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魄的三叔:股民老王每天 6 点复盘,清心寡欲,打板,低吸,波段无所不能。价投,K 线无所不会。短线,中线,长线,无所不懂。
付出无数努力的他回首十年,蓦然发现回报率最高的一笔投资,是 2015 年牛市给老婆买的金镯子。
@Samuel 叔:金本位脱离这么多年,涨起来金本位逻辑又回来了;房子涨时,学会砖本位永远涨;股要涨几年,也会有股本位逻辑,如同美股信仰
都便宜时,一概不懂不关心,更不会买,高点什么都学得快,急匆捡边角捡便宜,最后什么也没捞到当了燃料也是这波
每次都是同一波人,大聪明的命这么苦都是有原因的
@祝佳音:《黑客帝国》就指出,2199 年,人类和 AI 爆发大战,最后 AI 大胜,AI 把人类脑后插管,让人类活在 VR 世界里,把人类当成电池(因为核乌云遮挡了阳光所以 AI 要用人体当能源)。现在看起来我们的科技线还真是顺着这条路走的嘛。只有一点我觉得 Matrix 说得不对,AI 完全没必要让人类活着当能源,比人类高效的能源多了去了……
@唐宁街的猫先生:ovo 是微笑
o-o 是警告
oㅈo 是轻松熊
0.0 是余额
@阑夕:虽然知道是想表达什么意思,但看到「杭州六小龙为什么都诞生在杭州」这个句式还是绷不太住,有点「河南十大杰出青年为什么都出自河南」的逻辑之美。
@天天长假的伪知识分子:什么样的心理防御机制,把 “万卷藏书” 印,看成了 “不卷…”…
@纯银 V:大厂内部创业有一个悖论:老板重视的项目,大多数都是要嗝屁的。
老板要的是成功的确定性,而不是用户价值的确定性。但成功从来都没有确定性,伟大不可能被计划。
现实
笑死:之前去旅游,去一个寺庙,导游说夫妻可以一起拜拜,希望下辈子还做夫妻,好多人扭头就走了。
心态
晚上躺床上有两件事让我特纠结:
首先我想睡觉
其次我不太舍得睡觉
失败
经常会没钱的人的9个特征:
·非常随性
·认为事后付款就等于免费
·钱包里满满的零钱、发票、收据
·不愿意面对现实(明细)
·常在不对的时间点大扫除
·大多的事都凑合着过
·口头禅“每天用的话很快就回本了”
·在ATM取钱总是少额多次然后全部用光
·设定好几个闹钟然后一直睡到极限
难题
以下哪个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知名绘画家、雕塑家?
A.米开朗基罗
B.米腼腆基罗
C.米忧愁基罗
D.米生气基罗
反应
警告你别惹我!
惹到我,我只会发一条意义不明的朋友圈。
真相
问:极致的火叫三昧真火,那极致的水叫什么?
答:我的论文。
矛盾
当代年轻人的矛盾生存哲学:
我可以不想结婚,但是我不能没有人要。
我可以讨厌工作,但是我不能没有工作。
我可以想死,但我的体检报告不能有一点问题。
怪事
一件很神奇的事:
那些躲起来的无论你怎么找都找不到的书,在你终于重新买了本一模一样的后,它就会以为是同伴来了,自己从巢穴里出来,又再次出现。
百度,出局
@阑夕:百度,出局!
