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要的这里都有
每天看一看总有新东西

微语录精选:“东成西就” 才是未来的世界格局

简单图床 - EasyImage

 

@信号与噪声:有一天和小区邻居聊天,他说老美那边,他妈的大太乱了,每天枪击,还是我们这安全。
一会他看看手机,说到点了,要去接孩子放学。
我说,这才一公里,我们这里这么安全,让孩子自己走回来呢。
他说,那可不行,自己走回来不安全。 ​​​

@山本起司:天啊看见蜘蛛在两辆共享单车之间结了一张大大的网,你汲汲营营一生发现自己用心编织的美好生活建立在多么不牢靠的东西上。 ​​​

@真主钦点仁波刀:
山姆那个事吧……
中产最大的幻觉就是以为自己不是无产阶级,并且坚定地从行为、消费上固守不可逾越之墙,严禁穷人僭越。谁在这堵墙上挖墙脚,谁就是中产之敌。
其实中产就是暂时收入较高的无产,要不然哪来的中年失业哭哭啼啼。
那马克吐温之问就来了:如果一个人有一头驴,资产足以成为当时的合法选民;驴死了资产没了,这个人也就当不了选民了。于是请问:选民是这个人,还是这头驴?
同样的问题,如果一个中产失业,消费水平无法继续维持那一套中产的不可逾越之墙,到底是他的消费水平,还是他个人的修养道德知识,决定了 ta 是不是一个中产?
总不能再造一个名词,赞扬一个人是 “精神中产” 吧

@信号与噪声:黄仁勋的情商满分
・谈小米:很想买一辆小米汽车
・谈华为:任何轻视华为者,都极其天真
・谈苹果:人家 AI 有自己的节奏
・谈 DeepSeek:毫无疑问的技术突破
・谈中国 AI 走向:万事俱备,一定成功
・谈中国机器人:发展会非常乐观,根本不会意外
・谈中国供应链:极其复杂漫长,技术水平领先
・谈财富观:我已经财富自由 25 年了

@福报 KOC:穷人敢生想拆盲盒搏一搏,有钱人想生因为想永生,只有中产阶级,想生不敢生,怕生的当牛马受苦又便宜了资本家。 ​​​

@霹雳靓妹:看宗馥莉之前一个采访节目
主持人:你爸没有逼你在个人问题上尽快解决吗?
宗馥莉:我觉得这个节目不是很高端 ​​​

 

真相

黄杨钿甜天价耳环,查了两个月有消息了,说是玻璃耳环,仿制大牌,是朋友2016年送的。

不得不说一位明星成人礼戴着别人十年前送的玻璃饰品,真的是勤俭持家啊!

后果

小明看完表演后没有付钱,白高兴了一场。

状态

问:让你觉得最舒服的事是什么?

答:暴雨在家,周五晚上,手机满格,不发烫,网络好,有充电器,旁边就是插口,有奶茶炸鸡,空调,小猫,看剧,零食架,crush表白,没有床缝,拉着窗帘,没有柜子,门锁着,父母不在。

逻辑

6岁的儿子害怕虫子,我总是对他说:“没事的,虫子可能更害怕你。”

今天,我送儿子去上学,人行道上看到狗屎,我说:“真恶心!”

儿子说:“没事的,狗屎可能觉得你更恶心。”

真相

问:什么叫降维打击?

答:旧日本帝国海军中有一群“精英瞭望员”,他们是经过层层选拔培养,要求视力极其突出才能加入。他们每天吃鳗鱼饭吃鱼肝油等补品,可以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目视索敌,辅助指导夜战。而美国海军有雷达。

