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要的这里都有
每天看一看总有新东西

微语录精选:人的注意力在哪里,钱就在哪里

简单图床 - EasyImage
@83 年老宗师老坦:我真心建议游戏厂商,专门开发一个以各种宏大叙事为背景的贴近当前经营环境的商业运营游戏,不要太复杂但切记一定要有丰富的氪金渠道,比如一充值游戏里银行就给批贷了;一买礼包农林地就给你变商住地了;一买宝箱产业规划批文就下来了。能满足各位现实商业大佬纵横捭阖游刃商界的宏大理想,同时主要是防止他们在现实里瞎折腾。

@是寻瑕呀:股民一生必须要去的四个地方:
1. 雄安
2. 雅鲁藏布江
3. 上海
4. 海南
都是用我们的血肉筑起新的长城 ​​​

@郑峻:拜登的总统回忆录版税卖了 1000 万美元。
克林顿在 2004 年卖了 1500 万美元。
奥巴马夫妇 2017 年卖了 6000 万美元。 ​​​

@我是二姐夫:【统计的错觉】
– 美国人均年收入 7.4 万美元
– 去除最富有的 10 个人,美国人均年收入只有 6.5 万美元
– 去除最富有的 50 个人,美国人均年收入跌落至 4.8 万美元
– 去除最富有的 1000 个人,美国人均年收入进一步跌落至 3.55 万美元
所以,千万不要被和马云一起平均了 🙂 ​​​当被告知平均数的时候,反问一句:中位数是多少?

@兔撕鸡大老爷:伯爵旅拍居然倒闭了…
全中国知名度最高的旅拍品牌死了,说明什么呢?
婚恋这条赛道彻底噶了… ​​​

@写不出稿苏见祈:努力与回报建立不起任何联系,这件事是要反复提醒自己的,以免产生错误的预期。

@信号与噪声 001:酒后乱性的人很多,乱转帐的基本没有;
酒后打老婆的很多,但打领导的好像几乎没有;
酒后扔东西的人很多,但扔值钱东西的人很少;
所以,犯错以后把责任推给酒的那个人,都是找借口!
记住,酒品不行的人,人品基本也不行。 ​​​

 

字典

你说你的字典里根本没有做不到这三个字,那你的字典里也就根本没有做到这两个字。

规律

研究表明:把汉字顺序打乱,也不影响阅读。比如这段文字你阅读起来毫无压力,因为我根本没打乱。

反思

杭州该如何平息这场饮用水风波?

其实很简单:当时福岛核废水,日本官员喝一口,现在杭州官员也喝一口不就行了,难不成杭州官员连日本人都不如?

威力

问:土系岩系有没有高大上一点的用法?现在不是用大石头砸人就是小石头砸人,有什么类似火系电系千变万化一点的用法?

答:控制对方的肾结石在尿道里折返跑。

魔怔

医生:你家族有精神病史吗?

患者:我有个叔叔买鸿蒙PC打游戏。

荒诞

上次被迫陪媳妇看电视剧,剧里面有一个从偏远地区去上海打工人的女生,在工作中受了委屈。

电视剧中为了展示她的辛苦和贫穷,安排了她一边哭一边吃泡面的环节,然后切了一个远景,她独租的房间: 金碧辉煌的客厅大概有50多平,她蜷缩在一个角落,不远处宽大的落地窗外,俯视着黄浦江和东方明珠。

套路

问:要如何说出“我想你”但听起来又不会很绝望呢?

答:要我想你也不是不行哦。

监督

问:能出一个减肥的手表吗?吃多了超热量了电我一下。

答:看你想花多少钱买了。出价高的话,我可以拿着电棍跟着你。

 

现在大家对抗情绪非常重

@祝佳音:早上发的那个网红和外卖的冲突视频,其实最近我频繁接触这种跑单的自由职业者。其实他们都非常敏感,确实默认就是顾客想要占他们便宜(可以想象他们日常都遭遇什么),所以对抗情绪非常重。我家不是复式么,地址写的是 6 层,但是有很多时候其实东西要搬到 7 层,几乎所有人进门,看到是复式,还要上一层,立刻心态就垮了,而且是那种情绪崩溃根本无法控制的垮。在这种心态下几乎说话都非常冲。

