “结构性掠夺” 的本质区别。
普通投资者看到的是公司的品牌、市场份额,他们买入的是这家公司的 “未来”,并与所有普通股东一同承担风险。
这是一种 “君子协定” 式的投资逻辑 —— 我相信公司会变好,所以我买入股票,然后祈祷市场认同我的判断。
而巴菲特构建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游戏:他创造了一个 “我赢你输” 的结构性优势。
他既享受了公司未来可能增长的收益(通过普通股),又通过优先股和高股息为自己铺设了一张厚重的安全网。
这张网确保了即便公司的基本面未达预期,甚至大幅恶化,他的资本也能获得丰厚回报并安全退出。
这才是交易的艺术,一种超越常规价值投资的冷酷智慧。
更令人震撼的是,这种结构性优势是如何被精心设计出来的。巴菲特利用了三个关键要素:
1、资本稀缺性(危机时刻,优质资本极其稀缺);
2、谈判地位(伯克希尔的声誉和资金规模给了他不可替代的谈判筹码);
3、条款设计能力(通过复杂的金融工程,将风险转移给其他参与者)。
我当然不是要怀疑巴菲特,更不是怀疑价值投资,而是想提醒诸位,尤其是对投资跃跃欲试的年轻人:
这位温情脉脉充满智慧的老爷爷,不仅是一位警觉的职业杀手,并且从来都在玩一个更高维度的资本的权力游戏。
这就是为什么你学不会巴菲特。
因为:现实世界,是鲨鱼横行的汪洋大海。
三
对大部分人来说,巴菲特的成功在于一种过人的 “价值判断力”,他似乎总能以超凡的慧眼,捕捉到市场的盲点与机遇。
然而,AQR 资本管理公司 Andrea Frazzini 团队的里程碑研究《巴菲特的阿尔法》彻底打破了这种朴素的理解,让我们第一次窥见了巴菲特真正而隐秘的力量源泉。
1976 至 2017 年间的深度分析揭示:
在严格控制 “反贝塔投资” 和 “质量减垃圾” 等关键因子后,巴菲特的 “选股能力” 在统计意义上变得几乎不显著。
换句话说,他传奇般的投资表现,并非如我们想象中那样,主要来自慧眼识珠般的选股直觉。
真正让巴菲特傲视群雄的,是三个隐蔽而关键的结构性优势:
首先是低成本、高杠杆的资金优势。
巴菲特通过保险浮存金获得了平均 1.6-1.7 倍的杠杆使用,而这些资金的年均成本仅为 1.72%,比同期国债利率低约 3 个百分点。
想象一下,当其他投资者需要支付 5-8% 的资金成本时,巴菲特却能以接近零成本获得巨额资金。这不是投资技巧,这是金融特权。–尽管只有极少人能够驾驭这种特权。
这些几乎免费的资金,让巴菲特如虎添翼,能在市场暴跌、人人恐惧时大胆出击。
其次是系统性因子暴露。
研究发现,巴菲特 75% 以上的公开市场股票回报,都可以用简单的因子策略成功复制。
这意味着,他并非依靠不可捉摸的 “第六感”,而是靠稳定、有纪律地暴露于系统性风险因子,借助长期持续的风险溢价获取收益。
第三则是他绝无仅有的交易条款优势。
巴菲特的独特之处在于,总能在关键时刻以优厚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条款入场,构建出 “他赢你输” 的不对称结构,让投资的下行风险几乎被完全转嫁。
更为耐人寻味的是,研究还进一步拆解了巴菲特的投资组合结构,发现他持有的公开交易股票表现远优于其全资拥有的私营企业。
这说明,巴菲特卓越的投资回报,更主要地源自精准的交易结构设计,而非运营管理能力。(这似乎是人们对巴菲特的接班人的期望之一:能够更好地整合和管理旗下资产。但我不认为会一定比巴菲特的 “不作为” 更好。)
这再次印证:与其说巴菲特是一个 “选股大师”,不如说他是一位真正的资本结构建筑师。
真正的巴菲特,远比你想象得更精明,更冷酷,也更懂得以结构之刀切割市场,以资本之盾捍卫利润。这一切,才构成他神话背后不为人知的真相。
当我们理解了这一切,也许要重新理解巴菲特的那句名言:“我的最佳持股期是永远。”
当你拥有免费资金、系统性因子暴露和不对称交易结构时,时间确实是你最好的朋友。
而对于缺乏这些条件的普通投资者来说,时间往往是最残酷的敌人。
四
至此,我们已拆解了巴菲特在价值投资背后的 “秘密武器库”。
但最根本的问题是:究竟是何种心性,才会去锻造并使用这些极致冷酷的武器?答案,藏在投资哲学最高处的云端,关乎人性。
要理解巴菲特,最好的参照系是他的黄金搭档 —— 查理・芒格。
芒格是一位 “理性” 的信徒与大师。他一生都在与人类大脑的各种幻觉(如幸存者偏差、小概率事件误导)作战,并为此建立了著名的 “多元思维模型”。
可以说,芒格代表了人类理性所能达到的巅峰:他承认人性的非理性,并试图用更高维度的智慧去匡正它。他的世界观里,依然闪烁着对人类进步的乐观与温情。
但是,如果对大脑的幻觉的作战本身,是另外一种幻觉呢?
