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要的这里都有
每天看一看总有新东西

微语录精选:很多事好像也就在昨天(超长版)

简单图床 - EasyImage
@橘玄雅:我们以前科普过,清代管理宗室的风格是 “上严下宽”,对拥有高级爵位(比如亲王、贝勒)的宗室严格管理,动辄罚俸、革爵,对没有爵位的宗室则比较宽容。
今天看到一件档案,是某年宗人府呈报当年发放亲王、郡王的下半年俸银数量,特别生动地反映出这个 “上严” 的状态。
当时,朝中共有宗室亲王、郡王 17 位,理论上,他们半年俸禄加在一起是七万两。然而,这 17 位亲王、郡王中只有 2 位领全了俸禄,其余的或罚了一部分,或完全罚光,最后发放的数目是 —— 二万四千两。
一共七万两,实发二万四千两,罚俸四万六千两,罚俸占总比 65%……

@方出神:摆脱痛苦没有捷径可言,最终还是意志品质帮一个人渡过无边苦海。 ​​​

10 分钟最强烈的快感并不能抵消 10 分钟最强烈的痛苦。
你不会用 10 分钟的纯粹折磨去换取 10 分钟的纯粹快乐 / 幸福。 最大的痛苦盖过最大的快乐.——percavil3 ​​​

抱着巨大布熊走在街上的年轻男子,一般是两种情况。
1,正走在追女神的路上。
2,已经被拒绝了回家。

其实,大多数人要到毕业之后才会明白,考试是这个世界上为数极少的公平之事。 你离开学校打拼几年才能体会到,这世界上,绝大多数事情对普通人来说,要干出成绩来,基本都是要靠好运气的。 当然,前提是你还得很努力,才能留在原地,才有可能上牌桌打一把。

年轻人:不愧是历尽风霜的大人呢真是云淡风轻啊!!
实际上的我只是:哎呀烧起来了不管了我先喝个茶。

后来我才明白,人生很多事就像一直疼痛的智齿,最佳的解决方式,就是拔掉,而不是,忍受。

普通人很难做足准备迎接衰老,无论是经济层面,还是健康层面,你们在年轻时会有很文艺的想象,觉得自己老了以后会后悔自己有很多梦想没有来得及实现,但是相信我,那不会困扰你们,困扰你们的会是医疗账单、养老金账户、布满全身的疼痛和一天比一天看不清这个世界的视力。

15 岁的时候上知乎,有一句话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我的认知。
那个问题是:世界究竟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
回答说:世界又不认识你,它是无意的。
朋友们,“主不在乎”,想开点。

 

喜讯
喜欢老板的有福了:
周三一起过元宵节
周五一起过情人节

担心
评论区有学医的吗?
我平时都是喝星巴克的,今天误食了一杯蜜雪冰城,会不会有事啊。

对策
问:组织领导饭局,王主任不吃牛肉,李主任不吃猪肉,孙主任不吃鸡肉,夏主任不吃鸭肉,吴主任不吃鹅肉,陈主任不吃羊肉,刘主任不吃海鲜,丁主任不吃蔬菜!这顿饭你怎么安排?
答:吃鱼啊,这些人不是喜欢挑刺吗。

数据
注意,许多人引用的所谓“统计数据”,其实是瞎编的。
看来至少有78%的人不明白这一点。

优势
欧洲的教皇很羡慕日本天皇:
因为在日本,小男孩会从天上掉下来。

失败
心里想着卡里余额应该还有1000多块钱,然后故意猜少一点,猜还有800多。
查看余额:6.7元。

 

因为 AI,以后的工作机会只会越来越少?