祛魅

好说歹说给朋友拉美漫圈,让她先去看的电影,结果诺兰三部曲看完之后她问了我一个问题:哥谭不会还没XX(我俩老家)大吧?直接给我干沉默了。

关键的时候我去搜了一下,发现确实没有。然后她说哥谭是弹丸之地,关键的是我现在没法反驳了,一想到哥谭还没我老家那地大我就绷不住了。 看了这么多年,编辑搞事没毁了蝙蝠侠在我心里的形象,结果第一次蝙蝠侠祛魅是朋友搞的。最重要的是我现在脑子里全是阿卡姆那帮人是庙小妖风大,水浅王八多的想法。

难度

现在社招之严苛:

如果企业要招个双一流食堂捏包子的阿姨,你说我目前在本科食堂炸油条,两年前在专科食堂捏过包子,企业都不会看你简历。

反思

只要进入职场、如果不辞职就不会有两周以上的休假,让人觉得人生真的是有够无趣。

相似

空调开久了就会心疼它,对路由器和冰箱就没有这种感情。

这就是在领导面前干活和默默干活的区别。

待遇

同学聚会,混得好的都高谈阔论,只有一位同学一句话不说。

同学们问他为什么不说话,他说我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这个场合不适合说话。随即同学们频繁向他敬酒。

散场后,我忍不住问他,享受哪方面的津贴?

他说:低保。

 

 

“东成西就” 才是未来的世界格局

黄仁勋在今天的链博会上,穿着唐装,操着中文演讲,获得了超高的曝光度。在 H20 解禁之后,我觉得可以重新思考下中美关系。

年初在 Deepseek 和恒生科技的狂飙时,全市场都在疯狂传播着 “东升西落” 的叙事,而二季度 H20 一禁售,阿里和腾讯由于买不到卡,Capex 双双低于预期,这时候又有很多人开始宣传美国永远第一。

其实这两种思维都太过二极管,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最相似的两个国家,未来的世界格局不是这二者哪一方药丸,更可能是东成西就。东方大国离不开西方大国,西方大国也离不开东方大国,具体逻辑我觉得是以下三点。

1. 霸权的转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美国的工业产值在 1894 年超过了英国,1916 年成为全球 GDP 第一,而确立世界霸权地位,要到 1945 年二战结束。在这五十年内英国不断衰弱,但美国也用了整整五十年,才真正完成了了霸权的转移。

对于现在的美国而言,国力和 2000 年初的世界绝对领袖阶段相比,确实是衰弱了不少,但想让它交出霸权位置,仍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还需要一两代人,想看到西落,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容易。

2. 双方高度互相依赖:虽然 “一个世界,两套操作系统” 是过去几年的主旋律,可是两边彼此重建系统,难度同样很大。东大需要西大的 H20,西大需要东大的稀土,两边虽然都想卡住对面的脖子,但最后发现还是松手对各自都好。

而从更深层面讲,东大的制造能力和西大的创新能力,依然在全球断崖式领先。没有东大的供应链,马斯克的机器人落地速度将大大延缓;而没有西大的 GPU,东大更可能会在这一轮 AI 科技革命中落后。制造能力和创新能力本就是相辅相成,东大和西大谁也离不开谁。

3. 干不死彼此,可以联手吃掉其他市场:这个逻辑其实很简单,从 2018 年至今,贸易战打了这么久,双方都意识到,想要打闪电战干掉彼此,几乎是不可能的。

现在双方都干不死彼此的时候,真正要担心的反而是像欧洲这样的第三方,因为不够强的国家,往往不是坐在餐桌上,而是躺在菜单里,注定会被分食。这一点从川普和东大持续谈判关税,而直接给贸易顺差的巴西加了 50% 的关税就能看出,世界属于强者。

看完上面的逻辑,相信大家对于东成西就应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下半年中美的关系应该会持续缓和。中美缓和的态势,对于权益市场无疑是大利好,有利于市场持续走强,或许未来有一天有人复盘今年下半年的行情时,会给个 “中美和解牛” 的概括。

来源:富城路价联萌

 