但是反过来,如果你提供一点儿尊重的感觉,跟他说,给您加钱,其实他们也真的不会要太多钱。一般都会说 “你看着给吧”。然后我一开始给得挺多的…… 后来问了一下大概的标准,其实理论上给 5-10 块就行,但我觉得给 10 块实在也不好意思,一般就给个 20-30 的。但哪怕是 20 元,对方也都非常开心,一下子人就好起来了。或者说,哪怕你还没给,你只要说:“我给您加点儿钱,多少合适?” 对方立刻就会说:“您看着给吧。” 然后一下子比较放松下来。我觉得这里面钱不是最主要的问题,主要的问题还是他们觉得自己没受欺负。

你看那个网红和外卖的冲突视频,外卖很明显见面的时候就完全崩溃了,痛骂 “艹你妈”,那个时候他自己肯定也是半失控的。网红也非常典型北京爷孩二象性,得理不饶人,最后外卖就认死理,来,我今天不跑单了,我就要把这事儿弄明白。我其实不觉得这起事件里外卖完全无辜,至少他表现出非常典型的接单人员的特征,情绪控制能力很差,但这最大的原因当然是因为系统给他带来的压力。

话说回来每次付钱我也并不觉得我就怎么样了,虽然我也不觉得我受了欺负,但我也完全没有因此而觉得喜悦或者满足…… 我只是深深感觉到没有电梯的空虚……

 

看个韩国新片《墙外之音》,据说评价很好

@顾扯淡:看个韩国新片《墙外之音》,据说评价很好。

讲上班族因为买房被套牢,无法支撑贷款,一边努力加班挣钱,一边被周围人嘲笑,主角为了维持自己的生活苦苦挣扎。

很现实的社会题材,但因为加了虚拟币的剧情,导致我对主角丝毫都同情不起来。

这里面有个剧情是主角的朋友有内幕消息,告诉主角可以发财。

于是主角找人买自己的房子,以订金的名义搞了一笔现金,差不多 50 万吧,他以此为本钱准备用虚拟币翻身,朋友告诉主角哪个币是他们操盘的,你在什么点可以买进,到了 815% 的利润就立刻跑,庄家做局就是这个点位,这样你能赚 4000 多万。

我以为这里会是他被朋友坑,结果居然不是,剧情是他守着电脑,就看着这样一路涨上去,结果在涨到 815% 的时候因为各种事情电源坏了,电脑没电了,他人也晕过去了,醒过了发现虚拟币暴跌 99%,账户里面就只值几千块了。

主角痛不欲生,开始报复杀人。

看到这里我不看了,心说你这不是自己作死吗。。

 

人的注意力在哪里,钱就在哪里

@风中的厂长:最近我有几个明显的趋势判断想和大家说,跟炒股无关。AI 这个就不说了,高效又可怕的发展,我最担心的是诈骗,我说别的。

首先家用机器人将是新能源汽车以后,下一个巨大的产业,虽然会抢走一些工作岗位,同样会创造许多工作岗位。目前还在训练阶段,投入大见效慢,类似新能源汽车的智能驾驶,需要海量数据。机器人的话,目前最领先的应该是特斯拉那个擎天柱,据说能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实际有多厉害,到年底见分晓,相信国产也会很快会跟上。预计十年内会大量进入家庭。

那么会带来哪些工作机会呢,我的脑洞有限,只能想到机器人改装、维修、改色、个性化定制、美容、贴膜、还有配套的 app 开发等,对了还有机器人竞技比赛。

第二,短剧将会分走影视行业的半壁江山,精明的企业,商家都开始布局了,包括海外市场。这里要说一下,短剧的制作方,包括投流方基本不赚钱,全都是给平台和中间商赚去了。我这里要说的不是这个,而是市场、就业机会、以及商家植入。

短剧时间短,情节简单粗暴,适合时间碎片化的大众群体,再怎么骂都没用,目前红果日活跃用户即将破亿。超过爱奇艺 + 优酷的总和。也就是说,十分之一的手机用户都在刷短剧,每个月上千部短剧上线,里面创造了大量的配套产业和工作机会。

目前商业植入成本低,有少数商家也开始植入,如果投中爆剧回报就很不错。部分品牌通过短剧植入实现了高转化率。据说品牌定制剧《听说总裁睡不着》综合 ROI 能做到 1:20,还有《亚特兰蒂斯追妻记》植入三亚酒店,据说同款海底套房 5.88 万元 / 晚的单价售出超 40 套,淡季业绩大涨。

现在高度网络化的时代,人的注意力在哪里,钱就在哪里,这是很明显的事情。

第三是情绪类产品和服务大发展,日本这方面走在很前面,什么情绪都能给你满足。平时我们说情绪类产品,大家首先想到疗愈、水晶、香薰、潮玩、盲盒扭蛋二次元这些,其实远远不止。比如日本情绪产业非常发达,给你虚拟的暧昧、恋爱、更夸张的还有给 “你戴绿帽子”,满足某个群体特殊的心理需求。总之做的非常细分。大家有兴趣可以研究下日本的细分产业,拿来做一个自媒体账号都绰绰有余。

除了这些,我还观察到许多趋势、但不是特别有把握,等我有把握了再来给大家分析。

 

 

很多人都被困在 “临界点” 之下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啥最硬的道理,那无疑是,你想得到什么东西,就得付出点啥?