AI 发展得太快了,感觉未来大多数的工作都会被 AI 所取代,像码农,设计师,数据分析师的岗位目前就正处于被大量替代的过程中。以后想通过工作来实现人生价值将越来越难,大部分人会沦为被 AI 圈养的对象,整天沉浸在低级的娱乐当中,想想就觉得毛骨悚然。

转债 5

个人有不同意见,刚刚有台式电脑时,大多数人认为电脑取代人工,工作会越来越清闲。想不到有电脑后工作越来越多 :(
后来手机、平板可以处理大多数 OA 业务,从此就没有了下班的概念:(

liuxg2000

想工作机会多,把设备全禁止废除了。

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说的,想要工作机会,让人们用吃饭的勺子去挖运河,那就都有工作机会了。

肖恩尚

你没发现现在 AI 有个大问题吗?你不问它,它就不说。以前搜索引擎不也是这样吗?你搜啥就出来啥。像豆包,它可能擅长对搜索信息进行整合。DeepSeek 高级一点,会进行逻辑推理。但前提都是你要有想法,要能够正确引导 AI。如果你上来就问,投资 xx 股票能赚钱吗,估计 AI 的回答都是模棱两可、浮于表面。

再比如说程序员,我就是程序员,我们日常用 AI 生成代码,或者用 AI 查找代码缺陷。但终归到底,它还只是个工具,提升代码编写速度或质量的工具。再复杂一点,涉及到业务的,还是要靠人。
码农嘛,虽说是搬砖,但目前 AI 还是取代不了的。

如果将来 AI 不是一问一答的,而是能主动发起对话,那它才不是工具。

jnoee

AI 将重构很多行业,消灭一些工作机会,又产生很多工作机会,整体来说工作机会不会变少的,只是会发生迁移。对于一些不愿变化的人而言,可能就是等着被淘汰,而对于愿意变化的人而言,这里产生了很多机会。

大模型的迅猛发展,将 AI 能力大步提升,目前在很多领域已经达到可实际应用的程度了。没有太多接触 AI 的人群可能还没那么多感触,而我感触很深。自从去年开始应用大模型,目前人工智能的阅卷评分准确率已经跟人工阅卷评分水平相当了,也就意味着替代人工阅卷近在眼前,极可能就在一两年间实现。

而我所在行业还不是 AI 应用的深度行业,那些可以深度应用 AI 的行业估计更惊人。现在的软件,全部都要用 AI 进行重构,AI 将会无处不在… 这个时代,拥抱 AI 绝不是一句口号。

希望科技的发展能够真正让人们生活得更轻松舒适,让人们以后一周只要上 2-3 天班,这样才是真正的让所有人受益于科技进步了。

符工

人不能为了工作才活着,能轻松躺平也挺好。也许以后生产效率大大提升,人们一周只工作一天就行了,剩下的时间就想干嘛干嘛。

花过水无痕 

一样的话机械发明时所有人都在说,还爆发了捣毁工厂的运动。

事实上,越是工业化低下的地方,失业率越高。生产力越高的国家,越容易找到工作,发达国家的失业率比发展中国家低的多,不少人有一定的福利后不愿意去做那种劳累的低薪工作。

至少眼下的 AI 还是错漏百出的状态,不是拿来就能用的东西,和机械本质没有区别,需要不断的调试和调整。

整体生产力大幅提高后,更多的物质、服务供应,还会创造出更多的工作岗位。

整体社会变得更富有的条件下,本质是个分配问题,而分配不均的问题本质又是大数据的最好应用场合,所以与其担心 AI 淘汰普通人的工作机会,不如担心有些人不愿意用 AI 改善社会罢了。

robby213

看到不少评论提及 AI 虽然取代了很多工作,但是未来将会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拉长时间轴来看,这种观点是没毛病的,但是这个未来要等多长时间,凯恩斯曾经说过,“从长远来看,我们都死了。” 如果需要等 20 年的话,估计对参与评论的大多数人而言也没啥意义了。当然如果你们将灵活就业也视为工作的话,那我也无话可说了。

在巨额的资本助力之下,这一轮 AI 的发展极快,对工作的取代速度也快于以往的技术革命,而且是大范围的,鲜有不被波及的行业,短时间造成的大量失业人群势必对社会的稳定性带来极大的冲击,这确实需要收入的二次分配,甚至是三次分配机制及时相匹配,目前来看这一块进展缓慢。