也就是说,芒格所追求的理性,尽管在世俗看来已经是一种二阶、甚至更高阶的智慧,可依然可能难以逃出人类大脑幻觉的系统。
这方面,巴菲特更理性,甚至理性到怀疑理性自身。
芒格对人类依然有美好的幻想,他自己也乐在亲情友情之间;
而巴菲特骨子里极其悲凉,几乎怀疑所有的人。
如果说芒格是在用 “二阶理性”(我知道我存在偏见)来观察世界,那么巴菲特则是在用一种 “零信任原则”(我默认一切皆不可信)来构建防御。
他的世界观底色,并非芒格式的清明睿智,而是一种深刻的、几乎无解的结构性悲观。
他骨子里怀疑一切。他不相信预测,不相信 CEO 的承诺,不相信市场的狂热,甚至不相信人性中善的持久性。
正是这种极度悲凉的底色,让他超越了 “判断” 的范畴,而专注于 “结构” 的构建。
一个相信 “判断” 的人,会说:“我认为这家公司未来会很好。”
一个秉持 “结构性悲观” 的人,则会说:“我必须设计一个结构,确保无论这家公司好与不好,我都是最终的赢家。”
这,就是我们之前看到的那些 “特殊条款” 的心理起源。
那些优先股、高股息、回购协议,并非商业谈判中可有可无的 “添头”,它们是巴菲特内心深刻不安全感的物理投射,是他用来抵御这个他所不信任的世界的 “法律盔甲”。
芒格的智慧,让我们避免犯错;而巴菲特的智慧,则是在假设 “一切都会出错” 的前提下,如何预先锁定自己的胜利。
这才是你与巴菲特之间,那条最无法逾越的鸿沟。
你可以学习他的财报分析,可以模仿他的投资组合,甚至可以背诵他的名言。
但你无法复制他那种从骨髓里渗透出来的、对整个商业世界深刻而冷静的怀疑。
这并非一种可以习得的 “技巧”,而是一种与生俱来的 “天性”。
当你还在为人性的光辉而感动时,他早已为可能到来的背叛,备好了最锋利的刀。这就是最终的答案。
五
行文至此,或许我们该回到一个更基本的问题。
查理・芒格曾说,人生最需要避免的两件事是 “嫉妒” 与 “自怜”。
他并非在说教,而是从一个极致务实者的角度指出,这两种情绪是毒害决策、侵蚀心智的根源。
那么,一个有趣的问题是:为什么芒格对此理解得如此深刻?
一种极大的可能是,他曾亲身被这两种情绪所折磨。
在 1974 年那场几乎摧毁他个人财富的市场崩盘中,当他眼看多年心血毁于一旦,他是否也曾彻夜难眠,在自怜的泥潭中挣扎?
又是否在仰望巴菲特那早已稳固的基业时,感受到过一丝嫉妒的刺痛?
我们不得而知。
但我们知道,他最终战胜了它们,并将这份挣扎后的通透,化作了普世的智慧。他的理性,带着伤痕愈合后的温度。
现在,让我们把同样的问题抛给巴菲特。
他会嫉妒和自怜吗?
答案可能会让多数人感到寒意:大概率不会。
但这并非因为他用意志力克服了这些情绪,而更可能是因为 —— 在他的底层情感操作系统里,根本就没有预装这两个 “程序”。
许多天才决策者之所以能超越人性局限,或许正源于他们某种天性的 “缺失”。
这种 “缺失” 让他们在情感体验上异于常人,却也恰好构成了一道隔绝情绪干扰的天然屏障,使他们能实现绝对冰冷的计算。
这或许也是两位巨匠的又一重分野:
芒格相信并钻研物理世界的定律;
而巴菲特,则更洞悉并利用人类社会那套隐藏的 “丛林定律”。
最终,这导向了两人不同的人生轨迹与财富结局。
最后
芒格的财富远逊于巴菲特,但他拥抱并享受了一个儿孙满堂的、充满人间烟火的世俗快乐。
而巴菲特的万丈光芒之下,是挥之不去的孤寂身影,直到晚年,才在公开场合反复强调,爱与亲情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当我们穷尽所有努力,去解构 “为什么学不会巴菲特” 之后,最终的答案或许应该让我们感到释然,而非挫败。
因为我们追求的,本就不该是(更不可能是)成为另一个巴菲特。
以价值投资的基本常识为前提,我们真正可以从这段跨越世纪的商业传奇中学到的是:从巴菲特那里,学习生存的法则。
要理解这个世界的残酷真相,看懂结构的力量,为自己和家人打造坚实的财务盾牌,不在鲨鱼横行的汪洋中裸泳。
从芒格那里,寻找生活的温度。
要运用理性的力量,去追求知识,去体验世界,去感受爱与被爱,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保有那份热爱它的勇气。
一手磨砺生存之剑,一手守护生活之光。
或许这,才是我们作为普通人,在残酷而又美好的真实世界里,所能达到的、最圆满的 “价值投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孤独大脑 (ID:lonelybr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