根据 The Information 的独家报道,苹果已经提交了与阿里巴巴合作开发大模型的申请,正在等待批准。
前情提要是:
– 苹果 iPhone 16 这一代产品内置的 AI 能力,是和第三方大模型厂商共同定制的,在海外市场选的是 ChatGPT 作为合作商;
– 中国的监管政策需要对大模型进行备案,符合条件的基本只有国内公司,苹果本来选的是百度的文心一言,但一年时间的磨合下来,发现文心一言实在是扶不上墙;
– 苹果需要的 AI 供应商并不只是提供现有服务就够了,需要能够基于不同用户在 iOS 内的数据进行个性化回应,百度这边的对接团队一直没有达到要求;
最新的进展是:
– 苹果似乎终于耗尽了它的耐心,眼看着 iPhone 的市场份额持续下滑,开始加速推进替代方案,腾讯、阿里、字节都在意向名单里;
– DeepSeek 也是苹果的接触对象之一,但是就像上面提到过的,苹果需要一个完整的团队来做定制化开发,但 DeepSeek 既缺人也缺经验干这件事情;
– 最终入围苹果招标的公司是阿里巴巴,大概率会把自家的扛鼎模型 Qwen 交给苹果适配,阿里巴巴已经提前训练了一个专有数据集,用来实现苹果想要的效果;
– 百度有没有完全出局尚不确定,也存在苹果不愿损失沉没成本而将文心一言作为内置模型选项之一的可能性,让用户自主选择;
我的评价是:
–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 前几天有媒体采访我,问如何评价百度在文心一言 App 里接入了 DeepSeek 的模型,我说这意味着这家公司连最基本的尊严都放弃了;
– 李厂长李厂长,你能再表演一次那个吗,就是那个,开源模型会越来越落后的经典发言;
– Qwen 是个很好的模型,在开源社区的刷分成绩也相当优秀,但产品太落后了,我自己其实长期在用好几款通义系产品解决需求,但从来不推荐的原因就是因为产品做得太烂,不想坑人⋯⋯
奥特曼发了个小作文,说 AI 成本每年下降 10 倍
OpenAI 又来刷存在感了。
就昨天的事儿,秀儿 OpenAI 在 “美国春晚” 超级碗上打了一个长达 60 秒的广告,用黑白点彩画的风格,展现了一波人类技术的发展和进化。
从冷兵器时代、农耕文明,走到大航海、工业革命、太空探索,当然了,广告最后还是落到了生成式 AI 的应用上, 毕竟 OpenAI 也就是为了这点醋,才包的饺子。
这次的广告要说硬货嘛,没有,但声势肯定是足够浩大了。别看只有短短的 60s ,根据外媒 TheVerge 的报道,这则广告上半年的投放成本大概有 1400 万美元。
被 DeepSeek 激了一波,再加上最近软银的投资风声,现在的 OpenAI 估计恨不得到处开屏。
与此同时,奥特曼也没闲着,在个人博客上发表了一篇,名为《 Three Observations (三个观察 ) 》的长文。
这篇博客,提到了 AI Agent 、技术成本、应用前景、 AGI 安全等等,但总的来说, 讨论的还是 AGI 的快速发展,以及其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改变。
为了让大伙儿更好理解,奥特曼也贴心把三个观察总结好了:
1. AI 模型的智能大致等于用于训练和运行它的资源的对数。
2. 使用特定水平 AI 的成本每 12 个月大约降低 10 倍,而价格下降导致更多的使用。
3. 线性增加的智能的社会经济价值是超指数的。
说人话就是, AI 的智能水平跟投入资源呈对数关系;AI 的使用成本快速下降,加速普及;AGI 将会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巨大变革。
这三个观察,打眼一看感觉好像没说啥干货,世超一开始也以为,这篇博客可能也就是为了拉投资或者挽尊才写的。毕竟 DeepSeek 的出现,已经打破了很多人对于 AI 训练 “大力才能出奇迹” 的印象。
但联系一些大公司的动作,世超世超,奥特曼的这三点判断,其实挺符合目前 AI 的发展脉络。
咱们先来看第一点, AI 的智能水平跟投入资源( 主要包括算力、数据 )呈对数关系。
简单复习下,对数函数长这样,对吧。( a > 1 )
也就是说 ,AI 的智能水平确实会随着投入资源的增长而增长,但这种增长的幅度,会越来越小。
举个例子,刚开始你用 100 张 H100 训练 AI ,可能效果立竿见影,但越往后,即使 kuku 往里砸 H100 ,提升效果也没那么明显了。
如果后期你还想实现同等效果的提升,那就要投入更多的资源。
所以这就很好解释, Meta 、微软、谷歌这些大公司,为啥还是坚持要加大对 AI 的投入。
即使看到了 DeepSeek 的这一波 “算力做空” ,扎克伯格仍然要在财报电话会议上放话, Meta 未来几年要投入 “ 数千亿美元 ” ,还有软银,一出手就是 400 亿美元。