人类历史过去的三次工业革命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供给不足的问题,但是目前正进行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面临着供给过剩的问题,单独一个中国就能生产全球生活所需的基本物质。除非发生 3rdWW,否则随着 AI 进一步大幅度提升整体的生产效率,供给过剩的问题只会加剧,看看国内现在内卷的程度就知道了。但是全世界都面临着财富分配问题,这一问题一旦处理不好,后果也是难以想象的。

v3kk2 

结构性失业是肯定的。但是由于科技造成的结构性失业让人陷入贫困,应该是更多是分配问题。AI 目前最友好的是:有行业经验并且高速转型 AI 使用者的人。目前我的行业里看到的是:AI 还没有淘汰老员工,但是大幅降低了招新需求。

gfzhywa

对于 ai 取代工作岗位的事,我以前也不信的,觉得是市场是为了炒作在讲故事。直到我最近在和朋友们沟通,才知道现在很多广告公司都已经陆续将文案、设计、制作等岗位交给 AI 去做(或者说这些部门的岗位原来需要七八个人,现在只需要一个人),只有客户(业务)部门暂时还勉强需要原来的人手。其它类似的行业如市场营销、包装设计、服装设计等等的公司,估计也差不多情况。可以说,大部分的非体力类的行业和公司,目前除了销售的工作,其它的相当部分的工作都会被替代。细思极恐。

mysteed 

悲观与乐观区别于人的见识,人还是要乐观些,无论年龄多大。从经济学上说,任何工作都是可以替代的,这与个人能力无关而与整个效率有关。

简单点说,如果整个社会由于 ai 而创造了很多新财富,即便你个人没有参与进来,但这些财富在二次分配时完全可能轮到你,整体社会的工作机会一定是越来越多的。

来源:集思录

 

 

干一行,厌一行

@十年温酒无声:笑死,我朋友大姨在家闲不住,要出去找活干,找了几份工作,抑郁在家了。

比如她上一份工作,是去一家火锅店当服务员。

先是她在那儿洗菜,被老板怼,说她故意磨洋工,哪有火锅店还洗菜的,有多少时间够她 浪费的。

大姨有洁癖,但是也不是小孩子,就忍了,想着反正要煮熟吃的,就这样吧!不管了!

结果没过一天,又被老板批评,说发现她收拾桌子的时候,把蘸料都给倒了。

大姨,“那蘸料客人用过了。”
“有的客人一拿拿那么多,都没吃多少,要是都像你这样,我有多少钱够你赔的?”
“把上面一层刮掉,倒回去就是了。”

大姨照着做了一下,觉得实在太恶心了,辞职不干了。

现在好了,工作不想干了,连最爱吃的火锅也不想吃了,郁闷的在家生闷气……

 

 

35 岁之前不要怕,35 岁之后不要慌

@李嗲 Lydia-:35 岁之前不要怕,35 岁之后不要慌,

过完小年,正式开始迈向 35 岁,对我们这一代来说,35 岁的诅咒是在每个人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大家焦虑万分,成为许多人人生重要的一劫。

但是我的劫来的更早几年,在 30 岁之前,一切顺风顺水,十年完成了人生中所有重要的事,但是也踩了许许多多的坑,埋了很多雷。

我们家的雷更多,传销,失信被执行人,私生子,一堆破事,至今没有彻底恢复的亲子关系,我的背后约等于少了一半的支撑。心里有什么话不再会对父母说一个字,没法说,也不屑说。

职业道路上,很多人觉得我跑的挺快,但是实际上我还是跑的太慢了,我再努力也追赶不上短视频和 AI 的步伐,新的平台,新的创作方式,新的流量逻辑在不停迭代,我对我拿到的结果一直不够满意,想要变得更强,想要有能遮蔽整个家的羽翼。

维持着一个小公司的运转,没有员工,所有的事儿都是给自己的学员派发外包来协作完成,雇不起人,但是也倒闭不了。就好像守着一个清冷的小店,虽然非常自由,但是也时常觉得孤单。

