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与噪声:很多问题之所以难搞,都是没有解决 “出事儿谁负责” 的问题
@荒谬 – 西西弗斯:历史没法简单类比,供给侧改革当年能落地,核心原因在于产能基本都在国企手里,顶层设计完就能改天换地。而现在反内卷的行业公司基本都是民企,想要真正减产难度比大部分人想象的更大。
@爱知君:索罗斯狙击英格兰银行的这种能吹一辈子牛的交易,特朗普一年能做十二回,都不敢想象财长贝森特回到华尔街后有多强。
@TarazedII:
孔子问礼。
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是之为是……”
孔子曰:“斯过矣!”
@陈如是说:无孔不入、急速泛滥的 “外包和劳务派遣制”,其本质就是职场的种姓制度。一旦一代人的一生人都陷在这种制度里面,那么社会上的种姓制度也就具形了。
@刘春:大董先生前天问我:还有比餐饮更困难的行业吗?我回答:有,比比皆是,比如传媒。餐饮只是不时遇到挑战不时调整策略而已,刚需在,市场规模在。传媒业的刚需已消失,赖以生存的品牌广告模式已颠覆,绝大部分广告去了几家平台,大部分企业已不再投放广告,而选择直播电商,即使投广告,也是投流量转化的效果广告,还是去了巨头平台。大部分市场化的媒体也就靠舆情保护的一点汤汤水水勉强度日。而且,还在不可逆的衰。
@汪有:不要说年轻人不努力,我看现在年轻人太努力了好吗?
看看现在多少分能上清华北大,再看看我那年多少分能上清华北大。
@信号与噪声 001:频繁的受挫,和求而不得,就是会磨灭一个人的志气。
人在经历了太多不好的事情以后,那从物理上来讲,我们的心脉会受损。然后呢,我们的神经也会受到一定压迫。(比喻意)
那从心理上来讲呢,我们的情绪和精神会受到打击,那直白一点就是我们的心气儿没了。
恢复的办法呢,其实有两种,就是内求和外求,而我们作为普通人呢,其实内和外我们都要求,因为我们都不是神,我们没有办法做到完全内求,就是那种完全开悟,然后瞬间的话就完成自我成长这件事儿。
所以说另一个办法就是外求,那怎么外求?
出去玩儿,
去欣赏美好的景色,
去接触比你更活跃然后比你更年轻的伙伴,
去接触那些比你能量高的年轻人,
这些都将成为你治愈自己的良药。
时间
2025年7月4日
是2025年的第184天
是2025年刚好过了一半的日子
也就是说过了今天之后
比起2000年,我们更接近2050年了
反思
我妈:手洗的衣服比机器洗的干净。
而我:手写的代码比AI写的好。
歧视
我的学历歧视:
遇到低学历:多读点书再来上网吧文盲
遇到高学历:读点书觉得自己牛逼坏了
拍照
我:哇喔今天的月亮又大又圆,我一定要拍下来。
照片:·
悲哀(一)
我不适合去当杀手,因为我蹲下来膝盖会响。
悲哀(二)
卡普空的真实含义:
游戏优化:卡
游戏剧情:普
游戏内容:空
真相
历史上第一个爱豆是秦始皇,因为当时有很多人入坑。
工作
甲:你的工作是什么?
乙:猎杀外星人。
甲:白痴,外星人不存在。
乙:那我问你,你见过外星人吗?
甲:没有。
乙:那你还不谢谢我。
今年第二轮大裁员,微软再裁 4% 员工,“投 AI、减人工” 席卷硅谷
科技巨头的 AI 狂欢背后,又一阵 “减人增效” 的寒风吹来!