想得到某个商品,那就得付钱;想学习或者收获某个技能,就得付出一定量的时间。而且有个很诡异的东西,类似 “临界点”,你编程练习不到一定数量,英语词汇量达不到某个规模,都处在 “低水平” 这个层次,关键是这个状态非常折磨人,非常痛苦,充满失落感和挫折感。过了那个点,就会觉得顿时天地宽。

很多人一事无成,本质也是每件事都没过临界点,一直处在低水平,既痛苦,又折磨,还不出成果,慢慢连尝试都不尝试了。

这又让我想起来多年以前我和小伙伴们分享,如果抛开那些花里胡哨的英语学习方法,比如什么 “多说”,还有 “英语环境” 什么的,你实在是做不到,那就别做了,使劲背单词,一个单词重复两百遍,硬背,不要搞什么 “三天学会一万词汇量”,不要搞 “学会了词根快速记住两万词汇”,都是瞎搞,静下心来,死磕到底,一个一个背。

很多人英语学得一塌糊涂,绝大部分都是想走捷径,让他背单词,他就上网查,搞各种幺蛾子学习技巧,最后技巧没掌握,能力也没上去。

一般来讲,单词背到 6000 左右,高中的阅读基本上都能读懂了,背到一万以上,考研英语文章除了那些 “长难句” 也能看懂了,就是这么神奇。不要指望捷径,该花的时间一分钟都不会少,一万词汇对于脑子正常的人来说,可能就是需要大几百个小时,怎么背那是你的事,投入不足,结果不会配合你忽悠,永远也不开窍。

我这些年有个体会,“开窍” 的本质就是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突然就有了新理解,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然后在 “超大积累” 的基础上又来了一个大爆发,直接把其他人彻底甩开了。

“超大积累” 这事是个负担,也是个门槛,更是个壁垒。你想过这个门槛是很难的,别人一样难,过不去都白费,想过去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死磕,什么 “认知” 什么 “思维高度” 都没用,就是得老老实实下硬功夫。

就得硬磕,克服前期的焦虑,克服中间的痛苦,克服后期的迷茫,不断投时间,直到有一天,发现自己投入的时间原来已经这么多,这时候,你发现不再像以前那么迷茫了,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痛苦了,你已经跨过了那个门槛,进入了一个壁垒,别人很难追上了。

同样的,编程这事也是这个道理,几年前一个读者跟我说,他想学编程,是应该先看数据结构,还是先看操作系统原理?我说你先写出来一万行可运行的代码再说,从最简单的开始,一点一点写,最早的程序可能只有三四行,到后来可能有几百上千行。

一万行代码是个 “入门门槛”,跨不过去,这辈子都别想入门,别误会,这里说的 “入门” 相当于学英语刚学完前一千词汇。在这之前,看那些乱七八糟的书都是浪费时间。

这些年有个感觉,你找到一件正经事,想去认真做,发现好难,这个时候就该问自己:

1、这事到底值不值得做;

2、对自己是不是至关重要。

如果答案都是 “是”,那就再仔细思考下,你觉得某个东西 “难”,学习的过程中感觉迷茫,甚至有点绝望,基本上是两个原因导致的:

1、选错教材了,你拿得太难了,不适合你;

2、投入时间不足。

这个世界上最硬的道理,就是 “投入不足,产出就足不了”,所以说,选一本好的教材,然后就别到处找什么学习方法了,安安静静地投入时间,投入足了,自然会有效果。不过那个 “一万小时定律” 也离谱,扯那玩意会对身心产生巨大压力,还不如不提。一般来讲几百个小时认真投入就能明显见效。

为啥说不要到处找学习方法呢?