回想起来,过去的人生里我干了许多非常傻逼的事,至今我都想不明白为什么我会如此傻逼,但是人生不就是这样吗,不断推翻过去的自己,谁没傻逼过,谁又没狼狈过呢。

2015 年经历了我人生中第一次股灾,每天一万块一万块的亏,现在想来,幸好发生在十年前,若是今天再进入股市,恐怕就是十倍的损失级别。所以,亏钱要趁早,越早交学费越便宜,反而是赚到。

每一次踩坑我都有巨大的收获和成长,我的标签是人间清醒大女主,很多姐妹觉得我想的很明白。能不明白吗?那么多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深夜,只能不停复盘自己的傻逼操作。想多了自然就明白了,蠢多了自然就看明白别人的犯蠢,所以才能一语中的,没啥智慧,全是血泪。

现在的 35 岁,也许很多人会面临失业的痛苦,我想说,这是时代的浪潮,我们个人真的无法阻挡,马斯克在美国大幅度裁公务员,我们会不会跟进谁也说不准,这世上没有永远的铁饭碗,我们要习惯这种痛苦,并且直面这种痛苦,在痛苦中抓到命运的缝隙里射进来的光。

很多人这一辈子就是一直是好学生模式,一切按照别人规则走,争先进,争标兵,可是城墙会倒塌,企业会倒闭,体系会崩溃,行业也会被颠覆。
如果到了四五十岁再面对这一切,可能真的丧失了一切转身再来的能力和机会。

过年期间深夜打车,我发现在外开滴滴的都是五十多岁的中年男人,这个年纪孩子不用管了,父母也还年轻,反而自己不被原来的单位和行业需要了。

这个年纪除了开滴滴,做保安,就只能创业了,这个时候再去支付我 25 岁的时候就缴纳过的学费,后果一定是赔的血本无归。

所以,35 岁前不用怕,随便造,过了 35 岁,遇到事儿最重要的是不要慌,慌不择路,病急乱投医,就会乖乖把钱交给各种镰刀,又死要面子还固执,那就真的没法救了。

未来和眼前,我们只能选一样,要了未来的预期收益,就必须割舍当下的利益。饺子裸辞在家三年,完成了从医学院学生到动画片导演的惊险一跃,李安被老婆养了六年,实在受不了了想去做回工程师,被老婆痛骂:“学电脑的人那么多,又不差你李安一个,安,一定要记住你内心的梦想。”

如果没有信念,又没有技术,更没有学习能力,就真的只能被社会淘汰了。所以,现在如果你被迫停了下来,正好可以彻底的休息一下,哪怕什么都不做,也可以独自去审视自己和到底要去哪个远方。

记住一句话,如果所有人都理解你,你得普通成什么样。

 

 

一旦人们相信并不存在的东西,那个东西就存在了

@王路:朋友转发锦鲤后真的考上了公务员,同事戴着转运水晶签下了大单,邻居阿姨每天抄经突然容光焕发。这时候你心里肯定犯嘀咕 —— 这些神神叨叨的东西明明不科学,怎么还真能起作用?

这事儿得从你大脑里的” 造物主模式” 说起。想象你眼前有杯奶茶,当你知道它是网红新品时,大脑会立即启动全套加工程序:视觉系统自动给奶茶打柔光,嗅觉中枢开始捕捉若有若无的焦糖香,连多巴胺分泌都比平时多 30%。其实奶茶还是那杯奶茶,但你的认知系统硬是把它变成了快乐源泉。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觉得星巴克的咖啡更提神,哪怕盲测时根本分不清品牌。

给两组人喝同样的矿泉水,告诉 A 组这是阿尔卑斯冰川水,B 组说是自来水过滤的。结果 A 组不仅觉得更解渴,体检时体内电解质平衡得更好。你看,大脑这个” 戏精” 根本不在乎真相,它只关心自己编的故事够不够精彩。就像你追剧时明知是假的,还是跟着哭得稀里哗啦 —— 情绪反应可从来不管剧本真不真。

那些往功德箱塞钱的人,真觉得纸币会变成神仙的零花钱吗?但当纸币划过投币口的瞬间,他们获得了比转账支付强烈百倍的心理满足。这种满足感真实到能改变人的行为:有人因此戒了烟,有人开始做义工,有人突然看开了职场争斗。你说这钱到底算白扔了,还是花得超值?

