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价
医生:你生病了。
我:天哪!
医生:别担心!只要控制饮食,规律作息就会好!
我:天哪!!!
区别
问:晨跑好还是夜跑好?答:看你想吃啥。
怪事
老家逻辑:不结婚=丢人且不正常离婚=丢人且正常不生娃=不丢人且人不正常过不下去了但不离婚=人之常情上过大学+不想结婚=读书读傻了
办法
每天晚上接一盆很烫的洗脚水,马甲线就会练出来。
作用
去烧肉店吃烤肉的时候,偶尔上菜时会有柠檬和肉一起被端上桌。有些人说“这个柠檬不是在肉烤好之后再淋上去的,而是涂抹在烤网上以防止食物黏住”,但这完全是错误的说法。 真正的使用方式是把柠檬挤向同一桌其他人的眼睛里面,然后趁他们眼睛睁不开的时候,独自享用烤好的肉。
反思
我经常在想:世界没了我,可能会更好。所以我更要继续活着。
对策
几名检查员来到一位农民家里。他们问:“你养了猪,给它们吃什么?”农民说:“我老婆做的午餐剩菜。”结果检查员以“虐待动物”为由对他处以500美元的罚款。第二天,又有检查员来了。“你养了猪,给它们吃什么?“我老婆给它们做美味的饭菜,剩菜我们自己吃。”结果检查员训斥道:“人们正在挨饿,而你却在喂猪美食!”并再次对农民处以罚款。第三天,更多的检查员出现了。“你养了猪,给它们吃什么?”“我给每头猪20块钱,让它们想吃什么自己买。”
人生就是对喜欢的东西不断祛魅的过程
@花叔:中秋夜随便说两句。关于 “拥有”, 和 “价值”。
先说简单的, 就是生活中的价值。 人过 50, 算是到了人生的下半场。 好比爬山, 已经到了山腰,山顶再往。而山下熙熙攘攘, 年轻人朝气勃发,攘臂向前,不知疲倦地向上攀登山上的风景如何, 他们尚一无所知,年轻代表着无限的可能。小时候我们说长大要做科学家,宇航员,或商界巨擘, 怎么说都是成立的。 但如果今天的我宣言要做科学家或宇航员, 恐怕各位在座的朋友就会感觉有些诧异了。
常听人说, 人无癖,不可交。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没有一两个爱好, 大致可以算是个无趣的人。 小时候,一张稀有的邮票, 几张特别版的卡片, 或是变形金刚, 或是一个手办, 都可能让我们视若珍宝,倍感珍惜。 我初中的时候疯狂迷恋乒乓, 但家里经济非常拮据,不能支撑我在这个爱好上投入金钱。 我辛苦积蓄, 有了点小钱买了一双红双喜的球拍和乒乓球,每次打完球,仔细擦拭, 恨不能抱在怀里睡觉。 每次在商场看到红双喜的球台, 一千多元在当时无疑是天价, 况且我也没有地方去放这么一张球台, 但还是会在商场里驻足流连, 想象拥有自己的正规球桌的快乐。
现在的我,国乒任何纪念版的球拍和胶皮随便买也不会觉得贵了,但却没有当初的感觉了。 我现在住的楼里就摆着两张比赛级的红双喜球台, 我也没有去光顾过。 年少时求之不得的东西, 长大了可能就不喜欢了。
围棋是我终身的挚爱, 我也在 20 多年前就有了中国围棋协会业余五段证书, 现在,互联网让我随时可以拿起手机在任何时间段找到棋力相当的对手,但少了些所谓围棋文化中对坐手谈的雅趣。 从 20 多年前我有了稳定的收入以后, 我就开始收集顶级的围棋书籍和棋具。 中国和日本的珍本围棋著作我陆续收集了一些, 日本的 500-800 年榧木制作的天地征(完美木纹)围棋棋墩我收集了好几块(有两块千万日元级别的独木棋墩)。 顶级屋久杉和岛桑棋罐我也收集了一些。 天然贝壳打造的白子(蛤棋石)和日本那智县天然黑石打造的黑子组成的高档棋具, 我从最早几千块钱的 32 号棋子(基于天然贝壳棋子的厚度, 越厚当然越难得),到 42,45,46,48 号的完美雪印, 还有厚度达到极限的 50 号的贝壳棋子,算是难得的收藏了。 如果有一天有人要开一个围棋博物馆, 我的几件藏品,也算是可以登堂入室的水平了。