房地产的旧时代,已经离我们而去

@庚白星君:一个时代的落幕

讲讲中央城市工作会议。

这是一场级别极高的会议,距上一次召开,已经足足相隔 10 年,一般只有在历史性关键时刻才会上线,以应对困局,做出巨大转变。

所以,我们要知道当下的城市,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大会提出的方法是如何解决的,才能看懂房地产未来的影响?我们一个一个来。

其实城市问题,我之前已经讲过很多次了,总结如下:

1、地卖不动了,地方财政面临枯竭

2、开发商一潭死水,金融系统压力较大

3、产业分化割裂,部分城市债务大于收入

4、人口老龄化严重,十年后进入负增长

5、城镇化进入末期,资源严重不平衡

6、老房子、超高层、烂房子太多,居住幸福感较低

总之一句话:

我国城市及人口高速发展期,已经结束, 土地财政进入 “告别期”,在产业资源分配严重不平衡的情况下,城市该如何破局,这是本次会议的议题。

不过,具体的解决方案已经研究出来了,我总结为三个核心点:

第一个,“全面收缩”。

城市扩张阶段到此为止,支持扩大朋友圈,但是不允许再 “吞地设区”,也就是全面叫停 “撤市设区”,反对城市盲目扩容。

逻辑很简单。举个例子,山东济南在 2018 年,把莱芜市吞了,设为莱芜区和钢城区。济南受益无穷,GDP 规模扩大,获得大量资源。

但对于莱芜来说,大量资源被转移到主城区,年轻人也都走光了。而地方要用钱的时候,还需要济南批,但济南,肯定会优先发展主城区,那么莱芜区就面临着 “人财两空”,产业升级速度不及预期,发展滞后。

如果一个城市已具备较强的辐射能力,那么就可以与县级市在产业、空间上高度融合,撤市划区,可促进一体化发展。

但如果这个城市,本身实力有限,或与县级市产业差异大、距离远,盲目划区,则会触发 “单边虹吸效应”,加剧区域矛盾。

实际上,大部分城市都走了后面的剧本。

所以中央表态,可以协同发展,相互帮扶,而不是单边虹吸,通过政策把弱势地带榨干。

大会提到,“未来会以县城为重要载体,支持县城存活并发展。”

为什么是 “县” 呢?

一方面县城的规模庞大,住着超 2 亿人口,拥有强大的消费力市场,是城镇化的最后一步。另一方面,县城上承大中城市,下接广袤乡村,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

未来的模式将变成,“一个大城市 + 周边县城支撑” 的协同发展模式。

然后打通城市与县城之间的公共交通体系,尽可能半小时直达,把县城发展成 “卫星城”,以此安置中等收入打工人和进城但银子不够的农村人口。

这个模式可以说是,摸着日本 “过河”。

日本就是这样,东京是日本人的打工天堂,人们能赚到钱,但却住不起东京的房子,于是就选择在周边的县城生活,比如千叶县、神奈川县、埼玉县、山梨县等等。

这些地方因为交通便捷,生活成本低,自然景观不错,承载着大量劳动力。这种 “一城多县” 的模式,降低了 “城里人” 的生活成本,提高了 “县城人” 的收入水平。

“县城人”,不断努力,成为 “新城市人”,打开了向上跃迁的通路,维持了东京都市圈的长期繁荣。

在国内,之前其实已经孕育出了这种模式,比如北京 + 廊坊部分地区,深圳 + 东莞、惠州部分地区,上海 + 苏州、嘉兴部分地区。

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基建太过缓慢,一条跨城铁路来来回回修了好多年。这是因为城市之间,出资比例难以调和,利益分配不匀。

但如果现在这条思路确定下来,中央加大补贴和投入,调配资源,大城市周边的交通网建设,会加速建设起来。这就会形成 “组团式城市群”。

而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大概是以十年为单位,所以要用县城作为 “

载体”,推动农村人口 “先进县,后入城”,实现 “城镇化” 的最后一环。

这就涉及到资源的调配,未来国家财政会逐渐聚焦。

1、高铁干线 350 建设可能会停止纳规,国家只支持建城际列车,减速减班次。

2. 全面叫停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没有轨道交通的城市很可能会永远错过。除上海等极个别城市外,即使是新地铁线路审批可能都很难通过,下一次城市轨道建设潮几乎遥遥无期。

3. 加速支持长三角珠三角一体化,能者上、弱者下,跨越行政体制,以产业建设为主导。

第二个,“寻找增量”。

当下,土地财政模式,已经很难维系了,去哪儿寻找增量,才填补这个窟窿?产业发达地区,还有企业税收,但产业欠发达的非城市圈地区呢?