朋友圈凌晨打卡健身房的,真以为那张照片能证明自律?但当点赞数破百时,他们真的开始规律锻炼了。直播间抢购的姑娘们,真需要第十八支口红吗?但拆快递时的快乐真实到能治愈周一综合征。说白了,我们都在玩一种大型现实增强游戏 —— 给普通物件加载意义 Buff,把日常行为变成英雄之旅。

连身体都吃这套” 谎言”。淀粉片能止疼,生理盐水可降压。当患者坚信自己在吃特效药时,大脑会指挥免疫系统进入” 战斗模式”,白细胞活性直接拉满。这就像给你的身体安了个虚拟外挂,虽然装备是假的,但战斗力加成是真的。

那些骂年轻人” 交智商税” 的人没想明白,这个世界早就不按物理规则运行了。直播间的” 家人” 们不知道主播在演戏吗?但下单时的热血上头真实治愈了孤独。考研党拜考神时不信唯物主义吗?但仪式感带来的镇定效果堪比镇静剂。重要的不再是事物本身的真假,而是它能否触发真实的改变。

有个疯狂的实验:让全班共同相信粉笔盒里有只隐形兔子。开始大家只是配合表演,但三周后,有人开始给” 兔子” 留过道,有人下意识避开那个区域,最绝的是监控拍到有野猫对着粉笔盒炸毛。当足够多的人选择相信,虚幻就能反向雕刻现实。这解释了为什么比特币能买披萨,为什么朋友圈锦鲤总有人还愿 —— 集体信念本身就是种基建。

下次再看见有人转发锦鲤,别急着嘲笑。可能她正在启动大脑的幸运模式:注意力会自动捕捉机会,微表情会变得更有亲和力,连运气都会因为积极行动而提升。就像游戏里氪金买皮肤,虽然不能直接加攻击力,但手感好了操作自然飞起。那些被我们称为” 迷信” 的东西,其实是人类自带的心理外挂。

这个世界就是个大型沉浸式剧场。有人靠《成功学》真成了老板,有人读星座解析改善了人际关系,有人每天对镜子说” 我能行” 居然治好了社恐。只要这个” 谎言” 能让你多走一步,多撑一天,多笑一次,它就是最真实的生存装备。就像漫威英雄都知道战衣是科技道具,但穿上它的时候,谁不是真的在拯救世界?

真实从来不是单选题。那个让打工人熬过 996 的升职幻想,那个支撑单亲妈妈的笑容,那个让萌新坚持梦想的” 总有一天”,这些” 不真实” 的信念,正在每天生产着最真实的希望。就像你明知童话是假的,还是会告诉孩子世上存在美好,因为这种” 不真实”,尽管有时候是毒药,有时候也恰恰是照亮现实的光。

 

很多事好像也就在昨天

@陶绍明:很多事好像也就在昨天

1、82 年以后,才分田到户。

2、95 年开始,才实行双休日。

3、02 年以后,商品供应才逐渐丰富。

4、06 年开始,才取消农业税。

5、12 年以后,人们收入才普遍提高。

6、13 年开始,智能手机才全面普及流行。

7、18 年开始,短视频才逐渐火起来。

8、20 年开始,疫情持续了 3 年。
一定意义上来说:

老百姓才过了不到十年的好日子。

想想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儿。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哎呦不错往前方资源网 » 微语录精选:很多事好像也就在昨天(超长版)
分享到

评论 抢沙发

你想要的这里都有

每天看一看总有新东西

每日福利TOP100永久地址/地址发布页

谢谢你的好意,我心领了。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