但是, 我从来没有用这些珍贵的棋具进行过一次现实中的对弈。 每次搬家的时候我都会找一个角落把他们妥妥安置好, 每年两三次拿出来检视,欣赏。 但我想, 这些珍贵的且越来越稀有的好东西, 是不是应该被如此尘封? 也许有一天有了合适的机会我会把他们捐赠给中国棋院或类似的机构, 让他们物尽其用, 不至于暴殄天物。
近年来每次游历欧洲的博物馆和历史文化遗产地, 有时会顿生世间沧海桑田的黍离之叹。 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的财富用富可敌国来形容丝毫不算夸张。 他们用雄厚财力和巨大影响力资助天才艺术家们创作了无数艺术珍宝,这些作品现在在博物馆里, 成了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富丽堂皇的皮提宫和相连的波波里花园随着最后一位女性继承人无嗣,而变成了佛罗伦萨市的财产。
最近经常会感慨, 其实人生的就像是一场单程的体验。 无论对错, 遗憾,无法重来, 不能回放,都变成了我们生命历程的一部分。 所以照顾好家人, 孩子, 亲友及合作伙伴,如果有能力在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人生也就可以大致算无憾了。
欧美汽车文化与我们这边有一个比较显性的差别。 在京沪广深很多驾驶着法拉利, 保时捷和兰博基尼在霓虹灯下呼啸而过的很多是年轻的孩子, 而他们的父辈们则稳重地乘坐着 S 级,7 系, 或者是埃尔法出入于商务场合。 一个五十来岁的大老板开着法拉利出门似乎会显得不够 “稳重”。
但你在欧美和日本大城市更多看到的经常是五六十岁, 头上已经有了银丝的人, 在开着 911 这样的车,怡然自得。 这和社会发展阶段有关系, 成熟发达国家市场能够负担这些昂贵的跑车的人大多不再年轻。 英语里有个词叫 silver fox(银狐), 指的就是这些到了成熟的年龄段, 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比较稳固的群体。
南宋文人刘过不算是大文豪, 但他的一首《唐多令。芦叶满汀洲》因为一句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成了脍炙人口的名篇。 这句话道出的应该就是随着年龄增长, 人生阶段的变化, 即便现在条件更好了,但也找不回年轻时的那种心境了。 令人伤感。 还有一句诗更直白 “枝头有花直堪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但这句话比起刘过的桂花载酒的深沉容易被庸俗化为 “及时行乐” 的浅层理解。
人的喜好是千姿百态的, 世界因此丰富多彩。 就好比我对汽车的爱好和体验从未改变, 但不管负担能力的变化, 对机械表去毫无兴趣。 我完全理解很多男性朋友对高档腕表的痴迷, 但机械表很容易让我想起我的那些榧木棋盘和贝壳棋子。 三问,月相,万年历,陀飞轮, 如果是为了保值而日常放在摇表器上, 不是我喜欢的拥有方式。
汽车给了我们移动的自由和丰富的体验。 有次在旧金山 Cupertino 与某大客户谈完下一年的合同, 放松下来顿觉疲惫的我坐着同事的汽车沿着 280 号公路返回市区的时候。 夕阳下, 一位穿着剪裁得体的休闲西装的 silver fox, 边上坐着他的老妻, 开着一款闪闪发亮的奔驰老敞篷车, 不疾不徐沿着公路,御风而行, 泠然善也。 风吹拂着他们的头发,他们在享受此刻。从那刻起就深深种下了我对敞篷车的喜爱。
汽车是我们生活的朋友, 而不仅是工具。 它可以扩展我们行动的自由, 提供情绪价值。为喜爱的汽车花费一些钱, 我觉得很值得。
好了, 我要出门遛车去了。
985 出来的,智商不会差的
@卢克文:说一个只有开公司做老板才知道的事情:
公司要是条件好,尽量招好学校、高学历的员工。(这里为了方便大家理解,不使用同事这个温和词汇了)
当然肯定又有傻逼说你自己都中专毕业你凭什么说这种话?