微软周三宣布启动今年第二轮大规模裁员,将裁减约 9000 名员工,占其员工总数的 4%。据英国《金融时报》最新报道,这一轮裁员将覆盖公司各个部门。自今年年初以来,这家总部位于华盛顿州雷德蒙德的科技巨头已累计裁减超过 7% 的全球员工。
微软此前已在 5 月裁减约 6000 个职位,1 月份裁减 2000 个职位,理由是 “与绩效相关”。除了这些大规模裁员外,公司还在今年持续进行小规模裁员。
华盛顿州监管文件显示,在 5 月裁减的约 2000 个职位中,软件工程师占 40%。微软在 2023 年也曾裁员 1 万人,以应对收入增长放缓。截至 2024 年 6 月底,微软共有 22.8 万名员工。
AI 投资压力下的成本控制
虽然微软未明确将最新裁员归因于 AI,但首席执行官 Satya Nadella 此前表示,公司多达三分之一的代码现在由软件编写。微软承诺在截至 6 月 30 日的财年中投资 800 亿美元用于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
微软表示:“我们继续实施必要的组织变革,以在动态市场中为公司和团队的成功做好最佳定位。” 首席财务官 Amy Hood 今年 4 月告诉投资者,微软专注于 “建设高绩效团队,通过减少管理层级来提高敏捷性”。
亚马逊首席执行官 Andy Jassy 上月在给员工的备忘录中警告白领员工,他们的工作面临 AI 威胁。他表示:“我们需要更少的人来做今天正在做的一些工作…… 我们预计这将减少我们的企业员工总数。”
亚马逊在 2023 年的两轮裁员中削减了 2.7 万个职位,其云计算部门 Amazon Web Services 在 2024 年也裁减了数百个职位。尽管面临裁员压力,微软在截至 3 月底的三个月中公布了好于预期的业绩,云计算部门增长强劲,股价今年以来表现优于同行。
来源:华尔街见闻
各种买房的理由,现在都成了租房的理由
@霜叶:买房这件事,在以前是具备多种属性叠加的。
首先是居住属性,结婚得有个地方稳定居住。
然后是投资属性,不管全款贷款还是六个钱包凑首付上车,只要买了就算赚了,比打工的工资赚的多多了。
对北京这类城市而言,还有一个 “孩子上学” 的附加教育属性。“学区房” 是每个家长都会琢磨的问题。
另外,等到离婚的时候,房子也会是个重大影响因素。各种鸡飞狗跳。
但现在房价不涨了。不但不涨,还掉下来很多。
原本的买房逻辑就不那么成立了。
首先居住功能,买房可以,租房也可以。
以前的逻辑是,买房贷款,月供就当是房租了,最后还能手里有套房子,少则百八十万,多则上千万。租房最后啥也没有。
现在不是了。
买房贷款,月供还没还完,就已经负资产了。200 万的房本息合计超过 300 万,等 30 年还清时候没准只值 100 万。中间直接断供放弃?那房子没了,征信也没了。
租房还是最后啥也没有,但你也没负债啊……
所以投资属性也没了。
而且以前上涨周期里,租房被房东频繁涨价驱赶,住不稳定的问题也解决了。现在房东都怕租客走,恨不得你一直住下去。
原本附加的教育属性,也没那么重要了。
北京你不去那少数 10 所左右的顶级高中,那孩子基本和清北无缘。
不去那 20 多所重点学校,且学习能力极强,那基本也和 985 无缘。
现在的情况是,就算读了 985,出来不少人也不好找工作。
而到了 211 或者双非的层次,你鸡娃不鸡娃其实已经都差不多了。
那既然这样,不如躺平。家长轻松,孩子也有个童年。
既然躺了,那学区房就不是必须了。
买学区房是为了孩子去好小学 + 初中,
去好小学 + 初中是为了去好高中,
去好高中是为了去好大学,
去好大学是为了好工作。
现在最后一环不成立了,那整个逻辑就没法闭环了。
学区房不是必须了,那买学区房的必要性也就没了。
各种买房的理由,现在都成了租房的理由。
说实话,我现在都觉得,要不要把房卖了回头周游世界去……
彼得蒂尔的意思美债无所谓,反正先赢下 AI 这场竞争再说
@李楠或 kkk:Palantir AI ,也就是美军最重要的 AI 解决方案供应商的老板彼得蒂尔,最近接了一个专访。
他和 elon musk 一样,也是 PayPal 黑帮成员。
他说他劝 elon musk 没必要关注美债,我们就赌 AI 和机器人会爆发,生产力的提升会抹平今天所有的债务问题。
现在最重要的是确保我们 AI 的能力超越中国,哪怕债务爆炸了,只要能打过中国,其他都能解决。
这就是典型的科技加速主义。本来 elon musk 就是作为这一派的代表加入川皇帮的。。。
但是很明显目前的大漂亮法案,和科技加速主义关系也不大。。。 elon musk 的不爽在于,你们拼命在饭桌上挥霍,然后靠我们在工厂和实验室里面突破还钱。。。
而彼得蒂尔的意思是无所谓,反正先赢下 AI 这场竞争再说。