世超的一个想法不一定对,可能他们也没办法判断现在的 AI 发展水平,到底处在这条曲线上的哪个位置,反正为了 AGI ,往里砸钱就对了。
而且奥特曼的这个观察,似乎也说明了, Scaling Law 可能仍然是有效的。
不过换个角度来看,用这条曲线来解释 DeepSeek 的省钱路子,也合理。
你想,当增长幅度越来越小,一味追求更多的算力和数据也不是个法子,琢磨琢磨怎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或许能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第二点,使用 AI 的成本每年大约下降 10 倍,这就意味着 AI 会加速普及。
这题咱们熟啊, 国内模型的价格战早就打响了。
阿里云去年连着降了三次,字节的豆包视觉理解模型,每千 tokens 输入价格只要 0.003 元,讯飞的部分模型直接搞免费。。。
而奥特曼这次在文章里也提到了,从 2023 年初的 GPT-4 到 2024 年中期的 GPT-4o ,每个 token 的价格下降了大约 150 倍,这可要比摩尔定律带劲多了。
再往后推,当服务、产品的提供方受惠于低廉的成本, AI 自然也就普及了。
最后一个点,如果 AI 的智能水平线性增长,那么将会带来指数级增长的社会经济价值。
这话听起来,其实有点像是在画饼。。。
毕竟,所谓的 AGI 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每个人理解的 AGI 估计还不太一样。那到时候 AGI 能够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带来多少价值,谁也说不好。
而且奥特曼还说了一句, “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呈指数级增长的投资会在近期停止” ,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是在 拿预期当估值的背书。。。
当然,把这些东西当做是美好的愿景,也没毛病。
在奥特曼的假设下, 如果这三点观察继续成立的话,未来将会出现一个 “美丽新世界” 。
而 AI 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到 2035 年,或许每个人都能调动 2025 年所有人智力的总和。
这些新奇、前沿的设想,足够吸引人,也希望咱们能尽快看到那一天的到来吧。
来源:差评 XPIN
电影不再是有限的几个娱乐选项之一,更不是什么娱乐回馈最高的项目
@Creamy 蕉:电影行业的人必须意识到一点,就是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娱乐选项之丰富,今非昔比,电影不再是有限的几个娱乐选项之一,更不是什么娱乐回馈最高的项目(我个人觉得是远远不如游戏),所以现在早已不是 “电影有的看就不错了,大家都不挑” 那样的年代了,没有什么 “不可替代性”。
娱乐选项丰富以后,就会造成一种 “阈值” 现象,即,我通过各方数据、点评、切片,了解某部电影质量超过一定水平,我想去看,则我就会去看;但若电影质量、口碑不好,那么我不想看,我就真的不去看了,因为我有其他无限多可以替代电影的娱乐活动可以选择,所以我根本不需要勉强自己去看烂片。
而搁以前,电影的票房有 “保底” 现象,就是因为电影一度可以说是 “娱乐之王”,只要有片,总有无聊的人会去看。在 “保底” 机制下,质量差的电影仗着选择的有限性,就能蹭到一点它不配的票房。
总的来说,在当下娱乐活动选择丰富的新环境和新机制下,势必产生下列几个现象:
1️⃣ 大家看片存在一个阈值,低于阈值的片子就不看了,会把多出来的时间拿去享受其他娱乐活动
2️⃣ 于是,在电影票房市场中,票房朝好片集中,造成一种 “赢者通吃” 的现象,即好片看似赢得全部市场、烂片死得不能再死的现象
3️⃣ 大投入、低质量的做法,在以前电影不可替代的时期,也许能逼人来看从而仍然获得不错的收益,但现在只会暴雷,大亏特亏,票房远远敌不过片酬,所以现在影片质量的重要性更高了
有电影人感叹 “哪吒 2 电影榨取了其他电影的票房”,其实就是仍然没有搞懂时代变化、科技发展带来了什么,仍然在以一种过去的电影稀缺式的 “供不应求” 的傲慢态度来面对娱乐活动无限丰富的当下,根本没有搞懂,哪吒不仅仅不榨取其他电影的票房,相反,恰恰证明市场的买方是有潜力的,只不过是你自己激发不出来罢了。
再说一遍:大家根本不差看电影的钱,但前提是你质量过关,是大家爱看的。电影不卖座的,多找找自己的问题,多反思,但不要无理取闹骂观众。不能只有在你卖不出的时候才反对哈耶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