这种傻逼永远只会杠。
我已经开公司十年了,招聘请人经人无数,我自己刚开始是不看学历的,你高中大专本科硕士来面试都一样,你给我讲讲你人生经历和思路就行,听听口才和反应能力就行,我一视同仁,不看学历。
十年了,用血的经验告诉大家,好学校出来的学生,大概率更好,主要是三个方面:
主动性强,领悟力好,为人扎实。
普通大专也有特别聪明主动性好的,但论扎实程度一定弱于本科名校出来的。
我说的是大概率,不是绝对,因为也招过名校历史系硕士,在我这一个月,一篇文章都写不出来被炒掉的。
一个人读书成绩,其实就是 “能主动吃苦,聪慧,耐得住漫长痛苦” 的测试,所以好学校出来的学生到社会上时,正常情况下都强于差学校出来的。
也有不正常的,但非常非常少。
好学校出来的就是好用,所以国家顶级机构,每年都会去清华北大挑人才,从大一就开始培养治世之才,国家也知道,不能去职院挑。
又有人要杠了:你说好用是不是指听话聪明的牛马?你看,你就只知道用这种丧里丧气的角度阅读事物。
好用不仅包括上班,也包括创业,不信你看 2010 年后,创业开大公司成功的老板,哪个不是好学校毕业的?以前土老板能发财,是因为以前社会整体水平低,将来一定是高智商高能力对决。
所以我常劝大家好好读书,好好读书不仅能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你刻苦和聪慧的能力。
我十几岁时也好想多读几年书,家贫无力而已。
只要保守派坚持不动摇,在不久的将来日本皇室就会消失
@爱酱在大阪:这两天日本政坛更迭,男天皇女天皇的讨论也多了起来。我觉得特别好笑的一点是,只要保守派坚持不动摇,在不久的将来日本皇室就会消失。
日本《皇室典范》规定了只有男性皇族继承皇位。日本皇室人口凋零,无法内部通婚,女皇族结婚就自动脱离皇室,生下的小孩也没有继承权。
到现在,日本皇室中符合继承资格的男性就剩仨了:
1. 秋篠宫文仁亲王(59 岁)—— 天皇的弟弟,第一顺位继承人,但是他和现在的天皇差不多大。
2. 悠仁亲王(19 岁)—— 秋篠宫之子,第二顺位继承人。
3. 常陸宫正仁亲王(89 岁)—— 天皇的叔叔,年事已高、无子女,基本可以排除。
也就是说,实际可持续传承的只有悠仁一人。
不改制度的情况下,日本皇室在两三代内结束的可能性超大。只要悠仁将来没有生下儿子,那皇室就 over 了。
悠仁的儿子如果没有生下儿子,那日本皇室又 over 了。
当然,现在有很多辅助生殖技术可以包生儿子,但是过程痛苦而且也不是百试百灵,未来的皇后对这种事接受度有多高,还真不好说。
现在社会不让开后宫,只能一夫一妻,不能如古代那样剥削压榨女人,就飞速走向完蛋,皇家也很脆弱嘛。
世事从来如此,没有天上掉免费月饼的好事
@某个张佳玮:“你身上有些东西,比月亮更白更圆,你身上的月饼,自然是甜过了蜜糖”。
《天龙八部》中,那年中秋,白世镜长老拿这话去撩副帮主马大元的夫人康敏。于是睡到了康敏。
大概他那时还以为,这段甜言蜜语真好,是这段话为他搞定了康敏吧……
想来白长老也不易。《天龙八部》里,物极必反。比如段正淳女儿多到了极点后,儿子反而不是自己的了;比如鸠摩智武功渊博到了极限,最后全丢了;比如阿紫控制游坦之到了极限,有段时间反而被游坦之哄过了。
白长老也是。平时执法如山,冷面铁骨。
酷到极处,自然有闷骚的一面。
妙在白长老的形象,也挺丰满。后来康敏几句话,给补上了。