因为绝大部分人都是 loser,他们啥也不懂,搞笑的是他们还挺喜欢到处指导别人。对于普通人来说,方法什么的,都是次要的,时间投入不够,啥方法都是扯淡。你先有个底子,才能区分哪些方法是对的,哪些明显是扯淡。

比如我十几年前想学写代码,那时候到处找经验,一堆人推荐让学一本叫《算法导论》,还说什么 “必看”。后来我慢慢知道了一件事,这本书实在是太难了,而是属于高级进阶,根本不适合新人,哪怕几年后我写代码一年能赚几十万的时候,依旧对这本不太感冒,从没看完过五分之一。推荐这本书给新人的,不能说全部,可以说 99% 的人全是菜 B,他自己也没看过,只听别人说那本书不错,你听了菜逼的话,你能好?

所以说,一定要从简单地开始,慢慢熬,跨过那几道坎,慢慢就开悟了。而且这条路没啥办法,只能是你自己去走,就好像婴儿想成长,只能是自己蹒跚学步,一边摔一边成长一样,别人一步都替你走不了,英语里有个词,叫 “take the baby steps”,像婴儿一样小步走,毕竟世界上最牛逼的长跑冠军,他也是这么过来的。

而且有个共识,投入和水平的关系并不是咱们理解的那种线性的,而是跳跃的。

可能也跟咱们的大脑组织形式有关。咱们的大脑用的是一种最简单的模式,一大坨功能极其简单的细胞连在一起,然后涌现出了神奇的智能,或者说,智能就是天量的链接基础上不知道怎么突然就蹦出来了。所以 “数量” 就成了关键,你得不断输入,等着大脑自己完成 “涌现”。

碰上了太难的东西,可以绕过,但是基础的东西一定不能放过,一般复杂问题,都是几个简单问题的组合,你得把简单的弄得滚瓜烂熟,一般来讲复杂的问题自然而然就解决了。就算依旧解决不了,也没事,慢慢来,积累得多了,过一段时间回过头来看,发现自然而然就懂了。

说到这里,突然想起来一个高中老师说过的一件事。

他说经常有人说,有些孩子是在 “死学”,所以投入多,成绩却不行。

他说没有 “死学” 的,只有 “装学” 的。就高中那点知识,并不涉及普通人无法拿下的内容(当然也有特别笨的另说),数学考卷最后一题可能是这种,但是哪怕你把所有这类比较难的全扔掉,考个本科依旧跟玩似的。

事实上高考出卷,也是这个逻辑,如果你基础扎实,确保简单的不做错,你想考不上本科是很难的,毕竟高考就一分级考试,不是选拔天才,适配的是所有人。如果基础足够扎实,抛弃所有的超级难题,把中间位的也解决了,211 就保住了。

智商正常的孩子,没有 “死学” 连基础知识都学不会的。只有一种可能性,他是在那里表演,心思不知道跑哪去了,或者说不是表演,而是早就掉队学不进去了。

很多人其实从没认真解决过任何一件事,所以碰上复杂问题,总是焦虑,总想速成,投入一点时间就质疑为啥还不出结果,于是在所有事情上都一事无成。等生了孩子,也不知道怎么教育,对自己没耐心,对孩子也没耐心。这几年有个新词,“内耗”,说的就是之前没做成过什么事,对眼前这事心里也没数。其实经历几次就懂了,就不耗了。

那些厉害的人,有点像是完了无数局《绝地求生》的人,他解决过很多问题,直到在每一步应该做啥,当感觉到迷茫和失落的时候,他也知道这事是正常的,正在开悟,等过去了就好了。这样就能完成一件又一件困难任务,然后可以去承担更多的复杂任务。

尾声:

曾几何时,一直在说 “减肥一定不能挨饿”,饿瘦会反弹,饿瘦不健康。

但是到了今年,几乎所有的减肥博主已经全部异口同声在说 “没有不饿的减肥”,就是得少吃,就是得饿。

最基本的逻辑,减肥的本质是 “摄入小于消耗”,除了极少数例外,身体百分之一万会有饥饿反应,饥饿反应就是变瘦的前置条件,这就叫第一性原理。

同样的,迷茫、痛苦、失落、受挫、想速成,这些都是正常的,你想做成一件事,心里的渴望和现实的进展之间有了冲突,自然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对于普通人来说,没啥办法,只能是硬磕,一点一点啃,去下笨功夫,根本没有别的办法,等你挺过去了,这些东西就是你的壁垒,别人的高墙。

来源:九边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哎呦不错往前方资源网 » 微语录精选:人的注意力在哪里,钱就在哪里
分享到

评论 抢沙发

你想要的这里都有

每天看一看总有新东西

每日福利TOP100永久地址/地址发布页

谢谢你的好意,我心领了。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