答案还是看产业。

产业代表了居民就业,如果有特殊产业,比如曹县,另辟蹊径做汉服,棺木远销海外,包揽了整个日本的殡葬业,那么国家还会投入资源帮扶。

但如果啥也没有,对不起,国家不会继续投资这个地方,让其勉强维持 “小而美”,或者衰败,当然还会进行最后一轮的 “营救”。

而方法,“其实就是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

这次没有谈及棚改 1.0,意味着,从官方角度,拒绝了大拆大建。一方面是地方没钱,付不起拆迁费,另一方面,人口有限,即是拆建结束,房子卖不出去又成了负债。

但旧房改造和公共设施服务所代表的棚改 2.0 不同。

国家举债补贴大头,地方稍微出一部分,居民出一部分。经济增量就起来了。

庞大的旧小区进行 “微创手术”,比如加装电梯、翻新外墙、改造水电暖气管网、增加停车位和社区服务措施。

能带动水泥、砂石、钢筋、玻璃等上游产业,又能带动电梯、景观、设备等中游产业,以及租赁和房屋买卖等下游产业。

而且,新投资出口来了,政府可以用预期房价和出租收益做抵押,把旧城区 “盘活” 成新资产,化债,银行的钱也可以继续借出去了,还可以带来大量订单,盘活企业,带动农民工就业。

这都会产生大量的税收,补充地方财政。

所以旧城改造,表面上是改善民生,本质上是促进消费,以工代赈,盘活地方财政,用时间换空间。

但逻辑上,再一再二,不能再三再四。

2015 年,货币化安置棚改 1.0,中央救了一波地方,结果大多数城市,继续搞房地产,而对产业发展或升级,置若罔闻。

2025 年,再通过旧房改造棚改 2.0,再给一波机会,如果继续坐吃山空,不思进取,那就真没办法了。接下来各城市都会被迫卷入淘汰赛,没有产业,就只剩下沦为鹤岗的命运。

3、第三条,“控量提质”。

截至今年 6 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高达 76948 万平方米,创下历史新高。