“我糟蹋自己身子,引得这老色鬼为我着了迷。我叫老色鬼杀了马大元这脓包,他不肯,我就要抖露他强奸我。这老贼对着旁人,一脸孔的铁面无私,在老娘跟前,什么丑样少得了?我跟他说:‘你杀了马大元,我自然成世跟你。要不然,你就爽爽快快一掌打死了我罢!’他不舍得杀我,只好杀马大元啦。”
可是他终于也有底线,也算对得起萧峰。
“我叫老色鬼出头揭露你的身世秘密。呸,这老色鬼居然跟你讲义气,给我逼得狠了,拿起刀子来要自尽。”
“老色鬼说什么也不肯做对不起你的事。”
于是康敏才去找了全冠清出头。
联想到先前,萧峰遭遇全冠清背叛时,白世镜曾要求全冠清 “你说来说去,也不过是这么几句话,快快自行了断罢。” 还要求乔峰,“帮主,这等不识大体的叛徒,不必再跟他多费唇舌,按照叛逆犯上的帮规处刑便了。” 连乔峰都看出来了:
“白长老一意要尽快处决全冠清,显是不让他吐露不利于我的言语。”
其实回头一想,白世镜急于杀全冠清,那是既想保护乔峰,也想保护自己。
然而马夫人到场后,情况急转直下,才终于让乔峰失了帮主之位。
马夫人是知道白世镜对乔峰有心回护的,所以到了之后,逼问过白世镜:“白长老,本帮帮规如山,若是长老犯了帮规,那便如何?”
白世镜脸上肌肉微微一动,凛然道:“知法犯法,罪加一等。”
—— 马夫人说这话,既是针对乔峰,也是威胁白世镜。真正厉害。
后来聚贤庄上,白世镜与乔峰喝绝交酒。乔峰将阿朱托孤于白世镜,白世镜表现得,真是英雄好汉:
“乔兄放心,白世镜定当求恳薛神医赐予医治。这位阮姑娘若有三长两短,白世镜自刎以谢乔兄便了。”
后来也的确如此:白世镜救下了阿朱。若非他,阿朱早已死在了聚贤庄。
所以白世镜这个角色,刻画得也极有意思。
外表严谨,内心闷骚。色字头上一把刀,被迫杀了马大元。
跟乔峰却是真讲义气,不惜自尽,也不肯相害,甚至还救了阿朱。
喝绝交酒时,白世镜对乔峰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
“待会交手,乔兄不可手下留情,白某若然死在乔兄手底,丐帮自有旁人照料阮姑娘。”
我很怀疑,白世镜说这话,大有求死之志。
他一条铁铮铮的汉子,此时被康敏控制,生不如死;如果能死在乔峰手下,也算是得其所哉。
若这么想,白长老也不失是可恨复可怜。
一切都从他被康敏所诱开始。
现在回想起来,当年他对康敏说什么 “你身上有些东西,比月亮更白更圆,你身上的月饼,自然是甜过了蜜糖”,甜言蜜语,实是大祸肇始。大概他那时还觉得,自己会撩;这甜言蜜语,乃是他魅力的一部分。
却不料康敏只想借他对付马大元和乔峰。那时白长老说什么,康敏都会认。中计之后,白长老也无法回头了。
大概本来白长老也以为,是自己的魅力搞定了康敏。然而起了床,康敏再要出条件,就不由得白长老了。
世事从来如此,没有天上掉免费月饼的好事。
保护底层的良家子,就是在保护自己
@专业戳轮胎熊律师:这几天看某些人 battle,我其实觉得。
我们国家的精英阶层,更应该要明白,保护底层,保护底层的良家子,就是在保护自己。
这本身是一种很反直觉的共生关系。
精英,本身就是一种偶然物。很多 985 精英,下一代都回归普通水平,父母鸡啊,急啊,都没用。
孩子笨这事情,没办法就是没办法,遇到了就是遇到了。
而新的精英,会从大范围 “底层良家子” 中,不断诞生,填补原来的空缺,避免这个阶层靠资源去世袭。
而一旦,“底层良家子” 这个群体减少后。他们沉迷大麻,斗殴,芬太尼,等等后。那么产生的 “新精英” 就会少很多。
这样一来,精英阶层看似是得益的,他们的子女只要靠堆砌资源,就能吊打底层群体,就会通过各种渠道,进行阶层世袭,堵死上升通道。
但对一个国家来说,这是毁灭性的。
因为相当于整个人才筛选机制出现了严重 bug。选上去的,就是数值矫正回归的 “精英子女”
然后这些人再左右国家的各种政策,整个国家就会越来越糟。
就像某些国家一样。
我国现在也开始面临着 “良家子” 被围剿的困境。
因为现在,谁做良家子谁倒霉:你肯吃苦,就会有吃不完的苦。你爱干活,就会有干不完的活。你愿意为了爱情付出一切,就会有骗子上门来掏空你家一切,
还要你不要乱上添乱。
这就是现在我国面对的困境。
你要保护他们,而不是对良家子要求更高,要他们变得更好。
普通人,不打架,不吸毒,每天准时上下班,就是对社会稳定起了很大作用了。
到底是谁做局了所有人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每到新的一年开始,你踌躇满志地定下计划。今年要读五十本书,要练出六块腹肌,要早起背单词。头几天,干劲十足。感觉人生即将翻篇。
但通常不超过两周,情况就变了。书本落了灰,健身卡找不到了,闹钟按掉继续睡。更难受的是那种感觉。每次失败,内心都充满自责。为什么别人行,我就不行?是不是我意志力太薄弱?是不是我就是个废物?
当然不是。
问题不出在你的 “想法” 上,而出在你身体里另一个 “东西” 上。那个 “东西”,就是你的潜意识。
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里对这个系统有个描述,它快速、凭直觉、依赖习惯。它的核心任务是节能和保证安全。它不喜欢改变,因为改变意味着未知和能量消耗。
这个系统巨大无比,可能大家不知道,潜意识在长期决策过程中权重占 90% 以上。
这就意味着你脑子里那些宏伟蓝图,那些精细计划,最多只占了 10% 的投票权。你就像一个只有 10% 股份的小股东,虽然坐在 CEO 的位子上,整天发表战略演讲,但公司真正的走向,得看那个占了 90% 股份、却从不露面、只凭原始本能行事的大老板的脸色。
为什么 “懂了那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因为你懂的道理,只是说给你那 “10%” 听的。而真正需要被说服、被教育的,是那沉默的 “90%”。你跟它讲道理是没用的,它听不懂。它只认一样东西:重复的、安全的体验。
所以,打鸡血没用,发毒誓也没用。那点激情,在 90% 的惯性面前,几下就被消耗光了。你不是意志力薄弱,你只是没搞懂公司的权力结构,在错误地使用你微薄的力量。
所以大家一定要理解自己到底是跟谁在做对手局。你真正一生之敌,就是你的潜意识。
这东西,不怎么高级。它不像你自己,会考虑长远规划,懂得延迟满足。它运行的方式,非常原始。它的核心任务只有一个:活下去。对它来说,安全是第一位的。
什么是安全?熟悉的就是安全。你每天习惯的生活方式,就是它认定的安全区。躺在沙发上刷手机,吃高油高糖的食物,拖延到最后一刻才干活。这些事,它很熟悉。它觉得没问题,很安全。
一旦你想改变,比如想坐下来看一小时书,想去跑步五公里。在潜意识看来,这麻烦大了。这相当于你作为一个原始人,突然要离开熟悉的山洞,闯进一个完全陌生的丛林。它会立刻拉响警报。
警报的表现形式,就是你的情绪。你会感到莫名的烦躁。看两页书就想摸手机。换上跑鞋就觉得浑身无力。心里有个声音不断说:“明天再开始吧”,“今天太累了”,“没必要这么逼自己”。
那不是你,那是你的潜意识在拼命把你往回拉。它用让你 “不爽” 甚至 “痛苦” 的感觉,试图把你拽回那个它认为安全的、熟悉的旧轨道上。它不在乎你年底能不能升职加薪,它只在乎此刻是否舒适。