之前房地产高速发展,全国各地盲目盖房。在高周转模式下,出现了大量的 “劣质房”。

比如超高层住宅。

大城市因为土地稀缺也就算了,就连一些县城,这些年也盖了不计其数的超高层住宅。

逻辑上开发商可以在同一块土地上赚更多钱,但问题是,后期维护难度高,物业跟不上,会很容易出现 “贫民窟” 现象,不出 10 年,大家都会见到超高层的破败感。

所以,这次大会,也重点提到,高速发展已过,全面定义商品房开发模式,不准乱拆乱建。

首先做到 “人房地钱” 联动机制,缺房的地方多供应,不缺的地方少供应,房子多到溢出来的地方,不供应。

其次全面 “矮化”,减少超高层住宅,提高居住品质。

对于开发商来说,要么别盖,要么就盖好房子,而且从之前 “买地 – 建房 – 卖房” 的模式,转向 “开发、运营和服务” 模式。

现在还能存活下来的开发商,要学会赚慢钱,精细化运营,增加业务,可以做持有经营、城市更新、代建城市配套,还可以从事物业服务,这才是未来的长线需求。

以上,就是大会的核心内容。

如果觉得还是不懂,那么接下来我再用大白话串起来,做个总结,以及分析对未来房地产的趋势影响。

这场会议,主要是认为之前的模式不行了,决心转舵开启新的模式。

之前本来想着,压制东部沿海人口聚集,限制发达地区城市规模和各种差异化缴纳费用,来提高东部沿海城市的居住成本。

同时放松内陆房地产开发,这样大批的外来打工人员就只能在老家或者附近城市买房,可以迅速提高内陆地区的城镇化。

内陆城市拿到原始积累,改善基建,招商引资,再配合国家的大力投资,就可以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后,淘汰下来的产业,从而实现内循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可惜因为种种原因,内地的房地产倒是发展了,结果钱却没了,招商引资一团糟,没搞出来产业也就算了,还搞出一大堆空城和负债……

算了,还是赶紧止血吧,把钱花在能造血的重点城市上,给原本压制的沿海城市松绑,快点赚钱,把窟窿补上。

总之,持续几十年的中西部城镇建设要熄火了,以后资源和政策会倾斜到少数几个城市群和经济带,人口也会往这些城市集中,那些没有造血能力中小城镇只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自身自灭。

而棚改 2.0 是中央帮地方的最后一次机会,就看能不能把握住。这场会议,是民生、化债和启动新经济引擎的一次重要定调,接下来会轰轰烈烈进行。

但说实话,我抱有的希望不大,是骡子是马,这些年早已经遛完了。能发展起来的早发展起来了,而发展不起来的,给了机会业也没用。

能实现弯道超车,以及后来者居上的城市,屈指可数。不是唱衰,而这是系统性的问题,一个城市需要极大的勇气,从上到下,整体拥有革命精神才行。

其实上面也清楚,所以这波帮地方化完债以后,基本都要求省吃俭用,躺平算了。

满级老读者,应该知道,我在很多年前就预演了当下这一幕。抛出的 “分化理论”,随着时间增长,会逐渐兑现其价值。

今年之所以很少写房地产,是因为可写的内容,过去都写完了,从宏观到微观,事无巨细。

不看怎么说,就看他们怎么做。

我一直在强调,城运即人运。

一个城市能不能发展起来,是 “天时、地利、人和” 的结果,其中 “人” 是最大的影响因素,也是最不可控的因素。

这个非常考验你对所在城市的判断力。

如果你认为你所在的城市,有发展,“人” 没问题,那么买房是可以的,因为经济发展好,产业强,人口涌入,最终会提高资产的稀缺性,反哺到房价层面。

当然前提一定是满足大众需求的 “好房子”。

但如果你认为你所在的城市,没有发展,“人” 有问题,如果不影响孩子读书的情况下,租房可能是最好的选择。因为这种城市的房子,不是资产,而是消费品,会随时间慢慢折旧,房子也会变老。

每个城市的房地产趋势是不一样的,所以再拿个别谈整体,就是脑子不清醒。至于老龄化、人口减少问题,参考日本就行了。

我国房地产,就是摸着日本过河,最终走向新加坡模式。

日本房价泡沫过,崩过,是纯粹的硬着陆。人口老龄化严重,年轻人不生不育。几乎是现在东大的翻版。

但近两年,东京、大阪、川崎、横滨市等核心城市,房价涨势很好,但除此之外,其他仍是一潭死水。

说白了:万变不离供需。

对于东大来说,人口和经济基数较大,则会出现几个缩略版的日本,比如京津冀、大湾区、长三角、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这几个是固定的名额,其他就看自己能不能把握住产业红利,实现命运的反转。

其他省份,可能只有省会和特别城市,能跑出来,比如西安、长沙、济南、福州等等。

万物都要符合经济的发展规律,看懂趋势,趋利避害,适当做出取舍。房地产的旧时代,已经离我们而去。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哎呦不错往前方资源网 » 微语录精选:“东成西就” 才是未来的世界格局
分享到

评论 抢沙发

你想要的这里都有

每天看一看总有新东西

每日福利TOP100永久地址/地址发布页

谢谢你的好意,我心领了。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