这就能解释很多现象了。为什么戒烟那么难?不是因为尼古丁的生理依赖有多恐怖。是戒烟后,那种 “饭后一支烟” 的熟悉感消失了。潜意识觉得秩序被打破,就会用焦虑和空虚感攻击你,直到你点上一支烟,让它重新找回 “一切照旧” 的安全感。
为什么很多人宁愿忍受一份痛苦的工作,也不敢轻易换轨道?因为即使痛苦,那也是熟悉的痛苦。未知的新领域,哪怕前景光明,潜意识也会将其识别为 “危险”,用巨大的恐惧感把你按在原地。
所以,靠打鸡血,靠发誓,是没用的。你的意识(前额叶皮层)虽然高级,但功耗大,容易累。你的潜意识(基底节等原始脑区)虽然低级,但它是后台自动运行的,7×24 小时不间断,力量强大。你用一时的斗志,去对抗一个时刻警惕、力量强大的原始系统,胜算几乎为零。
那怎么办?认命吗?当然不是,这些年已经有了很成熟的方案,就是 “微习惯”,如果了解微习惯的小伙伴,可以不往下看了,如果不了解或者想了解更多,咱们继续。
诀窍就在于,别硬来。别想着一步登天。你要做的,不是用意志力去对抗它,而是用策略去 “骗” 过它。
怎么骗?就是把改变的 “剂量” 调到足够低。低到你的潜意识根本不觉得这是个 “改变”,低到它懒得拉响警报。
比如健身。你别一上来就发誓每天跑五公里。你那套常年不运动的系统会吓死的。它的第一反应是抗拒。你可以把目标定为:每天换好运动鞋,下楼走五分钟。或者,就像有人说的,每天只做一个俯卧撑。
做一个俯卧撑,这算个事吗?对潜意识来说,这太微不足道了。它甚至不会把这当成一个 “威胁”。做完一个,任务完成。你给了意识一个交代:“看,我坚持了”。更重要的是,你给了潜意识一个极其微弱的新信号:“看,这个动作也没啥危险”。
每天重复这个 “无威胁” 的动作。慢慢地,潜意识就习惯了。它会觉得:“哦,每天做这么一下,是新的日常了。” 当它不再抗拒时,你的机会就来了。很多时候,你做完一个,状态不错,会顺手再做几个。日积月累,这个新行为就从 “陌生” 变成了 “熟悉”。
读书也一样。别想着一天读五十页。目标就定为一页。甚至一段。打开书,看完,就算成功。关键是 “打开书” 这个动作每天发生,让潜意识适应 “书的存在”。
这个过程,本质上是一种 “驯化”。你在驯化你内心那个原始、胆小但又力量强大的自己。你不是在战胜它,而是在引导它,让它慢慢接受新的、对长期有利的行为,成为新的 “舒适区”。
这需要时间。没有速成班。很多人失败,就是因为太急。总想一个月脱胎换骨。这不现实。人体的系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改变的速度都是以 “年” 为单位计算的。你得有耐心。
真正的成长,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而是一场悄无声息的 “切香肠”。你不是在街头与旧的自己血战,而是在后台,一点一点地修改系统的底层代码。今天改一行,明天改一行。时间久了,系统重启,你会发现,你已经变成了另外一个版本的人。
所以,别再去责怪自己的意志力了。意志力是稀缺资源,靠不住。真正的高手,从不靠硬撑。他们懂得和自己的身体谈判,懂得用最小的代价,启动那个最强大的自动运行系统。
如果你真想改变点什么,今晚就开始。但记住,把目标定得小到可笑。小到你不可能失败。然后,重复,耐心地重复。
时间到了,变化自然会发生。这很慢,但这是唯一靠谱的路。
来源:公众号:九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